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英语培训机构英语怎么说?85后免费开设中老年英语学习班
中老年英语培训机构英语怎么说?85后免费开设中老年英语学习班“我是从2017年开设中老年英语学习班的。”说起开设英语班的契机 杜晓娟告诉记者 去年社区一位75岁的志愿者找到她 说起想学习英语更好地为外国游客做志愿服务 而老年大学离她家又比较远 就想着能在社区学习就好了。杜晓娟当场便应了下来 并立刻做好了开课计划和准备 亲自上阵当老师 从开始的20个左右的学生 到现在的100多人 她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据了解 当天课堂上的30多名学生 年龄在50岁~60岁间;而台上激情满满的老师 是1988年出生的姑娘、土生土长的西镇人杜晓娟 她也是寿张路社区的工作人员。五六十岁的学生加上30岁出头的老师 这个搭配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但在寿张路社区 大家早已经习以为常。戴上老花镜跟着老师学外语“大家和我一起念‘happy new year’……”1月2日上午10点半 刚走进寿张路社区晓娟英语课堂 记者就被课堂热烈积极的氛围所感染。当天上午 寿张路社区30多位
杜晓娟讲课幽默有趣 课堂上笑语欢声不断。
学生们纷纷戴上老花镜 很认真地听杜晓娟讲课。
文/半岛记者 肖玲玲 图/半岛记者梁玉鹏 实习生 王艺淳
“happy”“new”“year”“happy new year”……1月2日 云南路街道寿张路社区传出了整齐的英语阅读声 在这里30多名年龄50岁~60岁间的学生正在跟着一位85后老师学习英语。这位老师就是杜晓娟 她是寿张路社区的工作人员 也是土生土长的西镇人。从2016年开始 她陆续开设了韩语课、英语课、礼仪课、智能手机课 免费教授辖区居民 获得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夸赞 “年纪大了能学点新东西 还能和大家聚在一起 挺开心的。”57岁的李文丽笑着说道。
戴上老花镜跟着老师学外语
“大家和我一起念‘happy new year’……”1月2日上午10点半 刚走进寿张路社区晓娟英语课堂 记者就被课堂热烈积极的氛围所感染。
当天上午 寿张路社区30多位居民齐聚社区中心 迎来了他们的新年第一课。他们的老师杜晓娟也早就备好了课 并准备好了上课的道具和小游戏 伴随着单词接龙、开火车等小游戏 课堂的氛围越来越热烈。仿佛是为了迎合新年愉快的气氛 课堂伊始便笑语欢声不断。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 坐在课堂后排的记者留意到 不少“学生”戴着老花镜 或抬头听讲、或低头看书 还时不时地做着笔记 手拿本子和笔 毫不马虎地小声跟读着。
据了解 当天课堂上的30多名学生 年龄在50岁~60岁间;而台上激情满满的老师 是1988年出生的姑娘、土生土长的西镇人杜晓娟 她也是寿张路社区的工作人员。五六十岁的学生加上30岁出头的老师 这个搭配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但在寿张路社区 大家早已经习以为常。
“我是从2017年开设中老年英语学习班的。”说起开设英语班的契机 杜晓娟告诉记者 去年社区一位75岁的志愿者找到她 说起想学习英语更好地为外国游客做志愿服务 而老年大学离她家又比较远 就想着能在社区学习就好了。杜晓娟当场便应了下来 并立刻做好了开课计划和准备 亲自上阵当老师 从开始的20个左右的学生 到现在的100多人 她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线上线下教老年人“转英文”
面对这群特别的中老年学生 杜晓娟自然不会像普通教学一样。“我更注重口语方面的教学。”杜晓娟告诉记者 课堂上除了一些小游戏 她也会设计一些类似情景剧的小节目 让学生们能更容易理解。
