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日本人对待西原春夫:又见西原春夫

日本人对待西原春夫:又见西原春夫本文完成之际 西原春夫先生的《我的刑法研究》中文译本已经付梓 老人家在中文版序言中对中国读者写道:“就这好比一个日本人 对自己国家、自己国民的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都心知肚明 说喜欢也好 不喜欢也罢 又能如何。对我而言 对中国的感情就已经达到这个层次”。与西原先生的交流由来已久 也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中日法学交流的历史。早在1994年 当时在法律出版社供职的我 由西原先生牵线搭桥 与日本成文堂出版社合作 引进了改革开放之后第一套全面介绍日本刑事法的学术丛书《日本刑事法丛书》。90年代初 中日关系正值蜜月期 当时的司法部副部长在建国饭店还主持了一个隆重的签约仪式。两年之后 我们又与早稻田大学比较法所合作 引进了有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介绍日本法学研究成果的系列丛书《日本法学丛书》。改革开放后一大批留日法律学者的倡导与牵线 促成了大批日本法律图书系统在中国的翻译引进 而当时日本的文化资助强势

2016年4月下旬 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邀请 王旭、李昊、陈虎、蒋浩等四位学者走访了日本 重点考察了日本的法学教育及中日法律文化的交流现状。本次汇编了四位专家的访日随笔 他们从各自的职业角度 对日本法律文化的现状 谈了自己的感想。本刊特组织刊发几位学者的四篇短文 本篇为第四篇 敬请关注。

日本人对待西原春夫:又见西原春夫(1)

西原春夫

□ 蒋浩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坐在我前面的西原春夫先生87岁高龄 满面红光 精神矍铄 这是我时隔十几年再次见到西原先生。早稻田大学法学院的一些教授为了见上近来深居简出的西原先生 也前来凑一凑饭局。应日本外务省及日中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 我们到访的第一站就是早稻田大学法学院。行前计划安排 我提出要约见西原春夫先生——一位曾来访中国六十多次 走遍三十多座中国城市的前早大校长 也是日中法律文化交流的积极倡导者。另一个目的 也是需要与西原先生洽谈引进他晚年的学术自传《我的刑法研究》。

与西原先生的交流由来已久 也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中日法学交流的历史。早在1994年 当时在法律出版社供职的我 由西原先生牵线搭桥 与日本成文堂出版社合作 引进了改革开放之后第一套全面介绍日本刑事法的学术丛书《日本刑事法丛书》。90年代初 中日关系正值蜜月期 当时的司法部副部长在建国饭店还主持了一个隆重的签约仪式。两年之后 我们又与早稻田大学比较法所合作 引进了有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介绍日本法学研究成果的系列丛书《日本法学丛书》。改革开放后一大批留日法律学者的倡导与牵线 促成了大批日本法律图书系统在中国的翻译引进 而当时日本的文化资助强势有效 引进的图书大都获得日方出版费及翻译费的官方资助。促成当时大量引进项目的 主要是西原春夫先生主导的日本成文堂出版社以及热衷于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早稻田大学。

时光如梭 十几年后 借这次的专程参访 我们再次来到日本 多少也是希望延续十几年前的合作项目。此行我们依旧光顾了早稻田大学门前的成文堂书店 也专程拜访了日本最大的法律图书出版机构——有斐阁出版社的管理层。成文堂的书店还是那样狭小局促 有斐阁展示室的那块牌匾沧桑依旧 但物是人非 当年的成文堂及有斐阁管理层已经完成了交接换代 老板的后辈都已成为新的掌门人 对当初的中日交流似已淡忘 曾与我们合作的成文堂资深编辑本乡三好先生早已在人民大学法学院从教不归 也无意再续前缘。日本外务省的安排得当、有序 我们与有斐阁的交流也专业、畅通 百年老店有斐阁创建的六法体系书 对东方特别是传承大陆法系的日本及台湾地区的影响 以及对中国法学界的波及如影随形。有斐阁的法律图书依旧保留着法学基础学科的主体选题思路以及法学体系书的基本架构 主要分法学专著体系书、六法法典及判例汇编系统、司法培训教材这三类 与当下中国法律图书市场主流产品的分类大同小异 但却罕见我们当下充满市场的学术出版补贴作品及专论。毕竟是创建了六法汇编体系书的百年老店 各种版本的六法汇编、判例汇编充斥书架 日本的法律体系已规范地将英美法的司法判例与大陆法的法律条文很好地结合并在法律文献及司法实务中运用。可能是日本人的偏向保守 在目前国内出版界喧嚣甚上的网络出版、新技术在出版界的采纳运用方面 日本同行还略显保守 交流中很少听他们提及网络出版及销售 特别是网店销售图书对实体店面的冲击 似乎日本人还保留着逛书店的习惯与乐趣 后几天我们参观著名的神保町旧书店一条街的时候 似乎这种感觉得到了印证。

西风东土 几年前在日本参访的著名作家熊培云先生在他的新作中写到:“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 至于药性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时下中国法学界交流借鉴的主体都转向了德国 可能受中日两大经济体的转换有关 我们似乎更加有了自信 也可能想去寻找大陆法学的祖宗根源 需要去走捷径 反而环境与文化土壤相近的中日之间的法学交流似乎日渐式微。日本早年借鉴西方文化为自身所有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促成了其近现代社会的文明迅速发展 参观日本法律文化博物馆中 早期法律文献均为汉字的这一事实 说明了两国文化的同宗同源 那我们何必舍近求远?当下热衷日中两国合作的日本老一辈的学者相继退出 新生代态度淡然 不知有何种力量能够促使我们摆脱对日五味杂陈的心态 使我们与这个近邻再一次深度交流 扬长避短 借鉴日本文化中对我们有用之道。

本文完成之际 西原春夫先生的《我的刑法研究》中文译本已经付梓 老人家在中文版序言中对中国读者写道:“就这好比一个日本人 对自己国家、自己国民的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都心知肚明 说喜欢也好 不喜欢也罢 又能如何。对我而言 对中国的感情就已经达到这个层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