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文化三千年:阿域神话汉字之
周朝文化三千年:阿域神话汉字之这个吴字不仅具有原本甲骨文天字的特征,而且在人中间加了一个主字,也就是说以此代替了人类原本对上帝的信仰。不仅如此,吴太伯还将代替上帝的那个人,放到与人同等的高度。这个吴字与天或上帝也就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吴所造的吴字就很令人遐想万篇了:先请看下面的甲骨文“天”字:阿域以为这个天字上的口字,就是人上有人的意思,代表的就是上帝(神),但是到周朝以后,天字上的口字被去掉了,成了下面的这样:但是,阿域觉得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当时的诸侯国吴国的国君吴太伯造了另一个字,就是今天的“吴”字,这个吴与原本的姓氏吴字已经没有任何干系了,且看姓吴的吴字甲骨文的写法:
这里阿域要强调一下,为什么周字里面要加一个口字呢?阿域告诉大家的是,就算是造字也是有根据的。这里阿域又要提到“天”字和“吴字”
(具体内容可参考:
重启中国汉字:神话汉字之"天"字-兼说天文地理与人类文明;
神话汉字之“吴”字-兼说上帝信仰与汉字的历史演变),
先请看下面的甲骨文“天”字:
阿域以为这个天字上的口字,就是人上有人的意思,代表的就是上帝(神),但是到周朝以后,天字上的口字被去掉了,成了下面的这样:
但是,阿域觉得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当时的诸侯国吴国的国君吴太伯造了另一个字,就是今天的“吴”字,这个吴与原本的姓氏吴字已经没有任何干系了,且看姓吴的吴字甲骨文的写法:
这个吴字与天或上帝也就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在吴所造的吴字就很令人遐想万篇了:
这个吴字不仅具有原本甲骨文天字的特征,而且在人中间加了一个主字,也就是说以此代替了人类原本对上帝的信仰。不仅如此,吴太伯还将代替上帝的那个人,放到与人同等的高度。
基于这个吴字的创造是来自天字,那么我们现在就好理解,为什么周字里面多了一个口字:对,这个口字就是天字上面代表上帝的口字。从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上帝信仰在周朝消失的真相。
从甲骨文字典里,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周字中加口字的证据。
原来的甲骨文里周字里都是不带口字的。
继续看其它史料证据。
从上面的证据,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明,这个周字的造字真相就是阿域的猜想呢?下面我们再来通过器物寻找案例:
周文王鼎
从这个周文王鼎的铭文中,我们看到的周字,还是甲骨文的样式。再看下面的鼎:
周无专鼎
再看其中铭文:琱字的周字已经加上了口字。
这件周颂敦铭文中,周字已经显现了改造后的真实模样。好了,周字的演变先说到这,下面我们来看看周朝的文化与文明。
有关周朝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史料有多记载,这里单说下周朝的政治制度和周礼的文化发展相关事宜。
中央制度: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六卿职守中的多数与宗教事务有着密切关系。中期以后的宗教职能在政权机构中逐渐削弱,“因而明保、明公、皇天尹大保、大保之类的官职已不复见,这意味着政务官职机构的扩大、也说明西周王国的官僚机构有了发展。
封建制度: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宗法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井田制度: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礼乐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文化方面:周朝可谓是百家争鸣。
1、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孟子、荀子等。作品:《春秋》、《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管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代表人物:许行。
11、小说家,代表人物:虞初。作品:《虞初周说》。
另外:绘画文献记载是颇为丰富的,特别是壁画。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楚国的诗人屈原《天问》反映的内容,可以窥见当时壁画所曾有过的巨大规模,可惜均未流传至今。只能从青铜器画面、漆器画面和仅存的两幅帛画来了解当时的绘画。
其它:书法和音乐舞蹈、雕刻等方面,为人类留下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科技技术:特别是青铜艺术,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玉石工艺、漆器工艺、治铁技术也有很好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