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都有批判性吗?文学应不应该揭露黑暗
文学都有批判性吗?文学应不应该揭露黑暗无论是投降论还是速胜论,都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敌人虽可以战胜但不易战胜,且这两种认识都无益于战胜敌人。在文学上来说,投降论相当于为黑暗而黑暗,速胜论等于是为赞美而赞美,两者皆不可取。教员写作《论持久战》时,批评了两种错误认识,即投降论和速胜论。投降论只看到了敌人的强大,对己不利的一面。速胜论则是只看到了敌人的不足,对己有利的一面。我不禁想问,有谁敢保证?我们每个人也去写文章,靠摸黑自身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那些凭此臆想来攻击莫言的人,不觉得这种行径有点下流和无耻吗?我的言下之意也是说,假如莫言有问题,朝着有错误的地方批评才有力量,才会使人信服和支持。否则,靠着没有依据的臆想,批评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只能突显自己的卑劣。02、不要为了黑暗而黑暗
01、文学不是用来粉饰的
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我觉得莫言的这段话说得没错啊!文学本来就不是用来粉饰的。
有人说,莫言之所以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摸黑我们以此迎合了西方的价值观,方才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不禁想问,有谁敢保证?我们每个人也去写文章,靠摸黑自身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那些凭此臆想来攻击莫言的人,不觉得这种行径有点下流和无耻吗?
我的言下之意也是说,假如莫言有问题,朝着有错误的地方批评才有力量,才会使人信服和支持。否则,靠着没有依据的臆想,批评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只能突显自己的卑劣。
02、不要为了黑暗而黑暗
教员写作《论持久战》时,批评了两种错误认识,即投降论和速胜论。投降论只看到了敌人的强大,对己不利的一面。速胜论则是只看到了敌人的不足,对己有利的一面。
无论是投降论还是速胜论,都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敌人虽可以战胜但不易战胜,且这两种认识都无益于战胜敌人。在文学上来说,投降论相当于为黑暗而黑暗,速胜论等于是为赞美而赞美,两者皆不可取。
人、社会乃至世界,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它不是只有白没有黑,也非只有黑没有白。人和社会呈现出它美好一面的同时,也存在着黑暗的另一面。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生活中美好与黑暗。
要是纯粹为了暴露黑暗,那从小到大,有谁没有目睹过黑暗?有谁没有经历过黑暗?谁敢说没有黑暗?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阴暗的人与事有的是。为了黑暗而黑暗,揭露的黑暗又有何意义?这样的黑暗不需要揭露。纯粹为了赞美而赞美,也不会有人接受。
说到表达赞美的作品,我突然想起了前几天逝世的艺术家乔羽。
他是这样说的,“艺术家应该是有两个翅膀的大鹏鸟,一个翅膀是坚定不移的爱国心,一个翅膀是光辉灿烂的作品。”他还说了,“为人民说话,为祖国说话,为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说话,是作家神圣的职责。
在他笔下的祖国,最先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感情。在大家唱着这支歌时,享受美,创造美,珍惜美,同时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为了这美好的国家,为了让河流改变模样,自己得为她多做一些贡献。
乔羽老爷子的作品没有揭露黑暗,但这不代表老爷子的作品就是不好的,要被否定。相反他的作品非常有价值,传达出积极美好和向上的一面。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唱赞歌,这难道不是文学艺术作品应有的职责吗?不要说我们了,在西方仍是如此。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在为社会的美好进步唱赞歌,同样脱离不了歌颂自己伟大的祖国和英雄的主题。
03、揭露黑暗的目的是为什么
我最近在看一部爽文小说——《基督山伯爵》,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大仲马。大仲马有一个私生子,同样成为了后来的一代文豪,也就是小仲马。
小仲马的作品销量,虽不如父亲大仲马畅销,但小仲马的思想境界,却大大超越了大仲马。当小仲马的《茶花女》一经出版,大仲马读后非常自豪,给小仲马的回信中称赞道:“你才是我最好的作品”。
小仲马有这样一句话,可以很好地窥探其思想境界,于我内心同样无比认同。
“任何文学,要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的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文学。”
揭露黑暗是为了什么?为了批判肮脏与罪恶的黑暗,追寻美好与善良的光明。因此,在小仲马的笔下,是对彼时资本主义下的黑暗和拜金现象的批判,又是对纯洁高尚爱情的赞赏。所以,难怪小仲马逝世后就进入了法国的先贤祠,他的父亲大仲马至21世纪才得以进入。
揭露黑暗必是为了把那些见不得光的黑暗扒出来,让光明照进去,不是为了揭露黑暗而呈现不堪。
此时,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一部催泪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史上的高分神作,其中也少不了对于黑暗的揭露,就连主角都是从不光彩的那一面展开的。从“批淋批空,批它个乃乃”的连长梁三喜,到“干了这一杯,烈士陵园见”的副连长靳开来…无不在揭露黑暗。尤其是塑造的靳开来一角,围绕他所揭露的黑暗可谓异常深刻。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分评价,在于它没有简单停留在,只呈现黑暗与不堪的那一面上。它更在于发掘出光明与美好的另一面,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给予我们一种精神食粮。试想一下,如果这部电影就单纯局限在暴露黑暗上,是否还能赢得大家那发自内心的认可呢?
04、揭露黑暗在于为更多人追寻光明。
两千五百年前,我国诞生了一部文学作品,也就是文学之母《诗经》。从诗经中便可以看出,我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为了某人利益或发泄不满而创作的,而是为了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为了更多人所创作的。
诗经中有一篇著名的诗歌《氓》,我们在高中时期曾学习过,它就有揭露黑暗。然而我们知道,这篇诗歌不止是为了揭露氓的阴暗,控诉为氓所欺骗女子的不幸。它更在于要告诫更多的后来人,千万不能轻易沉迷于,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不能自拔。
所以说,揭露黑暗理应是,为了更多人遭遇的黑暗而去抗争,去揭露。为了让社会进步,为了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不应是局限于个人遭遇的不公,从而极力去暴露黑暗。
以鲁迅的作品为例,鲁迅笔下不乏对那些自古以来埋头苦干、舍身求法的人的歌颂。鲁迅的笔下也不乏对那吃人的封建制度,那肮脏虚伪的仁义道德,那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的黑暗的极力揭露。而这一切,决不是单纯为了呈现黑暗。是要通过对这些黑暗的揭露,引导人们去批判和扫除黑暗,唤醒国人和民族,求得独立进步。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15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泪》。一名来自大凉山,小学四年级彝族小女孩木苦依五木。揭露黑暗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就应当是为了像木苦依五木这样的人,像千千万万这样的底层人民发声的,为了让他们一样享受到公平正义,美好与光明。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去促使社会来关心帮助这些人,去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通过文学作品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揭露黑暗,绝不能是为了呈现众人身上的阴暗之处,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来歧视的;显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让大家以偏概全、厌恶和仇视世界的。而必须是为了引领大家,更好的认识黑暗,批判黑暗,以完善道德追寻光明为目的。
如果揭露黑暗,不以追寻光明进步为目的,那我觉得这样的人,连带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黑暗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