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陈寔的历史故事(陈寔的生存智慧)

陈寔的历史故事(陈寔的生存智慧)于是,让家人送绢二匹给此人。自此之后,全县就再没有人盗窃了。看你的样子,并不像坏人,你应该好好反省,回返善道。我知道,你是因为贫困,实在没办法才干这种事的。儿孙们呼啦啦来了一群,都心中疑惑老爷子大半夜这是唱的哪一出。陈寔正色训诫说:做人,不可以不自勉。那些不好的人,不一定天生就是坏胚,只不过是因为习惯了,才养成了那种性格,以至到了这个地步。“梁上君子”,就是如此啊!听到这话,窃贼大惊,从梁上下来,扑通跪倒,叩头请罪。陈寔上下打量了一番,说:

衣赐履按:陈寔(读如实),这个人我想了好久,依然不能确定,究竟应该批判,还是盛赞。这个人官做得不大,但是名声做到巨大。他的行为方式、处世原则,似乎有悖于儒家标准,但千百年来,并没有哪个卫道士跳出来加以批判,颍川陈氏还将他尊为始祖,让我颇为踌躇。

先说一个大家特别熟的事儿吧。

陈寔的历史故事(陈寔的生存智慧)(1)

汉灵帝时期,天灾人祸频发,年年闹饥荒,百姓困苦。一天夜里,有个贼跑到陈寔家,伏在大梁上,估计是想等大家都睡了之后,再下来顺点儿东西。其实,陈寔早就看见他了,只是假作不知。大半夜的,陈寔跳下床,把床铺整理好,叫人通知儿孙,全都过来开会。

梁上的小贼暗叫“我苦”,继续趴着,不敢妄动。

儿孙们呼啦啦来了一群,都心中疑惑老爷子大半夜这是唱的哪一出。陈寔正色训诫说:

做人,不可以不自勉。那些不好的人,不一定天生就是坏胚,只不过是因为习惯了,才养成了那种性格,以至到了这个地步。“梁上君子”,就是如此啊!

听到这话,窃贼大惊,从梁上下来,扑通跪倒,叩头请罪。陈寔上下打量了一番,说:

看你的样子,并不像坏人,你应该好好反省,回返善道。我知道,你是因为贫困,实在没办法才干这种事的。

于是,让家人送绢二匹给此人。自此之后,全县就再没有人盗窃了。

陈寔的历史故事(陈寔的生存智慧)(2)

衣赐履说:“梁上君子”的典故就出于此。我相信,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这句成语的,但肯定没多少人知道版权人叫陈寔。实际上,这个词儿是挺怪的,挺矛盾的,“梁上”即为“贼”,贼与君子,本水火不容,但被陈寔捏到了一起,这,就是陈寔处世的作风。

陈寔,字仲弓,颍川郡(河南省禹州市)许县(许昌)人,出身微贱。年轻时,在县里当个小吏,非常谦逊,什么活儿都抢着干,甚至为那些小厮杂役做事儿。后来任都亭佐。

衣赐履说:解释一下什么叫都亭佐。秦汉的时候,在郡县之中,每十里设一亭,委任一个亭长,主要工作是维护治安。比如高祖刘邦,当年就是泗水亭长,这一带的治安归他来维护。有的人说刘邦是村长,是不对的。在郡县治所设置的亭,是为都亭,都亭佐,就是亭长的副手,协助亭长工作的基层干部。

陈寔是个有理想的好青年,特别爱学习,据说工作之余,坐着也诵读,站着也诵读。县令邓邵有次和他谈话,吃了一惊,没想到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就派他到太学去学习。陈寔从洛阳进修回来之后,县里征召,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陈寔不干,躲进山里去了。正好县里发生凶杀案,一个姓杨的干部,怀疑是陈寔就是凶手,否则,为什么县里征召你不来,还躲到山里去?于是,就把陈寔抓了,拷打审讯,最终没有得到证据,陈寔无罪释放。

等到陈寔做了郡里的督邮,私底下嘱托许县县令,对那个姓杨的干部,要以礼相待,千万不要为难人家。远近闻者,全都叹服。

衣赐履说:显然,陈寔行事,有仁者之风,故闻者叹服。

陈寔家贫,再做颍川郡西门亭长。

衣赐履说:《后汉书·陈寔传》载“家贫,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这句话很有意思。似乎暗示,“家贫”与“复为西门亭长”有某种因果联系。在郡里当督邮,是个肥差,特别适合向下索贿。陈寔由督邮而亭长,估计是没有好好孝敬上级,被贬了。从侧面说明,陈寔不贪。

