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真正的美景:合肥是个美丽的地方
合肥真正的美景:合肥是个美丽的地方合肥位于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间,安徽省中部,西接六安市,北连淮南市,东北靠滁州市,东南靠马鞍山市、芜湖市,西南邻安庆市、铜陵市;全市版图总面积11445.1平方千米,介于北纬30°57′-32°32′、东经116°41′-117°58′之间。 合肥滨湖新区辖区:4个市辖区、4个县、1个县级市街道社区:43个街道、84个乡镇、5个街道层级的社区管理委员会,457个城市社区、333个农村社区(另有3个居委会)、994个村委会市政府:合肥市人民政府位于合肥市蜀山区东流路100号
合肥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 ,安徽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
合肥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中部、江淮之间、环抱巢湖 ,西接六安,北连淮南,东北衔滁州,东南靠马鞍山、芜湖,西南邻安庆、铜陵。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 ,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 ,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 ,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 。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秦置合肥县,隋至明清时,合肥一直是庐州府治所,故又称“庐州”、又名“庐阳”,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如逍遥津、包公祠、李鸿章故居、吴王遗踪等。合肥还诞生了周瑜、包拯、李鸿章等一批历史名人。
合肥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中国最爱阅读城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的美誉。2018年9月,被授牌成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 2018中国内地城市综合排名17名。 2020年9月2日,被评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辖区:4个市辖区、4个县、1个县级市
街道社区:43个街道、84个乡镇、5个街道层级的社区管理委员会,457个城市社区、333个农村社区(另有3个居委会)、994个村委会
市政府:合肥市人民政府位于合肥市蜀山区东流路100号
合肥滨湖新区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合肥位于中国华东地区、长江三角洲西端,江淮之间,安徽省中部,西接六安市,北连淮南市,东北靠滁州市,东南靠马鞍山市、芜湖市,西南邻安庆市、铜陵市;全市版图总面积11445.1平方千米,介于北纬30°57′-32°32′、东经116°41′-117°58′之间。
地形地貌合肥市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间,平均海拔20~40米。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南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海拔最高为境西的牛王寨595米。
气候特征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年日照时间约2000小时,年均无霜期228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7%。
水文情况合肥地表水系较为发达,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岭北为淮河水系,岭南为长江水系,淮河水系主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长江水系主要有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滁河、裕溪河、兆河、柘皋河、白石天河、西河等。境内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东西长54.5千米,南北宽21千米,水域面积770平方千米,号称“八百里巢湖”,湖底海拔5米,湖水容量随水位高程的不同而不同,当水位高程达14米时,湖水容量为63.7亿立方米。
巢湖牛湾
自然资植物资源木本植物
白皮松
合肥境内乔、灌木树种工有179种,隶属于59科111属常绿乔木常见的有白皮松、马尾松、油松、黑松、黄松、桂花、广玉兰等等。落叶乔木常见的有水杉、池杉、落羽杉、腊梅、皂荚、合欢、黄檀、山檀、刺槐、槐树、垂柳等等。灌木常见的有茶树、千头柏、海桐、黄杨、大叶黄杨、月桂、小叶女贞、枸杞等等。木质藤本植物主要有爬山虎、葡萄、葛藤、紫藤、常春藤、南蛇藤、千金藤、威灵仙等等。
草本植物
合肥境内绿肥植物主要有红花草、水花生、水浮莲、水葫芦和红萍等。药用草本植物共有1000种左右。其中主要有龙胆草、益母草、土藿香、苍耳、金钱草、牛蒡、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紫苏、艾茴香、野菊、芭蕉、车前草、谷精草等等。杂草主要有白茅草、芭根草、狗牙根、荒草、刺桔、剪刀股、狗尾草、牛皮毡、鹅观草等等。
动物资源无脊椎类
合肥境内昆虫有几万种,少数是益虫,其中主要有家蚕、蜜蜂、蜻蜓、螳螂等。危害水稻生长的主要有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飞虱、稻叶蝉、稻苞虫等;危害蔬菜生长的主要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黄条跳甲等;危害树木生长的主要有松毛虫、松梢虫、黑翅土栖白蚁等。无脊椎动物常见的还有蚯蚓、蜗牛、蚌、螺、虾、蟹、蜘蛛、蜈蚣、蟋蟀、蚂蚁等。
鱼类
多疣壁虎
合肥境内鱼种有72种,隶属于10目21科。巢湖和南淝河等水域有白鲟、长颌鲚、银鱼、太湖短吻银鱼、胭脂鱼、鲫鱼、鲤鱼、马口鱼、青鱼、草鱼、鳤鱼等60多种。
两栖类和爬行类
合肥境内两栖类动物有18种,隶属于无尾目的4科。爬行类动物有13种,隶属3目7科。其中,龟科有乌龟,鳖科有鳖(甲鱼),壁虎科有多疣壁虎,石龙子科有石龙子(四脚蛇),蜥蜴科有北草蜥,游蛇科有钝尾两头蛇、赤链蛇、王锦蛇(菜花蛇)、红点锦蛇(水蛇)、黑眉锦蛇(称星蛇)、赤链华游蛇(水赤链)、小头蛇(秤杆蛇),蝰科有腹蛇(土呆子)。
鸟类
合肥境内鸟类有154种,隶属于15目37科。其中大部分为留鸟,如黄臀鹎、丝光惊鸟、乌鸫、八哥、画眉、麻雀、大嘴乌鸦、红头长尾山雀等。部分为候鸟或旅鸟,如白腹姬鹟、白腰草鹬、黑卷尾、池鹭、北灰鹟、普通燕鸻等。
兽类
水獭
合肥境内野生兽类有19种,隶属于5目9科,其中啮齿目、食肉目和翼手目占优势。小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屋上鼠)、褐家鼠(粪鼠)、黄鼬(黄鼠狼)、草兔(野兔)、小伏翼(檐老鼠)等数量较多。黑线仓鼠、棕蝎、北方刺猬、小麝嗣等较为常见。大仓鼠、狼、红狐、狗獾、水獭、豹猫(野猫)也有少量分布。
矿产资源合肥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白云石、花岗石、磷、铁、铅、锌、银、明矾石、石膏、灰岩、矿泉水等。其中,肥东县磷矿储量居安徽省第二位;庐江县铅、锌、硫铁矿、明矾石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铜矿居第二位,其硫铁矿储量占安徽省二分之一,铁矿储量占安徽省三分之一。
人口2019年,合肥市常住人口818.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0.2万人,同比增长1.3%。
