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师者才会成为师者,你应知道一个人
尊重师者才会成为师者,你应知道一个人6月14日晚上,黄冈蕲春四中汪金权老师因病逝世,终年52岁。我半夜闻此噩耗,万分悲痛。文|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延伸阅读1:大别山师魂永存——悼念汪金权老师
为师者,你应知道一个人
文|孤烟直(长江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先后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中外教育史,对教育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至今已发表相关文章数十篇,出版著作十余部)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为人师者,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人。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人,甘愿把自己当作梯子,让别人踩着上去;没有哪一种人,甘愿倾其所有的知识,让别人更出色;没有哪一种人,甘愿付出自己的所有,而从不求回报。这就是为人师者汪金权!
同样为人师者,你应该知道这个人——汪金权。初看名字,有金有权,这人会是一个好老师吗?但如果你把他的姓读为谐音的“忘”,忘记金钱,忘记权力,你就能理解汪金权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了。
延伸阅读1:
大别山师魂永存
——悼念汪金权老师
文|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
6月14日晚上,黄冈蕲春四中汪金权老师因病逝世,终年52岁。我半夜闻此噩耗,万分悲痛。
2010年,汪金权老师被评为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我知悉他的感人事迹后,对他初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培养和救助贫寒学子的精神非常敬佩,先后六次作出批示,请有关单位以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宣传倡导。期间,两次与汪金权老师当面交流,听取意见,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理想情怀和师德风范。2012年2月,惊悉汪金权老师积劳成疾身患癌症,我甚为痛心、十分牵挂,曾委托省教育厅和黄冈市委负责同志前去看望,转达慰问和关切。
汪金权老师自幼家贫,靠组织关怀、乡邻资助完成学业。198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黄冈中学任教。翌年,他满怀感恩之心,主动申请回到落后的家乡中学蕲春四中执教。27年如一日,汪金权老师坚守贫困山区,伫立三尺讲台,专注如一,教书育人,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尤为可贵的是,他省吃俭用,几乎把自己的所有工资都资助给了200多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乡邻们发自肺腑赞颂他为“大别山师魂”。
回忆汪金权老师的点点滴滴,哀恸之情始终萦怀。现在,我最为遗憾的是,在他治病、休息期间,我很想去探望,却一直未能成行。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会这么快就离开我们,离开他深深眷恋、挚爱着的大山里的讲台。心中约定,竟成永诀,备添伤怀。
汪金权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风范长存。他为全省广大教师和各级干部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学习他扎根山区、爱岗敬业的职业风范;学习他默默燃烧、照亮他人的红烛情怀;学习他爱校如家、克己助人的“桥梁”精神。我们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汪金权老师的高尚品德和可贵精神在荆楚大地发扬光大!
愿汪金权老师安息。
愿大别山师魂永存!
(2015年6月15日)
延伸阅读2:
弥留之际还在念叨如何救助更多学子
“大别山师魂”汪金权红烛燃尽
文|湖北文明网记者 星星 通讯员 陈钰 胡小伟
2015年6月14日晚8:20,湖北省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沉浸在一片悲戚之中,“大别山师魂”汪金权老师因鼻咽癌病情恶化,不幸离世,年仅52岁。
198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汪金权被分配到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在师生们的挽留和惊讶声中,他执意回到蕲春最北部的山区高中——蕲春四中任教,一干就是28年。
28年间,汪金权主动拿出自己微薄的薪水,为贫寒学子垫付学杂费用多达10余万元,而他自己却自带油盐柴米,就着煤炉生火做饭。2010年5月18日,经本报率先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予以重点推介,汪金权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得到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2012年2月19日,汪金权被省人民医院确诊患有鼻咽癌,此后3年,学校考虑他身体状况安排课时较少,但汪金权在治疗间隙仍咬牙坚持为“金权励志班”学生上课。2013年,首届“金权励志班”学生毕业,61名同学全部过本科线,其中一本录取9人,创下该县普通高中高考新纪录。
在此期间,汪金权顽强地完成了《学林探步》《千家诗诵读》《学会阅读》《学有所思》等教学教研著作,被长江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并向蕲春一中、三中捐赠2000多本。
6月13日,武汉同济医院下发病危通知书,学生田涯、汪红奎强忍悲痛,陪护已陷入昏迷的汪老师回到蕲春家中。
2010年至2014年底,社会各界先后向汪金权捐款10多万元,他用这笔钱成立金权基金会资助贫寒学子。汪红奎清楚地记得,6月7日,汪老师的妹妹汪秋桂发来短信告知,“老师刚清醒,就直念叨你的名字。”他当即赶赴医院,汪老师断断续续地说:“我快不行了,老师清白一生,金权基金会后续的账目,你一定要代为保管好!”