之后,陈寔转做了郡里的功曹。功曹是郡太守的重要助手,主管考察记录业绩,陈寔从此进入了颍川郡的权力核心。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陈寔努力工作就进入核心了,实际上,是别人推荐的。上一任功曹叫钟皓,钟家是颍川大姓,钟皓也是当时的名士,学生门徒千余人。钟皓欣赏陈寔,把陈寔看作小弟。钟皓被提拔到司徒府任职,向太守辞行,太守问,你走了,谁可以代替你?钟皓推荐陈寔。后来,陈寔听说是钟皓推荐了自己,就对别人说,钟君不识人啊,那么多人才他不推荐,却推荐了我!

衣赐履说:这件事,既可以看作陈寔谦虚,也不能排除是他邀名。

不久,臭名昭著的中常侍侯览向太守高伦推荐了一个关系户。陈寔拿着高伦签署的人事命令求见,说,大人,这个人不可用,但是,他是侯常侍的关系,不用他侯常侍那里没办法交待,不如由我来推荐他,走正常程序任命,这样就不会污了您的清誉。

陈寔的历史故事(陈寔的生存智慧)(3)

【锅,该背的时候,绝不含糊】

高伦甚是惊讶,采纳了陈寔的建议。

于是,陈寔在郡里“名声大噪”,所有士人都大骂陈寔,竟然举荐太监的裙带为官。但陈寔从不分辩。

后来,太守高伦被朝廷召为尚书,郡里的士大夫给高伦开了个欢送会,高伦当众作了一个声明:

我以前为侯常侍用了一个干部,功曹陈寔截下了我签署的任职命令,然后以他的名义推荐此人。近来听说不少贤者都责怪陈寔,这其实是由于我害怕强权的缘故。陈寔这个人,有好事儿就推给领导,有坏事儿就自己承担啊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于是众口一辞怒赞陈寔。但是,陈寔依然坚持人是他推荐的,与太守无关。大家更加感叹陈寔的为人,从此天下都敬佩他的德行。

陈寔的历史故事(陈寔的生存智慧)(4)

【侯公公的关系,岂敢不用?】

衣赐履说:陈寔确实是高人。主动为上级背锅,真的不简单。背锅这个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相当难,没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不能体会。

陈寔是主动背锅,我以小人心理来推测,高伦这个人,人品是不错的,陈寔断定,高伦迟早会以某种方式来回报自己。高伦进入高层,陈寔就在宫里有了依靠;高伦澄清真相,陈寔就名声大振。背锅,必须要看对象。

陈寔比一般人更为高明的地方在于,当高伦已经在朋友圈发了声明之后,陈寔依然坚持那个烂人是自己推荐的,实在是让我佩服啊佩服!

举荐太监的裙带,是一件极恶劣的事情,可以视其为“贼”;替太守背锅,似乎又很“君子”,有一种大义凛然的君子之风,于是,陈寔把“梁上”和“君子”完美结合起来。从此,没有人去追究举荐裙带的事,而是盛赞陈寔的背锅义举。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思索。

陈寔名声远扬,司空黄琼征召治理繁难任务的人才,任命陈寔为闻喜县县长。任职不到一个月,陈寔因为要服丧一年而去职。

衣赐履说:这个地方很有点意思。史上没说陈寔是为谁服丧一年,按照儒家的规定,服丧期分为三年、一年、五个月、三个月等,丈夫为妻子可以服丧一年。东汉的时候,关于二千石级别的官员要不要服三年之丧,即,要不要辞职回家专门为父母守三年丧,有过数次激烈的争论。但县长这个级别的,似乎没有硬性要求必须免官守丧,特别是,为老婆辞职守丧一年,非常怪异。我推测,闻喜这个地方,可能民风强悍,匪盗横行,非常难以治理,以陈寔的处事作风,要把闻喜治理好,恐怕可能性不大。陈寔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找个理由,不干了。这么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藏拙,不露短板,不毁名声;