2018年末,合肥市户籍人口757.96万人,比上年增加15.2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81.27万人,增加11.1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808.7万人,比上年增加1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97%,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13.2‰,比上年上升1.12个千分点;死亡率4.41‰,下降0.2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8.79‰,上升1.41个千分点。
民族根据2016年8月合肥市政府官网显示,合肥境内有52个少数民族成份,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壮族和蒙古族。
风景名胜合肥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河古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5年,合肥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 2015年,全市共有A级景区157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23家。
合肥市景点
历史怀古类
合肥城隍庙、三河古镇、六家畈古民居、吴复墓石雕群、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大陈墩遗址、刘铭传故居、李鸿章享堂、渡江战役纪念馆、长临河镇、徽园
三河古镇
宗教文化类
龙泉古寺、明教寺、宝莲禅寺、姚公庙、月潭庵、开福寺、吴王庙、西庐寺、庆复禅寺,清真寺、甘露寺、龙云寺、莲花庵、大关音庵、马正庙、马政寺、大山庙、长宁寺、长乐寺、药王庙、李公祠、奎星楼
合肥包公祠
滨湖风貌类
桴槎山、圆通山、四顶山、周公山、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双凤湖旅游度假区、卧龙山、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佳州生态园、白马山、南艳湖、翡翠湖、天鹅湖、天鹅湖、翡翠湖、王咀湖
汤池温泉
包公故里类
包公园、包氏宗祠、清风阁、包公祠、包公墓、浮庄
包公园
三国胜迹类;逍遥津、周瑜墓、袁术古堆墓、三国新城遗址公园、教弩台、紫蓬山、南淝河、操兵巷、筝笛浦、藏舟浦、回龙桥、飞骑桥、斛兵塘
逍遥津公园
科教修学类
天鹅湖、翡翠湖、安徽省科技馆、瑶海公园、杏花公园、花冲公园、明珠广场、人民广场、环城公园、蜀山烈士陵园、合肥科技馆、合肥国际科技创新成果展示馆、科学岛、合肥大剧院
合肥大剧院
游乐场馆类
稻香楼游乐园、汉海极地海洋世界、合肥欢乐岛、阿酋湾水上乐园、合肥万达文化旅游城
合肥欢乐岛
温泉度假类
汤池温泉、半汤温泉、香泉、紫蓬湾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元一国际高尔夫球会
汤池温泉
都市商圈
合肥城隍庙、七桂塘、四牌楼、淮河路、濉溪路、四里河、临泉路、五里
淮河路
地方特产桂花酥糖
桂花酥糖是合肥三大特产之一。屑子是酥糖的基本原料,用面粉、棉白糖、熟纯芝麻仁、桂花等合制而成。
桂花酥糖
长丰草莓
长丰草莓是安徽省特产之一。长丰县位于合肥市北部,是国家无公害草莓生产示范基地,所产草莓果实色泽鲜艳,体大多汁。
长丰草莓
烘糕
合肥生产烘糕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传说始于北宋末年。它的主要特点是香、甜、酥。主要有寸金和白切2种。
烘糕
羽毛扇
羽毛扇是合肥所辖肥西县水乡古镇三河的传统手工艺品。三河周边地区有许多“换毛”的人,挑着货郎担,摇着拨浪鼓,走村串户,用糖果百货、针头线脑换购鹅毛。鹅毛分白鹅毛、雁鹅毛两种。
羽毛扇
竹簧雕刻
竹簧雕刻,系在竹簧上刻画花鸟、人物、山水而成。表面光滑细腻,呈象牙色,自有风格。
竹簧雕刻
火笔画
火笔画又称烙画、烫画。古代烙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明末清初,火笔画真正走进民间并流传开来。其主要是用特制高温铁笔,借鉴国画技法,运用远近虚实、浓淡相间的方法,烙灼而成。
火笔画
发绣
发绣是合肥的特色产品。以人发或动物长毛代线,具有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褪的特殊性能。适宜绣制摹线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较少。
发绣
历史文化象征●市树
市树、市花(
广玉兰原产北美洲,合肥引种栽培有近百年历史,适应合肥生态环境,采用嫁接和播种繁殖,为合肥绿化基调树种之一。公园、机关、工厂、庭院及街道都有栽植。1984年9月25日合肥市人大九届八次会议定广玉兰为“市树”。
●市花
桂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中国传统花木之一。品种分秋桂(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月桂)。石榴: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枝干劲壮古朴,根多盘曲,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耐瘠薄干旱、忌水涝、宜地栽,在合肥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广泛。1984年9月25日,合肥市人大九届八次会议定桂花、石榴为“市花”。
方言合肥话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一个重要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小片。现代合肥话主要通行于的地域包括合肥(不包括长丰北部)、六安金安区、舒城等地区。合肥话的最显著特点是北腔南调,音色和发音力度偏向北方,较刚劲;而语音是偏向南方,音变非常多。
饮食合肥四大名点
合肥的菜系以庐州菜、江淮菜最为有名。合肥菜又称庐州菜,是徽菜的五大代表菜之一,合肥菜代表菜品有臭干炒千张、庐州烤鸭、包公鱼、逍遥鸡、三河米饺、肥西老母鸡汤、吴山贡鹅等。
戏曲庐剧表演
合肥是庐剧的发源地,庐剧旧称“倒七戏”,俗称“小戏”、“祷祭戏”、“小倒戏”、“小蛮戏”,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非遗合肥市境内非遗资源众多,截至2016年,合肥市共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87项市级非遗项目,162项区县级非遗名录项目。
合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庐剧肥东洋蛇灯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
宗教合肥市境内有五大宗教,分别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全市性宗教团体有合肥市佛教协会、合肥市天主教爱国会和合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合肥市基督教协会。
经济综述2019年,合肥市全年生产总值9409.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86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3415.32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5702.22亿元,增长7.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15623元(折合16761美元),比上年增加8407元。
