诗经中最经典的10首诗:诗经中很经典的一首诗
诗经中最经典的10首诗:诗经中很经典的一首诗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都说是西晋的美男潘安开启了悼亡诗的题材,但其实历史上第一首悼亡诗应该是出自《诗经》的《绿衣》。
生同衾,死同穴,大概是每对有情人的梦想,就像梁山伯和祝英台,生前无法相守,死后双双化蝶,倒也算圆满。
对于有情人来说,人生最大的痛莫过于天人永隔,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都说是西晋的美男潘安开启了悼亡诗的题材,但其实历史上第一首悼亡诗应该是出自《诗经》的《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中的主人公通过睹物思人的方式,由表及里,层层递进,表达了对亡妻的无限哀思。
诗歌的第一章说的是男子拿起妻子所作的衣裳,里里外外地端详抚摸着,以此寄托相思之情。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外衣,黄色的里子。看到这衣裳,悲伤之情就盈满心间,久久无法排解。
睹物思人应该算是悼亡诗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了,就像元稹的《遣悲怀》“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他将妻子的衣裳施舍出去了,这不仅只是为妻子行善积德,更多的是因为不想对着旧物,勾起哀思。
也许他真的是个花心男,但他对妻子也是有几分情意。
而这首诗的主人公手里拿着不是妻子生前穿的衣服,而是妻子为他缝制的衣服,衣裳不值多少钱,难得的是妻子对他的那份心,所以他才会悲伤不止。
接着的第二章和第一章十分相似,这是一种复沓的写法,在《诗经》的篇章中非常常见。
就像互文的修辞手法,不是简单的“1 1=2”,而是将主人公的哀伤之情无限放大了。
他一边翻看着衣服,一边回想过去种种,往事历历在目,可是佳人不在身旁,情深难忘,这样思而不见的无奈痛苦无休无止地折磨着他,回忆越美好,现实就越沉痛。
接下来的第三章不再只着眼于衣物,而是由此想起妻子平日对自己的规劝,进一步升华了思念之情。
摸着这衣裳的丝线,想起这是当年你一针一线亲手缝制。
当年你不仅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还时常在一些外事上为我出主意,劝告我,使我免去了很多祸端。
都说“妻闲夫少祸”,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妻子。
就像苏轼的第一任妻子王弗,她是苏轼的贤内助,解语花,苏轼在凤翔为官时,她曾多次
提醒苏轼为官需小心谨慎。在苏轼和好友同僚谈话时,她常常立于屏风内,观察众人。事后帮苏轼分析哪些人可以结交,哪些人需要远离。
可以说因为王弗,苏轼当时少了很多烦恼和祸端,若不是后来王弗病逝,也许也就没有“乌台诗案”,但也不会有那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了,也不知对苏轼来说是幸还是不幸。
接着的第四章又回到了衣服上,从前妻子总会为他打理好一切,他已经习惯了,所以妻子走后,即使夏去秋来,他还穿着夏天的单衣,直到秋风渐紧,才取出夹棉的秋衣,而这又是当年妻子所缝制的。
想到妻子当年对自己的体贴,男主人公的心里哀伤到了极致。
就像纳兰容若在卢氏去后,也是“谁念西风独自凉”。
对他而言,亡妻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这种永失所爱的痛苦将伴随他一生,永无止尽。
全诗无一“悲”字,却将男主人公思念亡妻的哀伤之情写到了极致,对后世的悼亡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只是若当初懂得珍惜,又怎会有这样痛不欲生的伤感呢?
愿你我都能珍惜眼前人,一生都不要读懂,更不要经历这永无止尽的哀伤。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