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与鲁南战役:济南战役粟裕要
粟裕与鲁南战役:济南战役粟裕要其一、华野必攻济南。对于济南的处境,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深感忧虑,他在结合了美军顾问团的一些建议后,经过苦思冥想得出了两个结论:在1948年春,长江以北共有三座城市进入了毛泽东的视野,一是东北的长春,二是山东的济南,第三个是山西的太原。毛泽东本来寄希望于把东北的长春永久占领,可当他征求林彪意见的时候,林彪却认为攻打长春消耗过大,此时攻打长春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围困。于是,毛泽东就把攻取大城市的目光投向了山东的济南。在1948年的6月间,华东野战军已经攻克了济南至潍县、济南至青岛、济南至徐州之间的各个据点,国民党在这些地区的守军皆被歼灭,这就意味着在济南的外围300余公里的范围内已经成为了共产党的地盘,济南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
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
毛泽东思索的问题是,在长江以北先攻取哪座城市才能导致最理想的战争走向?而蒋介石思索的是,长江以北哪座城市失守会动摇整个防线?
在这一攻一守,一得一失之间,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攻守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地改变。
在1948年春,长江以北共有三座城市进入了毛泽东的视野,一是东北的长春,二是山东的济南,第三个是山西的太原。
毛泽东本来寄希望于把东北的长春永久占领,可当他征求林彪意见的时候,林彪却认为攻打长春消耗过大,此时攻打长春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围困。于是,毛泽东就把攻取大城市的目光投向了山东的济南。
在1948年的6月间,华东野战军已经攻克了济南至潍县、济南至青岛、济南至徐州之间的各个据点,国民党在这些地区的守军皆被歼灭,这就意味着在济南的外围300余公里的范围内已经成为了共产党的地盘,济南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
对于济南的处境,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山东省主席王耀武深感忧虑,他在结合了美军顾问团的一些建议后,经过苦思冥想得出了两个结论:
其一、华野必攻济南。
其二、济南必不可守。
为此,他向蒋介石提出了要放弃济南的主张。他认为,放弃济南后,大军可以退往兖州及其以南地区,这样就可以与徐州的部队连接起来,巩固徐州至兖州之间的交通线,从而稳定山东战局,为将来在中原地区发生的大战做准备。
蒋介石听到王耀武的建议后未置可否,随即派出专机接王耀武到南京面谈。王耀武下飞机后,听来接机的陈布雷说,蒋介石准备设家宴款待自己。王耀武心中一凉,自己这次南京之行恐怕要空手而归啊。
国民党高层都知道,“千不怕万不怕,就怕蒋介石设家宴”,尤其是对那些一贯以学生自居的黄埔系将领。从表面上看,蒋介石设家宴是为了拉近和自己的感情,是一个荣誉,但从实质上看,这就是蒋介石准备把本来应该公事公办的一次战情阐述变为一次公事私办的私下串联。毕竟,有几个人能够在蒋介石的家宴上抹了老蒋的面子,不听他的话呢?