201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42.8万人,比上年增加4.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0.4万人,减少7.5万人;第二产业189.5万人,增加1.2万人;第三产业282.9万人,增加11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227.5万人,增加29.9万人。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25.2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3%。
2018年末,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10户,比上年净增444户。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1%。现代服务业增长18.7%。市场主体快速培育,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0.01万户,增长22.9%;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83.84万户,增长20.6%。新业态持续壮大,通过网络销售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30家,比上年增加26家,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209.18亿元,增长34.1%。
第一产业蔬菜种植
合肥境内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麦、仁麦、荞麦、山芋、玉米、高梁、蚕豆、豌豆、豇豆、绿豆、赤豆等。农户和养殖场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黄牛、水牛、奶牛、马、驴、骡、猪、山羊、绵羊、兔、貂以及猫、犬等。
2018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7.8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其中,粮食作物52.56万公顷,下降0.7%;棉花1.12万公顷,增长3.2%;蔬菜8.12万公顷,增长3.3%;瓜果0.88万公顷,增长4.3%;油料4.96万公顷,下降2.2%。
全年粮食总产量301.35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稻谷238.04万吨,增长0.9%;小麦54.99万吨,增长2.1%。油料产量14.88万吨,下降1.5%。棉花产量0.83万吨,增长10.6%。蔬菜产量208.41万吨,增长4.5%。瓜果产量22.75万吨,增长14.6%。
生态农业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量118.55万头,比上年增长0.3%;出栏量268.40万头,下降4.7%。肉类总产量43.60万吨,下降2.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3.59万吨,下降4.5%。禽蛋产量19.20万吨,增长1.2%。牛奶产量7.46万吨,增长0.6%。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8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农用拖拉机21.53万台,增长0.1%,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48万台,增长4.0%;联合收割机1.41万台,增长5.2%;排灌动力机械17.56万台,增长3.1%。全市水稻、油菜、小麦等八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折纯)24.32万吨,下降5.6%。农村用电量17.12亿千瓦时,增长2.3%。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4.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
第二产业农业光伏
合肥市机器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萌芽,从1954年开始,合肥市开始投资建厂,创办现代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合肥机械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的架构,为合肥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合肥市主要工业门类有纺织工业、缝纫工业、制革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及印刷业、文体与工艺品制造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橡胶制品工业、塑料制品工业、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冶金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工业。
2018年末,合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287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851户,比上年增加13户;超50亿元企业23户,增加4户;超百亿元企业11户,增加3户,联宝电子成为我市首个年产值超600亿元企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国有企业增长13.3%,集体企业增长6.7%,股份制企业增长8.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6.8%。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规模以上工业中,37个工业大类行业有22个增加值保持增长。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长31.4%,家用电器制造业增长19.0%。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17.7%。 [41]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分别比上年增长68.6%和6.4%,太阳能电池增长17.9%,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28.4%,液晶显示屏增长2.4%,挖掘机增长15.1%,新能源汽车增长107.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6.5亿元,比上年下降6.5%,其中盈利超亿元工业企业62户,实现利润264.18亿元,增长23.9%。实现税金244.40亿元,增长7.7%。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52.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纳入统计范围的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施工企业1363户,比上年净增410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517.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房屋竣工面积6116.72万平方米,增长4.1%。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79.47万人,比上年增长11.1%。企业劳动生产率49.07万元/人,比上年增长6.4%。
第三产业
- 固定资产投资
