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有没有黄帝和炎帝传说(史记故事之华夏始祖黄帝)
史记有没有黄帝和炎帝传说(史记故事之华夏始祖黄帝)由于黄帝推行英明仁慈的政策,在他统治的多年中,大多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在治理国家方面,黄帝所设的官职都用云、瑞来命名,军队也称为“云师”。他设立左右大监,负责监察万国,各国之间都友好和睦,所以每逢封官进爵、祭祀神灵的时候,各方诸侯都来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黄帝得到了象征权力的宝鼎后,制定历法来预知节气日辰。任选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人来治理百姓。利用天地四时规律,预测阴阳五行的变化,制定生老病死的礼仪制度,总结国家兴旺衰败的教训。遵循时令节气,教导百姓适时播种各种农作物,驯化各类鸟兽鱼虫,告诉百姓勤劳节俭,利用大自然的时候要有节制,懂得爱惜江湖山林和土地。狩猎也按季节进行,不允许过度捕杀。 炎帝处置不当,覆亡逃遁。黄帝起来收拾残局,先把炎帝的余众收服下来,再和蚩尤决战。黄帝北征,和蚩尤一决胜负,最后一次决战在涿(zhuo)鹿。这场战争由于双方势均力敌,因而打得分外激烈,留下很多神话
黄帝,本姓公孙,是少典的儿子,名字轩辕,后也称轩辕黄帝。因为他是有熊国君,称有熊氏(有熊是后来的河南新郑县,县西北有轩辕丘)。
轩辕生活的时代,正是神农氏统治的衰落时期。当时四方诸侯相互争斗,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神农氏却没有能力征服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轩辕不得不动用武力,讨伐那些不驯服的诸侯,而且每次都能打败他们。于是诸侯们都愿意归服他。在危害百姓的诸侯中,蚩尤拥有强大的武力,成为轩辕最强大的对手。
当时偏西的姜姓部族,“刀耕火种”,繁荣已经很久, 比其余的部族强盛有力,地位较高,他的首领为各部的共主。当时神农氏的后代叫参卢,号帝榆罔,势力渐渐衰弱,各部落纷起争夺,里面最强暴的是苗族,又叫“九黎之民”,首领叫蚩尤。蚩尤最先得金属矿制造兵器,该部族又强悍好斗,他们战斗时或者用铜块铜片保护头部,有简单的头盔,于是就传说成“铜头铁额”、“牛耳,鬓如剑戟,有角,一时没有部族能抵挡他们的进攻。
姜姓的炎帝起初采取和好政策,重用他们,让他们监临四方,他们自然侵略兼并。炎帝命他们住到东方少昊的地方,侵入了姬姓的范围,蚩尤似乎不愿意和东方强盛的部族冲突。炎帝已很微弱,蚩尤想吞并他,代为共主,在“涿鹿之阿”发生战争,把炎帝打得落花流水,“九隅无遗”,把炎帝的地方都占了去。
炎帝处置不当,覆亡逃遁。黄帝起来收拾残局,先把炎帝的余众收服下来,再和蚩尤决战。黄帝北征,和蚩尤一决胜负,最后一次决战在涿(zhuo)鹿。这场战争由于双方势均力敌,因而打得分外激烈,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如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kuí)皮鼓(夔是东海中的神兽),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部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部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
战争结束后,天下平定,各方诸侯一致拥戴轩辕为盟主。轩辕代替了神农氏,统治天下,这就是黄帝。
黄帝登基后在来来往往的征战和巡视中,往东到达过海滨,登山过泰山和丸山,向西达到崆峒,登山鸡头山,往南到达长江流域,登山过熊山和湘山,在北方击败并驱逐了少数民族荤(xun)粥(yu),到达釜山并在那里与几个部落首领会盟订约。
在治理国家方面,黄帝所设的官职都用云、瑞来命名,军队也称为“云师”。他设立左右大监,负责监察万国,各国之间都友好和睦,所以每逢封官进爵、祭祀神灵的时候,各方诸侯都来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黄帝得到了象征权力的宝鼎后,制定历法来预知节气日辰。任选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人来治理百姓。利用天地四时规律,预测阴阳五行的变化,制定生老病死的礼仪制度,总结国家兴旺衰败的教训。遵循时令节气,教导百姓适时播种各种农作物,驯化各类鸟兽鱼虫,告诉百姓勤劳节俭,利用大自然的时候要有节制,懂得爱惜江湖山林和土地。狩猎也按季节进行,不允许过度捕杀。
由于黄帝推行英明仁慈的政策,在他统治的多年中,大多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黄帝的正妃嫘(lei)祖 是西陵部落的女子。她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黄帝去世后,安葬在桥山,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这就是后来的颛(zhuan)顼(xu)帝。
颛顼逝世后,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也就是帝喾(kù)。帝喾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挚,一个是放勋。帝喾死后,挚继位。挚后来地位让给了弟弟放勋,放勋就是唐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