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婆罗门不吃肉吗?印度婆罗门
印度婆罗门不吃肉吗?印度婆罗门比他们高一点的是吠舍,他们是雅利安人种,在社会中从事商业,要缴纳沉重的税赋。首陀罗最早的身份是印度土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佣人、工匠等底层服务工作,算是最普通的老百姓。种姓制度由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创立,在印度已存在三千余年。在这种制度下,人被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首陀罗、吠舍、刹帝利和婆罗门。此外,还有一类人没有归入其中,统称为“达利特”。之所以达利特没有位列第五等级,那是因为在印度,他们几乎不能称之为人,这个被称为“贱民”的族群,在社会上从事最卑微的工作,被四大种姓所忽略,甚至连在村口井里打水的资格都没有。
在当今时代,“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已是世人的共识,不过在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却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即使犯下杀人这等重罪也可以僭越法律、免受死刑。
他们就是“婆罗门”。
提起印度,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画面。比如扒火车,喝漂浮着尸体的恒河水,印度人露天对亲人实施火葬,似乎印度这个国家被贫穷、落后、愚昧、野蛮附了身。
这些当然并非印度的全貌,但也的确是印度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与之相对应的,印度的权贵阶层受教育程度高,生活得相当富裕和滋润,而造成这种贫富分野的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由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创立,在印度已存在三千余年。
在这种制度下,人被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首陀罗、吠舍、刹帝利和婆罗门。此外,还有一类人没有归入其中,统称为“达利特”。
之所以达利特没有位列第五等级,那是因为在印度,他们几乎不能称之为人,这个被称为“贱民”的族群,在社会上从事最卑微的工作,被四大种姓所忽略,甚至连在村口井里打水的资格都没有。
首陀罗最早的身份是印度土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佣人、工匠等底层服务工作,算是最普通的老百姓。
比他们高一点的是吠舍,他们是雅利安人种,在社会中从事商业,要缴纳沉重的税赋。
吠舍作为人类,在印度同样不入流,他们的种姓不能世袭罔替,如果侵犯了更高等的人类,他们会被降级为首陀罗。
吠啥再往上,才算印度的上等人。刹帝利是印度的统治阶级,即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有政治权力,可以征税,还能世袭罔替,主要的社会作用是守护婆罗门。
婆罗门是印度社会中位于金字塔尖的一群人,他们的数量仅占印度人口的5%,但却统治着其他95%的印度人民,包括刹帝利。
僧侣祭司和学者等构成了婆罗门,他们生下来就享有国家统治权,但不同于刹帝利,他们是利用宗教思想来统治。
印度六法中的三项特权,“教授吠陀”“为他人祭祀”和“受施”均由婆罗门把控,由此也能看出婆罗门的身份有多么尊贵。
在印度下等人终生只能当下等人,稍一不慎,可能还会降级为更低等的下等人,而上等人可以世世代代一直做统治者,并且通过宗教控制下等人的思想和人生。
这种反现代性的陈规陋习,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遭到了废除。但由于种姓制度在印度人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至今还影响着印度人的生活。
在印度农村,种姓制度的影响更加深远和顽固。
低种姓就是劣等人,就是品德和素养不高的人,这样的观念在印度十分普遍。
甚至低种姓人本身也瞧不起自己,他们高高仰望刹帝利,对婆罗门更是顶礼膜拜,不敢亵渎。
印度的婆罗门特权多多,最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项也是最“奢侈”的一项,婆罗门犯了法,可以免于鞭打和砍头,因为他们神圣不可侵犯,从精神到肉身都是。