比如在教授新单词时 杜晓娟也会将单词代入生活情景中做解释 并让学生们一遍遍跟读:“老年人记单词记句子确实有些困难 所以需要不断地重复。”另外 在教材选择方面 杜晓娟推荐了老年大学专用教材《英语300句》 “非常生活化 学起来也不枯燥。”除了常规的课本教学 杜晓娟还会根据时下热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些调整 如在十九大期间进行的“双语十九大专题” 为了降低学习英语的难度 杜晓娟反复查阅对比学习资料 认真制作了20多张“十九大关键词双语卡片” 并用英语简单句的句式将这些关键词串联造句。“只学单词是枯燥的 将单词编进老年人最容易接受的句子里 他们就可以‘转英文’了!”杜晓娟说道。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 杜晓娟固定每周三上午进行两小时的英语课 通常有30多个学生来上课 而实际上跟着她学习英语的学生一共有100多个。“有一些老人因为身体的原因 还有一些人因为时间不允许 所以没法来现场学习。”杜晓娟告诉记者 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微信群 进行线上授课。同时 针对30多名固定上课的学生 杜晓娟也建立了英语班作业微信群 方便布置作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提醒等等。
这位英语老师还是“多面手”
老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 杜晓娟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自然有“两把刷子”:“我2010年毕业后 在城阳职教中心当过三年老师 其中一年还做过班主任 所以对教学也算是轻车熟路。”而教英语 也不是她在社区开设的第一门课。
大学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杜晓娟 曾作为交换生赴韩国学习一年 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杜晓娟的韩语及英语水平迅速提升。2016年3月 她在市南区青少年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韩语沙龙 当时吸引了不少人报名参加。杜晓娟本以为来的都是年轻人 但现场听众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青涩的中学生遍布各个年龄段。沙龙活动结束后 听众簇拥着杜晓娟 七嘴八舌地询问各种韩语知识 这也让杜晓娟有了一个念头——在社区学习室开讲韩语。2016年10月 作为社区的公益课堂 跟着晓娟轻松学韩语小组正式开课。因为地道的韩语教学 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学习。“有年轻大学生 也有周边居民 甚至有奶奶辈学生。”当看到头发有些发白的他们还在努力地学习 礼貌地跟自己致意 杜晓娟心里都会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每周六上午的韩语班占用的是杜晓娟休息时间 但她从无怨言 一直到2018年上半年教学重点放到了英语及礼仪教学上 韩语课才暂告段落。“今年会根据居民要求进行适时的调整。”杜晓娟表示 自己会时不时进行课堂调研 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授课内容 如之前开设过礼仪课、智能手机课等等。据了解 杜晓娟还和定陶路小学一起成立家庭教育服务站 针对青少年心理辅导教育方面展开一系列教学计划。
■特写 老人听课做笔记 勤奋不输年轻人
走进英语课堂 57岁的李文丽戴上老花镜 一个词一个词地认真跟读 那勤奋劲儿丝毫不输年轻人。
“退休后也没啥事 我们几个老姐妹一起来上英语课 一是学点新东西感觉挺充实 二是一起聊聊天也能热闹热闹。”一说起杜晓娟开设的英语课 李文丽就特别兴奋。
从2016年10月的韩语课到现在的英语课 李文丽可以说是晓娟老师的“铁杆粉丝” 她同时还担任了班长的职务 课前负责点名记录出勤 课后则负责在英语班作业微信群里领读每日一句 并不时地督促大家复习。“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 有一回在超市遇见老外和我打招呼 咱不仅听不懂 也不知道人家是和咱说话 根本就没接茬 后来被朋友一说才反应过来 真是很尴尬 显得好像咱没礼貌。”李文丽认为 青岛成为越来越开放的国际化城市 自己觉得学习英语非常有必要 “最起码能和人家打个招呼 也能展示一下咱的礼貌和素质 不至于那么尴尬。”
本着这样的学习动力再加上自己的学习热情 李文丽坚持每节课都认真听讲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一样不落 从一开始的零基础到字母音标的掌握到日常交流的学习 现在她还坚持每周看上一两部好莱坞英文影片。“我们老年人忘性大 理解也慢 所以我就一遍一遍地反复学习 跟着老师念 现在也掌握得越来越好啦。”李文丽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