2018年末,合肥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4.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7.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7.8%,民间投资增长12.7%。
合肥商务区
全年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085个,比上年增加160个,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449个,增加18个。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园区顺利开工,引江济淮、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维信诺第六代柔性显示生产线等全面建设,商合杭、合安高铁加快推进,合宁、合安、合芜高速扩容进展顺利,滁淮高速、庐铜铁路建成通车。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27.17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住宅投资1165.86亿元,增长6.4%。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389.58万平方米,增长8.3%;商品房销售额1687.91亿元,增长2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91.26万平方米,下降6.5%。
- 国内贸易
2018年,合肥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6.74亿元,比上年增长9.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93.20亿元,增长9.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3.54亿元,增长14.4%。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639.72亿元,增长8.5%;餐饮收入337.02亿元,增长13.9%。
年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8]2758户,比上年增加592户,其中累计零售额超亿元企业(单位)283户。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8.7%,烟酒类增长16.2%,日用品类增长14.7%,家用电器及音响器材类增长12.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8%,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6.0%,化妆品类增长19.7%,汽车类增长1.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6.4%。
- 对外经济
2018年,合肥市全年进出口总额308.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82.46亿美元,增长25.3%;进口125.67亿美元,增长21.1%。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额131.98亿美元,增长3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80.59亿美元,增长39.5%。
全年新备案外商投资企业140户,比上年增加12户。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工业投资12.40亿美元,增长22.8%;服务业投资19.4亿美元,下降1.8%。新增总投资(含增减资)31.7亿美元,下降17.4%。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36.9亿美元,增长20.5%。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员6673人,增长3.7%。年末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共46家,在合肥投资设立64家外资企业,新增4家。
- 财政
2019年,合肥市全年财政收入为1432.38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745.99亿元、同比增长4.7%。财政支出1122.67亿元、同比增长11.7%。
- 金融
2018年,合肥市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183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677.2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41.87亿元,增长10.1%。其中,住户存款4049.35亿元,增长14.5%;非金融企业存款6425.10亿元,增长1.0%;广义政府存款4538.85亿元,增长18.4%;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654.10亿元,增长31.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196.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95.32亿元,增长5.9%。其中,住户贷款5159.80亿元,增长11.3%;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8778.84亿元,增长2.9%。
- 证券
2018年,合肥市全年新增上市公司3家,融资22.12亿元,至年末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8家(其中境外上市3家)。全年债券融资3556.32亿元。年末证券营业部123个,比上年增加13个,全年证券交易量17019.74亿元。年末期货营业部22个,全年期货交易量113130.68亿元,从业人员690人。 [41]
- 保险
2018年,合肥市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04.45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3.01亿元,增长16.0%;人身险保费收入191.45亿元,下降11.7%。赔款和给付93.63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财产险赔款与给付60.39亿元,增长19.0%;人身险赔款与给付33.24亿元,下降3.9%。
- 旅游
2018年,合肥市全年国内游客1.2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7%;国内旅游收入1721.62亿元,增长17.3%。年末全市有星级饭店54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19家;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59处。 [41]
大湖名城——合肥
社会事业文化艺术2018年,合肥市有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35个(其中国有博物馆15个、非国有博物馆20个),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0个,专业档案馆(城建馆)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9项。图书馆总藏量646.5万册(件)(不含电子图书),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图书551.7万册,比上年增长20.3%。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484.2万卷,增长9.8%。电影院91家,全年票房收入6.14亿元。各类动漫企业108家,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8家。全年共举办各类展览活动107场。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5%。