也就是说,如果婆罗门没有遭遇天灾或得绝症,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地活一辈子。
第二项特权是免税。因为婆罗门是宗教的传播者,是印度神与平民沟通的媒介与使者,他们可以免缴任何赋税。
另外一个重要的特权,就是他们可以解释宗教典籍和祭祀的意义,这最婆罗门最“神圣”之处。
正是凭借这一点,婆罗门可以轻而易举凌驾于众人之上,对整个印度的社会体系进行运作。
印度宗教氛围浓郁,祭祀活动尤为重要和普遍,而在四大种姓中,唯有婆罗门可以主持祭祀。他们的社会身份非常尊贵,一般都担任宫廷文官、公务员、科学家和老师等职务。
我们熟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士,都是婆罗门。
在印度国会中,婆罗门占有近一半的席位,与此同时,他们掌管着全印度绝大部分的财富。
婆罗门为何如此有钱?前面说了,他们可以免税,同时印度种姓制度宣传,向婆罗门送礼物,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和恩赐,还能“免除一切罪孽”,这也就是前文说的,婆罗门有“受施”的权力。
又因为婆罗门可以世袭,所以他们一代比一代有钱。
富裕的生活条件可以让婆罗门享受到国内外最好的教育资源,有了文化和专业技能,婆罗门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对平民更具有威慑的力量,而这也让印度陷入贫富两极分化死循环的怪圈。
虽然婆罗门人数不多,但他们占据着印度大量的土地。婆罗门不用工作,就可以衣食无忧地生活。在印度民众观念中,婆罗门在前世已经受过苦难,这辈子就是来享福的。
印度宗教中规定:在家上厕所是对神明的不敬,于是很多印度人不在家如厕。
婆罗门就是印度教中的神明在人间的化身,他们说一不二,没有人敢于质疑。
婆罗门的生活区域和首陀罗、吠啥不在一处,他们上专门的贵族学校,除了祭祀、受施等活动,平时不接触低种姓人。
出身吠舍的莫迪,虽贵为印度总理,一样不能得罪“婆罗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种姓制度是封建世袭的一种表现,与民主开化的时代风尚相违背,早就应该废除,但想要打破印度的种姓制度,并非那么容易。
有人或许会问,婆罗门脑门上又没盖戳,冒充不了吗?答案是肯定的,几乎没有任何现实可操作性。
首先从肤色上可以鉴别,婆罗门为雅利安人的后代,他们肤色偏白,偏像西欧人。印度有句谚语:不要相信白皮肤的首陀罗和黑皮肤的婆罗门。
如果说这种鉴别方式还存在视力上的误差,那么婆罗门的教育、修养和阅历都是很难被模仿的。
印度有一个调查数据,首陀罗人的识字率只有55%,吠舍是70%,文盲比例这么高,也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想要冒充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婆罗门,难于上青天。
通过联姻可以实现阶层跃迁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印度低种姓的男性,不能娶高种姓的女姓。
女人倒是有希望,但上嫁的女性会遭到婆家的嫌弃。而且为了维护种姓血统的纯洁,这种跨种姓的婚嫁并不多。
一世婆罗门,世代婆罗门。无力改变命运的印度人想出了一个奇招,就是通过自杀的方式求得一个投胎转世的机会。
这种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印度并不会招来议论。
“梵线”(圣绳)也是区分种姓的重要标志。婆罗门手系棉线,刹帝利系亚麻,吠舍系毛线,而首陀罗和达利特啥也不系——如果系的话,只能系塑料绳。
这一切不平等从出生那一刻就被注定。作为神的子民,印度人对婆罗门言听计从,因为他们身份尊贵且无所不知,而首陀罗、达利特这些阶层,似乎天生注定就是愚痴、贪婪的代表。
圣雄甘地曾想改变不平等的种姓制度,把“达利特”称为“哈里真”(神之子),虽然他的想法是好的,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没有人愿意被欺凌和压迫,愿意将自己辛苦劳作的成果无偿给予他人,但印度的低种姓人并没有像陈胜吴广那样揭竿而起,因为种姓观念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血液,就算是法律赋予一样的民权,他们依然不敢反抗这种歧视和不公。
特有的宗教文化和国情让印度低种姓人显得非常迂腐、麻木,而印度国内也不乏一些倚仗婆罗门身份横行霸道的人。
虽说随着印度的教育发展及政治改革,种姓制度这种落后于时代的封建残余迟早有一天会消失在印度历史的舞台中。但要真正实现,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