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童年创伤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无法回避

童年创伤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无法回避从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出,很多人确实有过被原生家庭创伤过的经历,不能说整个童年都不幸福,但对心理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我们成年后该怎么去看待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呢?在一项针对原生家庭创伤的普及程度和类型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8-29岁的年龄阶段人群中,约有81.8%的人表示曾受过家庭创伤,且大多数创伤是源自父母。这些话术的背后其实也在折射了各种各样的原生家庭,那家庭这个词可以加各式各样的点缀,幸福、贫困、和谐、富有......但何为原生家庭?通俗来说,原生家庭属于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未结婚,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那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是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度过的。 童年生活,有人过得很幸福,有人则受到过创伤,这些都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近年来随着大家对原生家庭的讨论,让不少人听到这个词就联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所受过的创伤。

细看身边不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教育对弈,你会发现很多值得深思的现象,比如一些家长教育自家孩子,都是用类似这样的话术:

“你看看,这个孩子的爸爸经常酗酒赌博,你可不能跟他玩耍,会学坏的。”

“你某某同学的爸爸妈妈是不是离婚了,你别跟他耍得太近,影响不好。”

“这种题目都不会,你脑子装的是不是都是水?辅导班白上了。”

这些话术的背后其实也在折射了各种各样的原生家庭,那家庭这个词可以加各式各样的点缀,幸福、贫困、和谐、富有......但何为原生家庭?

童年创伤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无法回避(1)

通俗来说,原生家庭属于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未结婚,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那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是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度过的。

童年生活,有人过得很幸福,有人则受到过创伤,这些都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近年来随着大家对原生家庭的讨论,让不少人听到这个词就联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所受过的创伤。

在一项针对原生家庭创伤的普及程度和类型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8-29岁的年龄阶段人群中,约有81.8%的人表示曾受过家庭创伤,且大多数创伤是源自父母。

从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出,很多人确实有过被原生家庭创伤过的经历,不能说整个童年都不幸福,但对心理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我们成年后该怎么去看待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个人所对应的原生家庭都是不一样的,为此造成的影响肯定是有好有坏,所以我们对待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不能以偏概全,而是需要具体的问题具体来分析。

童年创伤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无法回避(2)

董卿的原生家庭:有一位高要求、苛刻教育的父亲

提到知名央视主持人董卿,不少人脑海中都是联想出“完美女神、大家闺秀、才女”等辞藻去与之匹配,但你相信吗?这么完美的女神却也有自卑的心理,而她的自卑心理便是原生家庭对她造成的影响。

董卿曾经多次提及到自己的父亲时,都谈到了父亲对她苛刻的教育方式,董卿自己都觉得“很难想象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怎么可以对自己的独生女这样苛刻。”

董卿父亲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怎么打扮也是土豆,有时间照镜子还不如多看书。”

为此,董卿的童年不能照镜子,妈妈也不能给她买新衣服,甚至不能参加任何文体活动。

董卿父亲不仅在学业上有高要求,在生活上亦如此。

高一到高三三年的寒暑期,董卿都是在打工时光里度过的。董卿回忆:“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都是我一个人打扫。”而打工所得的收入,每天到董卿手里的也仅有1块钱。

如此苛刻、高要求的教育,董卿也曾不堪重负,委屈大哭,但父亲没有妥协,只是说:“再坚持一下。

去细想,不难发现董卿今日的成功肯定离不开往昔父亲的苛责教育,但这样的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自卑,让成年后的董卿即便做得足够好,也会产生自卑情绪,内心有一种这样的认知:“我要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很多,心里才会感到踏实。”

童年创伤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无法回避(3)

那么,董卿是如何去面对这种来自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的呢?