二是守礼,主动守丧,维护礼法。

再之后,陈任太丘县(河南省永城县北)县长,讲求德化,清静无为,百姓安居乐业。

衣赐履说:以清静无为治理繁难之所,显然是扯淡的事儿,但治理民风淳朴之地,陈寔当然合适。

太丘大治,邻县的百姓都来归附,陈寔总是对他们进行开导,好言相劝,然后送回原县。上级官员来县里视察,县里的干部害怕有老百姓上访,就请求陈寔把那些有可能闹事儿的都关起来,免得拦路告状,上下都难看。

陈寔说,老百姓上诉,只不过是为了求得公平,如果这都要禁止,让老百姓到哪里去说理去?不许关押他们。

陈寔的历史故事(陈寔的生存智慧)(5)

【不许截访!】

上级官员听说后,感叹说,陈君能够说出这样的话,难道还有人会被冤枉吗?终究也没有老百姓越级上诉。后来陈寔又任沛国宰相(太丘县属沛国),被指控违法征收赋税,他便解下印信,离职而去。官吏和老百姓都很怀念他。

桓帝刘志朝末期,逮捕党人,牵连到陈寔。不少人都逃避求免,陈寔说,我不进监狱,大家没有依靠(陈寔原话为:吾不就狱,众无所恃。我搞不清他为什么这么说)。于是陈寔自己跑到监狱里蹲着,正好朝廷赦免党人,陈寔出狱(党人事可参详拙文《第一次“党锢之祸”: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没有“妥协”的精神?》)。

公元168年,灵帝刘宏登基,大将军窦武征召陈寔。当时中常侍张让权势极大,张让的父亲去世,送归颍川埋葬。葬礼规模盛大,几乎全郡的人都去吊唁,但是,有名的士大夫,一个也没去,搞得张让很没面子,认为是奇耻大辱。

然而,名士陈寔,竟然一个人前往吊唁!

不久,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被太监诛杀,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朝廷大肆抓捕诛杀党人,大太监张让因陈寔当年吊唁老爹之情,出面保全了很多士人的身家性命。

陈寔的历史故事(陈寔的生存智慧)(6)

【张公公虽然救了很多人,但没有人会领情】

衣赐履说:天下士人,全都鄙视太监,没有人参加张让老爹的葬礼,居然,陈寔去了。我们可强命其为“贼”。然而,因这一去,却借张让之手解救了很多士大夫,张让还是人人得以诛之的太监,解救了士大夫的功劳全算在了陈寔头上,于是,“梁上”与“君子”再次完美结合。

陈寔后来没再做官,在家乡以公正作表率。太尉杨赐、司徒陈耽,常叹陈寔未登大位,都为自己竟然在陈寔前面做到三公,倍感惭愧。等到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派人劝陈寔,想上表破格重用陈寔。陈寔谢绝。

三公每次出缺,大家都想到陈寔,多次征召,不就。

公元187年,陈寔去世,年八十四岁。大将军何进派使者吊祭,海内前来吊唁的三万多人,穿丧服的数以百计。共同刻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从陈寔起,陈家成为颍川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以及《世说新语》等书,陈寔的子孙多有才名,孙子陈群,做到魏国司空,向魏文帝曹丕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成为魏晋南北朝三四百年间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衣赐履说:我以为,陈寔并不是儒家标榜的那种道德真君。实际上,他与我们上一回讲到的官场奇才胡广有很相似的地方(胡广事详见拙文《几百年出一个的官场奇才:六朝元老胡广》),胡广与太监联姻,陈寔给太监的老爹吊唁,都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陈寔的历史故事(陈寔的生存智慧)(7)

有志于仕途的人,特别是家庭背景一般的人,可以从陈寔身上学点东西:

一是自身得有点料,至少得有一项能拿得出手的东西,这个是基础。

二是敢于背锅,在上级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甘当背锅侠,这是谋长远、赢口碑的好机会,但同时要求你——

三是眼光要准,能看清上级值不值得效忠,如果上级是个王八蛋,你去背锅就是自寻死路。

四是留有后路,比如陈寔给张让老爹吊唁,虽然当时可能会蒙骂名,但是从长远看,可能是给自己留下了一条活路。

五是君子上梁——让所有人都以为,你是一个“君子”,但不能让他们知道,你也有“梁上”的一面。

关于“梁上君子”,头条上不仅有故事,有成语解释,还有电影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搜索观看哦!

【图片来自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