医疗卫生2018年,合肥市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293个,其中医院171个、卫生院9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疾控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5.59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5.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6.1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3万人,注册护士2.96万人。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6.91张,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6.46张;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54人,拥有医生2.76人,拥有注册护士3.66人。婴儿死亡率3.4‰,孕产妇死亡率9.51/10万。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8%以上。
体育事业2018年,合肥市成功组织国家级和省级体育赛事19项、市级体育赛事56项。在各种省级以上体育赛事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604枚金牌、317枚银牌和385枚铜牌。成功举办2018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吸引来自2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3万名选手参赛。成功举办2018环巢湖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吸引来自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以及30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余名选手参赛。全市完成2个体育特色小镇、7个体育公园、15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9个笼式多功能健身场和7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建设。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432次,参加活动总人数71.85万人次。全年销售体育29.2亿元,比上年增长83.6%。
2019年1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一批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合肥在列。
科学技术合肥是中国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2018年,合肥市有院士工作站47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10个,其中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7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9个,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7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66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22个,其中国家级46个。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18个,其中国家级14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9个,其中国家级12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75个,其中国家级18个。
2018年,合肥市全年有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5814件,其中发明专利32831件;授权专利28438件,其中发明专利5597件,比上年增长13.8%。全年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7077项,成交金额191.85亿元,增长34.4%;签订吸纳技术合同9590项,成交金额165.57亿元,增长14.8%。
社会保障2018年,合肥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43.44万人、202.68万人、160.66万人、168.88万人和166.6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人数301.2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人数404.62万人,参合率达106.19%,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2.07万人。
年末合肥市225.29万人次城乡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市40.09万人次,农村185.2万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9.37亿元,其中城市2.27亿元,农村7.1亿元。全市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24.63%,城市“三无”人员全部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全年临时救助10969人次,支出救助金2690.2万元。全年实施城乡医疗救助53.95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2.66亿元。 [60]
人民生活2018年,合肥市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550元。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75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消费支出21547元,比上年增长9.4%。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84元,比上年增长9.3%;人均消费支出25339元,增长8.7%,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2.5%、衣着增长9.9%、居住增长14.3%、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10.5%、医疗保健增长11.9%、交通通信增长8.2%、教育文化娱乐增长12.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10]为29.9%,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2平方米。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89元,比上年增长9.7%;人均消费支出12659元,增长8.5%,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4.0%、衣着增长4.4%、居住增长10.1%、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14.2%、医疗保健增长11.8%、交通通信增长12.6%、教育文化娱乐增长12.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教育事业合肥滨湖(2张)