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面对这种苛刻教育,她也是没有妥协的,选择直击面对,所谓没有办法逃避就要想办法去战胜它,事实证明,董卿是做到了的,所以她如今活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榜样。

同时她也没有一味地去抱怨自己的父亲,而是去探索父亲这样行为的背后,于是她看到了,父亲之所以这么严格对待自己是因为早年贫困的经历,让父亲觉得人生唯有吃够苦才会有收获,这也是为什么对董卿苛刻教育的缘由。

这样的父亲不是不爱自己的女儿,只是希望她的未来可以过得更好,但他却忽略了,当时幼小的女儿是承担不起这样的要求的,为此给女儿的童年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如果有董卿那样相似的童年生活,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去摆脱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呢?以下几点小建议可供参考:

1、不要去推卸责任,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中无法自拔,自己成长缺失的东西,要勇敢去找回来。

2、看见父母动机的背面,这样我们才不会回避我们遭受的影响,可以跟父母来一次深谈,主动去了解他们,这样才能向真实的自己去靠近,才能活得清醒。

3、成为为自己负责的人,不要完全摒弃自己的原生家庭,积极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缺失的东西,可以通过阅读、进修去弥补回来,相信会如董卿一样,眼界开阔了,自然就能脱离原生家庭的狭隘,看到过更大的画面,才不会如井底之蛙那般被困眼前。

童年创伤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无法回避(4)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的原生家庭:有一位情绪暴躁的母亲

很多人在不堪的原生家庭中成长,会自暴自弃、会悲观执拗,最终毁了一生。但被伤害与被毁灭是两个概念,再不堪的原生家庭也不会毁灭掉一个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生家庭的伤害哪怕是熊熊野火,它也没办法烧尽一切野草,等候春天希望的佳期,我们总能茁壮成长。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他的原生家庭是处于“父不管、母不爱”的状态。

父亲性格冷漠,在家待的时间少之又少,不管家庭也不管孩子,对孩子是放养状态。

而母亲有暴虐倾向的性格,甚至时不时做出极端举动,导致亚伯拉罕的童年经历了恐惧、血腥,很少有快乐的时光。

亚伯拉罕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家庭是一个让人痛苦的家庭,母亲很可怕,我也没有朋友,唯有图书馆与书籍陪伴我长大。

亚伯拉罕喜欢唱片,也能引发母亲的狂躁,不仅斥责他,还会将唱片撕成碎渣,扔在地上狂踩;

亚伯拉罕喜爱小动物,收养的流浪小猫也不得母亲喜欢,甚至勃然大怒,当着孩子的面前,活生生将小猫摔死。

类似这样的事件是经常在亚伯拉罕童年生活中上演的,可想而知原生家庭对亚伯拉罕造成的负面影响该有多大,甚至他的亲生父亲都认为他性格古怪、不正常。

按这样的影响发展,估计很多人都会判断他的这一生都将在不幸、碌碌无为中度过,但事实呢?他成为了一名受欢迎的心理学专家。

因为亚伯拉罕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思考了这个问题,如何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他认为自己需要改变,并付之于行动。

他不仅多次接受了精神分析治疗,也主动去研究人的精神性格形成,从而本质上去剖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对生活的美好有了憧憬与向往。

所以他最终成为了一个乐观积极、受人尊重的心理学家,同时还拥有一个幸福美满、关系和谐的新生家庭,这一切都是他努力换来的不一样的人生。

童年创伤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无法回避(5)

亚伯拉罕的经历,也正如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人生发给你什么牌,你只能尽力去打好它。

要明白到,我们没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即便是不幸福,它也仅是命运的一部分,如果以这个借口去放任自己,那么这个不幸才会成为人生的全部。

因此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若想过好自己短暂的一生,就要勇敢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哪怕是不好的,我们也要直面迎击,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如亚伯拉罕那样,努力去过好这一生。

如果有亚伯拉罕那样相似的童年生活,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去摆脱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呢?以下几点小建议可供参考:

1、尝试去理解自己的父母,也许他们的童年也不幸福,所以才会将这种不幸的影响转移到自己身上,了解到他们的过去,即便不能原谅,也会让自己心中有所释怀。

2、自己走不出来的话,可以尝试正规渠道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就提到了一种自愈的心理疗法——“与父母对峙”,可以与父母面对面交谈,也可以选择写信、留言等方式,将自己曾经在原生家庭里受到过的伤害,与父母来一次全面剖析、深入交谈,将自己内心害怕的、真实的、不可忘记的感受吐露出来。

这样的做法类似心理治疗,目的就在于把来自原生家庭的不幸遭遇带来的影响,归还给“制造者”,避免这些影响从自身转移给配偶、孩子身上。

3、在构建自己的新生家庭时,遇到困境或者沟通有障碍时,我们不要回避,而是主动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与爱人、孩子沟通,有时候即使的解释、示弱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童年创伤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无法回避(6)

高晓松的原生家庭:父子关系不好

在原生家庭中,父子、母子之间的相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如朋友,有人如师生,但也有人如仇人般,恨不得拔刀相见。

高晓松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人生的起跑可谓占据了不少优势,但实际上他也受到过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高晓松此前在《奇葩大会》这档综艺节目中透露,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不好。他说从小他没去问过父亲任何问题。

他认为他的原生家庭是冷漠的,小时候有同学来家里玩,一到饭点他就紧张,因为父母从来不会留他们吃晚饭。这也导致了成年后的他无法合群,宁愿一个人看书、吃饭,也不会主动邀约他人。

为此即便在外界看来他的原生家庭很光鲜亮丽,书香门第之家意味着他能接受很好的教育,物质条件也不用花费心思。但即便是这样的原生家庭,也对高晓松造成了难以摆脱的影响。

年轻时候的高晓松也有许多问题:不合群、爱较劲、不服输、讨厌别人干涉自己等等,这些都是原生家庭带给高晓松的影响,而等他到了40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一番人生阅历才幡然醒悟到,原来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了这么多,因为与父亲的关系不好,才扭曲了自己的一些认知,导致人生中遇到了不少本可以避免的挫折。

而意识到这些影响后,高晓松并没有听之任之,而是采用主动、积极的做法,去消灭这些影响,到后来他与父亲关系的缓和,他才慢慢走了出来。正如他参加综艺节目,跟大家一起谈生活、谈感想,这就是在不断合群,不断去摆脱童年创伤。

童年创伤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创伤无法回避(7)

原生家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童年创伤,但不去正视它,那可能一生都走不出来。

如果有高晓松那样相似的童年生活,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去摆脱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呢?以下几点小建议可供参考:

1、即便成年,跟父母谈自由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不妨多向自己的内心提问,多去独立思考,把自己活成一个有主见的人。对于父母的强势要求,我们不要歇斯底里地区反抗,更不要一昧地接受,而是学会思考,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去解决。

2、去放大原生家庭带来的正面影响,然后物尽其用。所谓有利便有弊,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再不堪的原生家庭也会有好的影响,比如能磨炼你的意志力。

且看舒淇、徐静蕾、张靓颖、非洲籍超模华莉丝等有过童年创伤的名人,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非人的意志力,这也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给他们,因为当时别无选择,只能卯足劲拼命向前冲,这种坚持恰恰是糟糕的童年经历锻炼出来的。

不管是看名人、身边的人,还是自己本身,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于每个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童年创伤。但如果原生家庭发给自己的一手烂牌,那我们就真的干等着输吗?

当然是不可以,我们不能因此妥协。我们不能改变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影响,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它的态度。

改变的过程无疑是困难的,因为等于是在改变一个被原生家庭影响多年的自己,不过即便要花费很多年,我们也要去尝试,相信总有一天会摆脱,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杰克.伦敦曾说过:“一个人只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就能超越所在的环境。”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曾遇到过不怎么美妙的“风景”,但这些差体验不能影响我们去成为想成为的人。

所以,我们要努力强大起来,去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创伤,最终释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