6月14日白天,汪老师弥留之际,曾接受其援助的周顺来带着4000元慰问金前来探望。他紧握已陷入昏迷状态的汪老师的手,深情呼唤:“我把您资助出版的《长江朗读》样书带来了,您睁开眼看一眼啊!”在场闻者,哽咽无语。
延伸阅读3:
追忆“大别山师魂”汪金权:烙在人心的生命绝唱
文|湖北文明网记者 星星 通讯员 陈钰 胡小伟
6月15日下午,湖北省蕲春县笼罩在无边的雨色中,老天似乎也为汪金权的逝去而悲恸。
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以送花圈、到场慰问亲属等方式悼念汪金权。省教育厅、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省市教育工会负责人,汪金权曾经就读过的蕲春三中、华中师范大学和工作过的黄冈中学、蕲春四中等学校校友,共千余人顶风冒雨,沿着泥泞山路,赶到蕲北山村郝子堡,向他们心中永远的汪老师挥泪告别。
从不留一个痛苦的表情
汪金权的母亲陈细花,今年74岁。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老人频抹眼泪:“我家金权是老大,吃了不少苦啊,9岁死了父亲,17岁时继父也不在了。”
村支书汪和平记得,金权哥读高中时,一个星期只带三斤米,回家后,抢着割谷插秧犁田打柴火,“1983年,考上华师,是全村第一个名牌大学生,我们锣鼓都敲得发烫!”
在儿子汪品超心中,父亲永远是那么顽强。父亲重病后,先后入住湖北省人民医院、同济医院,他赶去一个单程就得个把小时,每每依依不舍地离开时,“父亲总是微笑示人,从不留一个痛苦的表情让我们担心。”
多次接受化疗,汪金权白细胞急剧减少,免疫力下降,急需打进口数千元一支的升白针,状态最差的时候,需要连续一周地打。他总是半无奈半惋惜地对儿子说:“在这躺着,还花国家这么多钱,可惜呀!”
6月13日,汪品超刚进病房,就接到院方病危通知单,他颤抖着双手请求医生全力救治。此时,父亲已开不了口也睁不开眼,但心知时日不多,紧握着儿子的双手。儿子凑到他耳边:“我知道您担心年迈的奶奶,您放心,我一定做个男子汉,好好撑起这个家!”父亲眼角,渗出泪滴。
重病3年,他出版了4部著作
在长江出版集团就职的田涯是汪金权的学生。多年来,师生间无话不谈,几成莫逆之交。2012年农历腊月十三,尽管已身患癌症,汪金权仍抱病来到张榜镇文畈村田涯家,担当证婚人。
住院期间,只要身体稍稍好转,汪金权就要田涯带他到阅马场旧书摊或者请他帮忙在当当网、淘宝网“淘书”。“老师那哪是治病啊,他爱书胜过生命,每次回来,总是带着鼓鼓囊囊的两袋子书!”他估算,这些年来,老师阅读书籍少说也有万余册,涵盖文史哲医教等多个学科。
就诊期间,汪金权习惯用枕头垫起腰部,倚靠在病床头阅读或做笔记。照顾起居的汪红奎不解:“老师,您何苦这样啊?!”后来发现,汪金权在病床上写下的手稿一叠又一叠,密密麻麻塞满了床垫。
6月8日,眼见汪金权气息将尽,田涯一遍又一遍摩挲着老师因癌细胞扩散后肿胀的手脚,数度哽咽。
斯人已去,留下的笔记本扉页上清晰地记着他的笔迹:“学林探步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除了《千家诗诵读》,汪金权“学系列”图书已出版《学林探步》《学会阅读》《学有所思》。病重3年间,汪金权出版了4部著作。
精神启迪后来人
6月14日晚,从同学群中得知恩师去世,在蕲春县邮政储蓄银行工作的范绪枝彻夜无眠,“尽管我们都晓得老师身体不好,但怎么都不敢相信他就这么走了!”
6月15日一早,她与同学孙燮枫搭班车到镇区后,再拦摩的到狮子镇郝子堡老师家中时,早已双眼红肿,泣不成声:“老师,我们代表高三(6)班54位同学来看望您了!”
蕲春民间文化人詹诗旺曾花10年时间走遍大别山区三省43个县市,采写200余名老红军战斗故事,因经费紧张,其150万字《百年大别山红色经典》一书未能出版。2012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汪金权后,没想到当即得到3万元的扶助承诺。汪老师还抱病为其审稿,最终以60万字付梓问世。
蕲春四中青年教师汪红奎出身贫寒,从高中到研究生毕业的10余年间,他先后得到过汪金权多达6万余元的资助。在他眼里,汪老师不仅是恩师,更是“慈父”。2010年拿到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证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到蕲春四中。
如今,老师走了,汪红奎执意像老师那样:站成一棵护绿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