合肥历朝历代都重视书院建设,历史上有庐阳书院、包公书院、景贤书院、秋浦书院、正学书院等众多书院。宋嘉定时,书院有房屋三百余间。明弘治间,有殿、庑、门、堂、桥、斋、居、号室。清代起,通过科举考试,合肥中进士人数48人,有李鸿章、龚鼎孳等代表人物。 [63]
2018年,全市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校学生63.59万人。 [64]
基础教育
2018年,合肥市普通高校50所,在校学生49.89万人;成人高校4所,在校学生8.9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54所,在校生10.7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1427人。普通高中103所,在校生15.5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32.28%。普通初中247所,在校生23.83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6.61%。小学515所,在校生53.15万人,小学毛入学率106.41%。幼儿园1076所,在园幼儿29.30万人。各类专任教师10.3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2.7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36万人、普通中学3.06万人、小学2.83万人、幼儿园1.36万人。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惠及学生77.13万人,其中城市35.41万人,农村41.72万人。 [41]
2020年7月,入选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名单。
高等教育
合肥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四大科教城市之一。 [66-67] 。2016年末,合肥市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在校学生62.86万人;其中普通高校50所,在校学生54.55万人。合肥共有合肥大学城、磨店大学城2个大学城。
交通运输概况合肥对外交通便捷,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交通发达,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是国家规划建设中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东有合宁线连接南京、上海,西有合武线通往武汉、成都,北有合蚌高铁直通北京,南向将通过京福高铁连通江西、福建。合肥港为二类水运开放口岸,综合码头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中,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达到50万标箱。总投资43亿元、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100万人次的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开通有国内航线51条,国际及地区航线13条。合肥城区道路骨架实现了“十”字型向“井”字型格局的转变,形成了“三环多放射”的城市动脉交通网。
夜幕合肥
公路合肥市公路部门管理干线公路总里程1406.66千米(其中大桥、特大桥36座、12707.98延米),干线公路网密度12.33千米/百平方千米。按行政等级分,国道161.22千米,占总里程的11.46%;省道656.95千米,占总里程的46.70%;县道588.49千米,占总里程的41.84%。按技术等级划分。一级公路(含城市快速干道)493.27千米,占总里程的35.07%;二级公路597.24千米,占总里程的42.46%;三级公路316.15千米,占总里程的22.47%。按路面类型划分。沥青混凝土路面1024.47千米,占总里程的72.83%、水泥混凝土路面382.19千米,占总里程的27.17%。
铁路合肥是中国重要的铁路交通节点城市之一,境内有沪汉蓉高铁、合福高铁、京九高铁、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等多条高速铁路线穿越,另有合六城际铁路、合淮蚌城际铁路、合宁城际铁路、合芜城际铁路、合安城际铁路等线路规划建设中,合肥高速铁路“米”字形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合肥高铁南站为多条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汇集的交通枢纽站。
民航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中国4E级枢纽干线机场,位于合肥城区西北部高刘镇,距中心城区约31.8千米。机场总共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航站楼面积为10.85万平方米,跑道长3400米,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100万人次。新桥国际机场服务于合肥以及淮南、六安、桐城等合肥都市圈城市,并辐射中国大部分地区。2015年,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661.3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10.7%。 2018年12月,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式开通直飞俄罗斯航线。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水运合肥港
合肥港,堆场面积11万平方米,办公面积3768平方米,仓库8459平方米,是中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位于合肥南淝河畔,水路经南淝河、巢湖、裕溪河入长江,共131千米,航道等级为三、四级,可常年通航千吨级船舶。2015年上半年,合肥港集装箱运装量完成9.5万标箱。 [79]
市内交通●地铁
截至2019年12月,合肥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3条: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合肥轨道交通2号线、合肥轨道交通3号线,线网覆盖合肥瑶海区、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肥西县,运营线路总长89.58千米,全线共设77座站点。合肥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有3段,包括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三期、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合肥轨道交通5号线。到2021年前合肥市将建成5条地铁线,运营线路约175.56千米。
●公交
