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写作如何填充内容(网文写作课铺垫与埋伏笔)
网文写作如何填充内容(网文写作课铺垫与埋伏笔)1.伏笔要反复强调【埋设伏笔的注意点】因而我们可根据作品本身的情况挑选合适的人物、物品,设置一些桥段或者运用人物对话来埋设伏笔。要设置伏笔,须对剧情走向有一个全盘的把握,这样才能避免伏笔太多解决不了,或者忘记了埋下的伏笔。因而我们在写小说大纲的时候,就要设置好伏笔点及什么时候解决伏笔。
伏笔可以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不经意的桥段或者一段对话。
人物和桥段,比如《琅琊榜》中夏冬的丈夫聂峰这样一个反复被提到但已经“死了”的人,最后却起死回生。此处作者埋下的伏笔是,在山林中反复出现的野人,作者为什么会描写野人这样一个与主线无关的剧情呢?原来野人就是多年前被谋害的赤焰军前锋大将聂峰。
物品,主角得到某个物品,这个物品刚开始并没有展现出什么特别的地方,许多人不以为然,但在后来力量强大,比如《传奇》里面的麻痹戒指。
对话,比如需要换地图的时候,一般会在换地图前面几章就提到那个地方的存在,而不会突然换。
因而我们可根据作品本身的情况挑选合适的人物、物品,设置一些桥段或者运用人物对话来埋设伏笔。
要设置伏笔,须对剧情走向有一个全盘的把握,这样才能避免伏笔太多解决不了,或者忘记了埋下的伏笔。
因而我们在写小说大纲的时候,就要设置好伏笔点及什么时候解决伏笔。
【埋设伏笔的注意点】
1.伏笔要反复强调
反复强调伏笔,让读者注意到这个地方的不同寻常之处,但又不马上告诉读者答案,引发读者的期待。
2.有伏必有应,且埋设和呼应不能脱离太久
为避免情节前后矛盾,在关键的埋设伏笔处必须有对应的解决方式。伏笔的埋设,不要和伏笔的呼应脱离太久,这样,读者的记忆可能会消失,而失去了伏笔的意义;
3.不要让伏笔单纯当伏笔
这一点是为了让伏笔看上去不要那么刻意,伏笔在文中还可承担其他作用。
比如,描写一个雨夜杀人的桥段,凶手出门特意挑了一把比较尖锐的雨伞,这把尖锐的雨伞是伏笔,当凶手用这把伞杀人的时候,雨伞成为了凶器,凶手杀完人离开,警方通过这把伞破了案,这把伞又成为了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点。
4.伏笔不应过多
过多不同的伏笔,反而会让读者搞不清楚状况,失去了伏笔的意义,除非是有连贯性的伏笔,做连续性的埋设;过度的买弄伏笔,也会让故事的主题变的模糊不清。
【什么是铺垫】
铺垫是指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 为了显示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命运,增强高潮的必要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显得自然,作者常常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
说白了,铺垫就是一种烘托手法,是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铺垫有什么作用】
简单点说,小说没有铺垫,就没有高潮。
从小说本身的三要素上来看,铺垫在人物上,在一个主要人物上出场前做极力的铺垫,是给人物造势,吊足读者的胃口,引发读者的好奇,增强读者的期待感。
情节上,能构成伏笔和照应 使作品逻辑合理,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也能为高潮的到来做铺垫举例。
气氛上,通过铺垫 可以渲染气氛 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 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从读者的角度看,读者热爱适当的铺垫,没有一定铺垫的故事总是显得不够真实自然,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读者也喜欢从作者的铺垫中去探知答案,以此获得乐趣与成就感。
【如何给小说做铺垫】
铺垫可以是一个事实,一个动作,一个人,一件小事。
小说离不开三要素,要铺垫,自然能从三要素入手。
1.人物铺垫
小说的人物出场,有单刀直入,也有铺垫烘托。如果想要给为一个人物出场做铺垫,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提前几章甚至几十章给即将要出现的人物挖坑,埋伏笔暗示,让读者对这个人有点印象。这种尤其是小说中半路杀出来的人物,若前面没有铺垫就会显得很突兀。
2)如果要出场的人物很牛逼,就以传闻的方式,别人的对话、还可以通过一个牛逼的人物来衬托等方式衬托。
这种方法在金庸的作品中比较常见,比如东方不败的出场,从田伯光和令狐冲对话中夸赞这个人有多厉害,任我行自认佩服这个人,虽还未见其人,就已经无形中拔高了这个人物形象,让读者都知道了这个人很牛逼。
此外,令狐冲的出场也是让许多书迷津津乐道的,令狐冲的出场,前面五章我们都是从他人口中得知的这个人,不同人眼中的他,一步步把令狐冲的形象勾勒渲染的丰满生动。
3)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很多时候也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一种铺垫。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无疑需要用到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曹雪芹第一次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便暗示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2.情节铺垫
在一篇小说中,作者会写很多的情节,以此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但是一个重要情节的来临或者说爆发,为了达到那个效果,前面必然需要铺垫。
最简单的装逼打脸桥段,为了让打脸来得更爽,前面的铺垫一般会包括对主角低调的描述、对其隐藏实力的描述,对双方仇恨的阐释、对反派在主角面前耀武扬威的描写、吃瓜群众的围观描写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打脸那一刻来得更爽做铺垫。
再就是为了把冲突矛盾积蓄到一定程度,让高潮来得更猛烈,需要大量铺垫。
比如在《甄嬛传》里面华妃之死是一个小高潮,华妃之死之所以让人觉得可悲可叹,是因为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描写铺垫,华妃在宫中是如何飞扬跋扈,却唯独对皇上一往情深,然而皇上却只是因为她哥哥的原因对她倍加宠爱,还有意让她怀不上孩子,一步步把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展示出来,直至华妃在知道真相后的爆发掀起了第一高潮。
而关于冲突和矛盾的设置,此前玄派和专门的文章介绍,这里不多讲,后台回复“冲突”。
3.气氛铺垫
气氛的铺垫一般会用到环境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渲染故事气氛,营造一定的氛围,为故事的开展做铺垫。
比如要展开一段比较恐怖的情节,前面少不了对恐怖气氛的渲染,展开悲剧性的情节,前面的气氛必然也会是悲伤的。(除非是以乐景衬哀情)
在名著《水浒传》中,有大量的气氛铺垫的经典例子。比如武松打虎这一章回中,作者在描写武松上山打虎之前,其中的天色描写
“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
这里的天色描写,既点明了时间,又暗示了武松稍微有点紧张的心情,为打虎做铺垫。
又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首先风雪的设置为下文铺垫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深入。风雪之日,天气恶劣,也是恶人猖獗之时,风雪掩盖之下,阴谋活动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正因为风雪天寒,才有林冲出门沽酒买肉,草屋倒塌,借宿山庙,使林冲得以远离火海,逃得一命,使恶人精心策划的阴谋未能得逞,构思可谓精巧缜密。
网文中对铺垫有句这样的说法:“越是老白的小说,铺垫也就越多;而越是小白,越是无脑的爽文,铺垫也就越少。”希望大家善用铺垫,写出更加成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