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油纸伞(美丽的油纸伞得以保留)
古词油纸伞(美丽的油纸伞得以保留)在四川置身杏花竹影彩云间撑一把灵动的油纸伞走在一条古老的巷子里面踏着青石板路
三月的江南
细雨绵绵
如沐浴甘露的花朵
娇艳欲滴、明艳动人
撑一把灵动的油纸伞
走在一条古老的巷子里面
踏着青石板路
置身杏花竹影彩云间
在四川
泸州分水岭小镇
没有雨巷,没有柳如烟
只有青石板铺成的一条老街
街边一栋摇摇欲坠的老房子里
一把把油纸
静静等待丁香般的姑娘的到来
油纸伞技艺
这是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也是我国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
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六福”桐油纸伞的生产地
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传统油纸伞厂
60岁的毕六福厂长
是分水岭油纸伞的第六代传承人
分水岭油纸伞的制作历史
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
距今已有四百多年
而毕家就占据了300多年
他自小跟着父亲学做伞
十岁就掌握了油纸伞制作技艺
被称为“制伞天才”
四川民间有句关于油纸伞的谚语:
工序七十二道半
搬进搬出不肖算
道出了油纸伞制作工艺的繁琐和考究
从制作伞架开始,
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先号竹(选竹)
进行水浸
日光晾晒等处理做成伞骨
为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韵味
伞托必须选择大山里砍伐下来的通木
然后钻孔、拼架、穿线
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
一针一线地勾勒之中
伞在毕师傅手中有节奏的转动
然后是“上伞”
把裁好的纸粘上骨架
用涂了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
在伞面绘上图案
然后晒干
这样制成的纸伞
日晒雨淋的伞面也能保持柔软、坚韧
近百道工序
从削竹到绘制图案都没有使用机器
完全手工制成
一柄简单的伞
或傲骨寒梅
或清雅幽兰
轻轻拨动伞面
一把把油纸伞犹如彩云流动
时代变迁、何去何从
随着尼龙折叠伞的兴起
纯手工精雕细琢的油纸伞
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手工油纸伞生产企业纷纷关门停产
分水油纸伞在孤独中坚守着
随时面临着倒闭失传的危险
让这么美的伞就这样消失
毕六福心里是坚决不同意的
这就像是受命于危难之间
成了分水油纸伞最后的守望者
1995年
他设计制作了一把直径12米的巨型油伞
被誉为“中国伞王”
2008年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
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他被评为油纸伞国家级传承人
2009年注册“毕六福”为油纸伞品牌
改变油纸伞无品牌的历史
传统婚礼上
新娘出嫁下轿时
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
油纸又与“有子”谐音
寓意着多子多福
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
对毕六福曾两次关注
并发出入围参评函
他正是以自己的执着与坚守
誓将这项制伞工艺传承下去
未来是年轻人的世界
年轻人却对传统技艺不感冒
这让毕六福痛心疾首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儿媳
她们对油纸伞也有着深厚的情怀
她们努力的学习着这传统技艺文化
用行动告知更多人
这把流传了400多年的油纸伞不会消失
竹为骨,画铸魂
油纸伞上刻情愫
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大任
终究会落在年轻一代身上
作为未来的希望
我们是否要改变观念
撑起这千年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