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易经守中是成事的根本
易经中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易经守中是成事的根本我们只需要取“兴和盛”这一段阳性增益,而“衰和退”这一段阴性消减,我们是要避免的。我们谋事在人道,只需汲取其中一小段,比如:兴盛衰退。《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华夏文明的心传,即十六个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后来儒家发展出中庸之道,守中,是成事的根本。天地定位,三才各行其道,有天道、地道和人道。
从《易经》的角度看,宇宙的运作,是一种平衡之道。
万事万物的兴、盛、衰、退;成、住、败、空;生、老、病、死;元、亨、利、贞;春、夏、秋、冬;皆是循序渐进,完成一个消和息的周期,又回归平衡。
古法易经,有十二消息卦之说,指的是阴和阳之间的此消彼长,是易经的规律,亦是宇宙的律动。
今天,我分享三条实践《易经》的心法:
1、守中,是成事的根本。《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华夏文明的心传,即十六个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允执厥中,后来儒家发展出中庸之道,守中,是成事的根本。
天地定位,三才各行其道,有天道、地道和人道。
我们谋事在人道,只需汲取其中一小段,比如:兴盛衰退。
我们只需要取“兴和盛”这一段阳性增益,而“衰和退”这一段阴性消减,我们是要避免的。
唯有如此,才能灵活运用易经。
这就需要我们守中。阴和阳的冲和之状,为中。过则收敛,避免亢龙有悔;不足则补,学会潜龙勿用。
我们守在未发之时,冷静观察已发之势,就能在时机到来的一刻,抓取有助于成事的一段阳性能量,规避消损的阴性能量。
在“益”和“损”的变化轨迹中,静如磬石,动如脱兔。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守中待发,逢“益”则动,积极,进取为吉;逢“损”则静,无为,无事为吉。
工作生活中,有阻碍和困顿;人际关系中,有恩怨是非;个人成长里,有得到和失去;根本原因,是阴和阳两股能量的交互变化,而产生的现象。
我们身在宇宙的能量中,身如一系小舟,随波逐流。
如果你的心思,随着周围的环境而动,被他人的言语影响,那么,你就被阴阳的表象裹挟了,看不到易变规律的本质。
化解一切表象的方法,是致静。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向内观,而不是让自己的心思,总是关注外界。
不动的时候,我们可以静着。
我们做事,成事,只需要专注自己想要的,也就是“兴盛”这一段的阳性能量,这是动态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动的时候,要发奋图强,积极进取。
同时,动和静,各占一半。不动的时候,休息的时候,调整的时候,我们就要静。
通过静,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清静自省,向内无限扩展自己的格局和容量,你才能承载更大的成就。
阴和阳之间,不是固守不变的,它们之间有很多变机。
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顺境转逆境,逆境转顺境,中间都存在变机。
人类的力量,不足以阻挡宇宙的力量,变机,来自宇宙能量的切换。所以,变机不可控,我们只有通过观察,加以利用。
随机而动,顺势而变。这就是变通。
唯有变通,方可往来不穷。
绝大多数人的问题,是难以变通。
他们认定一种观念,往后余生,就用这一种已经形成的观念,去过一生。
别人的观念和自己不同,就反驳和排斥;别人的观念和自己一致,就认可和苟同。
所以,他们的人生,是固定的,是可以被预测和算出来的。
懂易经的人,一定是善变的。
不管怎么变,能达成自己的目标,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就很好。不拘一法。
以上为《易说瑾言》第62篇,共120篇,系作者的收山之作。读完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点赞、转发、评论。
作者主页专栏,有解读《易经》、《道德经》、《庄子》的国学文章,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