王耀武 图片来自网络
果然,这次据说还是由宋美龄亲自下厨的家宴让王耀武吃得如坐针毡。对于王耀武提出要从济南撤兵的想法,蒋介石提出了三条反对意见:
其一、济南是割裂共产党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核心堡垒,不能放弃。一旦放弃,从徐州到济南的交通要道就要被共产党全部占据,会直接影响到华北以及东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作战。
其二、放弃济南,则驻扎在济南的美海军将陷于孤立境地,这不利于日后继续获得美援。
其三、济南外围300余公里虽然已经落入共产党之手,国民党在济南的部队属于无后方作战,但是国民党的空军强大,济南守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可以由空军完成。
最后,蒋介石给王耀武打气,只要是济南被围,他一定亲自督促援兵迅速增援,只要你能守住,我就有力量来解你的围。
对于王耀武提出的美军顾问团也是这个意见的时候,蒋介石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美国人哪里懂得中国的地理?哪里懂得“济南稳则徐州稳,徐州稳则中原稳”的古训?这个建议纯属糊涂,听不得。
没办法,王耀武只得回到了济南。
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共产党对济南的战事即将发起。
先是大量的解放区军民出动,对位于津浦铁路、胶济铁路附近的公路进行大面积维修,后是大量的在莱芜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官兵被释放,紧接着,大批的在潍县和济宁战役中失散的国民党军官眷属被优待后带着华野发给他们的路费来到了济南,那些走南闯北的商人们更是在济南城内逢人便夸共产党如何如何好,这些都让对共产党比较了解的王耀武心生恐惧,在他看来,这就是华野要对济南发起进攻的前奏。
就在王耀武紧锣密鼓备战的时候,华野对济南的战事也提上了日程。
对于攻打济南,粟裕共有三个作战方案:
方案一
华野部队除以少量部队在内线进行牵制作战外,全部跳到外线作战。作战目的就是要彻底切断徐州到济南的铁路,进而孤立徐州。待到徐州国民党军主力出动的时候,再以运动战来消灭敌人。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把战场推向了国民党占领的区域,减轻了解放区人民的压力。
缺点在于这属于没有后方作战,后勤补给方面有困难,又面对着国民党军队精锐的第5军等部队,作战的压力比较大。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方案
华野分为两部,一部攻击济南,一部用于打援。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以利用济南守军还未来得及完成对济南城防工事设置之机攻克济南,又可以利用打援来大量消灭敌人。
缺点在于济南毕竟是经过了日本人和国民党两次建设,守城工事虽未完善,但亦不可小觑,一旦攻城不顺利,将会为打援部队带来较大伤亡。
而且,由于攻城和打援势必会调动大批部队参战,已经被华野攻克的城市很有可能会被国民党重新占据。
第三方案
攻城(2个纵队)和打援(11个纵队)同时进行,即先打援,待到消灭国民党军大量援兵的时候再对济南发动进攻、
这个方案的好处在于一旦实现,不仅可以通过打援消灭大量敌军,还可以攻克济南,可谓是“拔点”和“打援”双丰收。而且依托解放区作战,后勤补给和伤员问题可是随时得到解决。
但弱点在于一旦国民党军队来援的力度过大,以华野的战力未必能吃得下。
王耀武部的济南守军大约为10万余人,徐州地区还有邱清泉、李弥和黄百韬三个兵团约17万人,以华野13个纵队对付这27万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并不占多少上风,如果黄维兵团和孙元良兵团再加入的话,以华野一家之力确实很难打。
为此,粟裕在提出方案的时候还提出,要想实现第三方案,必须要中原野战军进行积极配合,即中野部队要向南阳一带发起进攻,以吸引黄维兵团南下,使其不能北上救援济南;同时,陈赓、谢富治兵团也要对郑州发起进攻,牵制孙元良兵团不能东援。
粟裕的三个方案报给毛泽东之后,毛泽东认为,用于攻城的部队明显少了。换句话说,也就是用于打援的部队太多了。
在这里就要说明一下,打援和阻援的区别。
阻援的目的是为了“拔点”,而打援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拔点”来吸引敌军来援,以歼灭敌人援军为主要目的。二者虽一字之差,但意义截然不同。
粟裕准备用2个纵队来攻城,11个纵队来打援,战略意图过于明显了。国民党军的将领们也不都是傻瓜,一看这个架势又岂会不知这是华野在使用“围点打援”的战法?由此一来,国民党军队就不会不顾一切地增援济南,华野也就不会有歼灭敌人的机会。同时,由于攻城部队太少,也未必能够“拔点”。