截至2016年6月底,合肥公交公司拥有营运车辆4422台,职工人数为8943人,营运线路180条,线长2784.8千米。2015年行驶里程2.05亿千米,客运总量6.17亿人次。
●有轨电车
2017年2月6日,合肥市规划局对外公示了合肥市十八千米铁路专用线改造为有轨电车的规划方案。根据方案,该条有轨电车起点站位于北二环,终点站位于合肥城际站。全线长达20千米,计划设车站21座,将联通合肥高铁南站和新西站(规划中)。
历史沿革合肥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 [31]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废分封,立郡县,合肥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在九江郡地置九江王国。高祖四年(前203年),改九江王国为淮南王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改淮南王国为淮南郡;十二年(前163年),复将淮南郡改为淮南王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王国为九江郡,辖合肥等县,合肥县名始见于此。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合肥县属扬州九江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改合肥县为合肥侯国。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废合肥侯国,复改为合肥县,扬州治合肥。
三国时,合肥县属魏国淮南郡,为扬州治。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合肥县属淮南郡。
东晋,南北分裂,合肥为双方争夺的重镇,县废。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汝阴属南豫州南汝阴郡,为郡治。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改属汝阴郡。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以寿阳置豫州,汝阴为南豫州治。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置合州,汝阴属合州汝阴郡,为州、郡治。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合州为北周占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属庐州,为州治。大业初,改庐州为庐江郡,合肥属庐江郡,为郡治。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治合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十道,合肥属淮南道庐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仍治合肥。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庐江郡为庐州。唐僖宗中和到唐昭宗天复年间(883年-902年),杨行密先后为扬州刺史和吴王,辖合肥。
后梁到后唐(907年-936年),合肥县属吴国庐州,昭庆军节度。后晋到后汉(936年-950年),合肥县属南唐庐州,保信军节度。后周时(951年-960年),合肥县属后周庐州,保信军节度。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合肥县属淮南道庐州,为州治。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合肥县属淮南路庐州,为州治。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东西两路,后并又分,合肥属淮南西路庐州,为州治。宋朝庐州属保信军节度。南宋高宗绍兴初,庐州寄治巢县。绍兴十年(1141年),合肥为金朝占领,旋即收复。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庐州仍治合肥。
天鹅湖畔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庐州为庐州路,隶淮西江北道,合肥属淮西道庐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合肥县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元泰定二年(1325年),合肥县仍属淮西道庐州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合肥县复属河南江北行省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3年),朱元璋占庐州,改路为府,置江淮中书行省于此,合肥县属江淮行省庐州府,不久改属江浙行省庐州府,为府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合肥改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洪武十三年(1379年),合肥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为府治。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置南京直隶,合肥属南京直隶庐州府,为府治。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直隶为江南省,合肥县属江南省庐州府,为府治。顺治十八年(1660年),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辖庐州等府、州。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正式建省,合肥县属安徽省庐州府。清朝咸丰三年到十一年(1853年-1861年),安徽巡抚治于合肥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全省分为三道,合肥县属安庆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合肥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行政督察区,合肥县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军侵占合肥县,国民政府将县政府撤至大潜山北麓鸽子笼圩子(今合肥肥西县铭传乡)。
民国二十九年(1942年),合肥县改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复治合肥城。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安徽省省会迁至合肥县,合肥成为安徽省的省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析、取合肥县西乡、南乡建立的肥西县;次年1949年2月1日再次析合肥县东乡、北乡为肥东县。
1949年1月21日,合肥县和平解放,同年2月,合肥设市。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
1965年由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的边缘结合部划并而成长丰县,该县也成为合肥市第一个市辖县。
2011年8月,地级巢湖市拆分,庐江县与县级巢湖市划归合肥市管辖。
2018年9月,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和技术标准论坛期间,合肥市被授牌成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 。
合肥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