如果按照粟裕的部署,华野很有可能会面临既没有“拔点”,也没有歼敌的局面。
为此,毛泽东就给粟裕的作战部署改动了一下,即把打援改为阻援。
首先,攻下济南,这个点是一定要拔得,因此,用于攻城的部队数量就不能太少,以4~5个纵队比较合适。面对如此猛烈的攻势,国民党方面一定会认为这是华野要“拔点”,因此来援的速度和力度就会加强。而华野则用其余的纵队用于阻援,同样可以完成任务,并且由于阻援的力度也不小,对国民党军队的杀伤也会很大。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毛泽东也对粟裕提出的要通过打援歼灭国民党军队6个旅的设想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在伟人看来,想要歼灭国民党军多少援兵,取决于华野事先设定的攻克济南的时间表以及在实战中双方的攻守能力。
如果把攻克济南的时间设定为20天,那就意味着济南守军的力量薄弱,来援的敌军数量和力度都不足,那么,只要是能够歼敌援兵2个旅就足以保证攻克济南的时间了。
如果把攻克济南的时间设定为一个月,那就意味着济南守军的力量比较强,来援的敌军数量和力度也很足,那么,只要是能够歼敌援兵3~4个旅就足以保证攻克济南。
如果把攻克济南的时间设定为一个月以上或更长时间,那就意味着济南守军的力量很强,来援的敌军数量和力度很强,那么,就需要歼敌援兵6~8个旅才足以保证攻克济南。
毛泽东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临汾之战时,一共用了72天才克城,这还是对付阎锡山的部队。而如今对付的却是驻守着国民党精锐部队而且还拥有大量的援兵的济南,不可不慎。
到了此时,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已经非常明确了,夺取济南是战役主要目的,次要目的是歼灭一部分敌人援军。但是,用于攻打济南的部队既不能过少又不能过多,太少,则会暴露打援的意图;太多,则阻挡不住敌人援兵,不能歼灭其有生力量,这将会直接影响攻打济南所必须的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粟裕心领神会,在他的调动下,华野32万兵力分为两部,一部约14万人攻打济南,另一部约18万人用于阻援,即以14万攻城部队对付王耀武的10万守军,以18万阻援部队对付可能来援的17万国民党军队。
毛泽东用阻援来代替打援,既保证了攻城部队的战斗力,又保证了阻援部队不至于吓跑国民党援兵,把整个济南战役的节奏牢牢把控在华野手中,使得战役的结果完全按照战前设计那样进行,最终的结果是既攻克了济南,又对国民党援军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可谓是双丰收。
事后证明,正是由于毛泽东用阻援来代替打援,才保证了济南战役的胜利,看似仅一字改动,却体现了毛泽东高明的战略水平。
而国民党方面呢,先是王耀武判断华野主攻方向有误,把本来布置在西线机场的两个主力旅调到了东线,让防守机场的吴化文在没有遇到多大阻力的情况下实行了战场起义,丢掉了机场,这使得本来正在实行空运增援济南的国民党重建的74师对济南的增援停止;后是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为了不增援济南,竟然在国民党《中央日报》上刊登:
济南外围已有接触,战云笼罩下之秋季会战显有在津浦路中断进行之迹象。
刘峙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向外界宣布,徐州正在面临着一场大战,给自己不向济南增援找借口。
后虽在蒋介石的严令之下,徐州“剿总”派出了部队来增援,可是畏于华野布置的强大阻援兵团,直到济南被攻克,邱清泉兵团才进至曹县,黄百韬和李弥两兵团还在集结。
试想一下,以6~7个纵队的阻援部队就令国民党军队畏缩不前了,如果粟裕真的用11个纵队来打援,那国民党军队恐怕连出动都不敢。而济南战役的激烈战况更是证明,如果仅用两个纵队攻击,还真的未必能够拿下济南。
这倒不是粟裕战前的部署失误,而是粟裕指挥的侧重点不一样,他最在意的是如何歼灭国民党援军,把歼灭国民党援兵作为济南战役的首要目的,而毛泽东侧重的是如何攻克济南,在攻克济南的前提下在尽量歼灭国民党援兵。
济南的失守令蒋介石震惊!按照国民党方面的估计,华野要想攻克济南怎么得也得个把月,可是他们失算了,在许世友的指挥下,华野攻城兵团攻克济南仅用了8天。
此役共歼敌10.4万余人,王耀武虽逃出济南,可是却被严密设防的华野地方部队俘获。
从此之后,华北和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这为日后华野主力南下消灭徐州地区国民党军队创造了条件。
济南战役的胜利意义在于,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