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体质诱发了儿童抽动症(常被误会成儿童的搞怪动作)
过敏体质诱发了儿童抽动症(常被误会成儿童的搞怪动作)为提高用药安全性,从事儿童抽动症临床工作20余年的于作洋教授建议她的每位就诊患儿定期做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检查,在保证中医有效性的同时减少副作用,患儿早日恢复健康。西医治疗的优势在于,患儿服药后症状在1-2周内即可快速缓解,但多数小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多发性抽动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发病原因与多巴胺受体超敏反应有关。一部分儿童的多发性抽动症过了青春期不治而愈,大部分儿童需要药物干预。判断多发性抽动症儿童是否需要治疗,要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来权衡。如果病情严重到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及时的药物干预是必要的。目前,中医和西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都有各自的理论和方法。
5岁男孩乐乐因为频繁眨眼到专科医院就诊,滴了一个月的眼药水之后症状无缓解,后被诊断为多发性小儿抽动症。7岁的童童习惯性吸鼻子被误诊为鼻炎,后辗转了几个科室求医,最终被确诊为发声性小儿抽动症……
多发性抽动症与孩子挤眉弄眼的搞怪动作极为相似,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孩子的坏习惯而导致延误治疗。于作洋教授认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多发性抽动症与搞怪动作有许多不同之处。
多发性抽动症发病年龄为3-12岁,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及短暂性抽动,运动性抽动初期多表现在头部,儿童从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摇头等,逐渐发展到颈、肩肢体抽动,交替出现耸肩、扭颈、握拳、甩手、扭腰、踢腿或四肢抽动等动作。
发声性抽动症状表现为清嗓子、咳嗽、尖叫、不断重复、模仿别人语言,严重的不自主口出秽语。
多发性抽动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发病原因与多巴胺受体超敏反应有关。一部分儿童的多发性抽动症过了青春期不治而愈,大部分儿童需要药物干预。
判断多发性抽动症儿童是否需要治疗,要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来权衡。如果病情严重到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及时的药物干预是必要的。
目前,中医和西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都有各自的理论和方法。
西医治疗的优势在于,患儿服药后症状在1-2周内即可快速缓解,但多数小患者需要长期服药。
为提高用药安全性,从事儿童抽动症临床工作20余年的于作洋教授建议她的每位就诊患儿定期做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检查,在保证中医有效性的同时减少副作用,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治疗抽动症应注意饮食起居及心理调节
对于多发性抽动症的孩子,生活起居是非常重要的。于作洋主任表示,首先要注意冬春季节宜避寒保暖,避免感冒,不宜运动过度,运动过度后抵抗力下降,往往易汗出受凉更易感冒。而大量的临床观察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常常诱发或使抽动症状加重;家长要监督孩子不宜长时间看动画片、玩游戏机等,这也是抽动诱发或加重的因素之一;
在饮食方面,尽量不宜喝含咖啡类的饮料,以避免过于兴奋,尽量不食海鲜发物如鱼、虾、羊肉、油炸食品、辛辣食品。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配合治疗,对提高疗效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治疗主要是解决儿童的情绪问题与其它伴随症状,消除诱发因素,恢复儿童的自信心,防止发生其他心理问题,间接的缓解症状,起到药物治疗不能代替作用。患儿因为表现出控制不住的症状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讥讽,产生自卑心理。也受父母过于担心着急情绪的影响,把自己的病看得过于严重,形成心理阴影。对于这些问题,于作洋教授表示首先家长不要过分的担心,对孩子的抽动症状不要批评指责,也不要总是提醒孩子控制,可通过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症状,可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正确面对同伴的讥讽和嘲笑,正确处理好学习问题,改善学习行为,提高自信心。同时,老师也应对此类患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提醒同学们不要因为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看不起。主动与患儿多接触,帮助其由于疾病带来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不便。在学习有所进步时,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学校和家长处理对策不当、受歧视、斥责、打骂或被停学处理,可使患儿与学校家长的矛盾激化,造成情绪抵触、违抗等情况,常常使病情加重,预后也比较差。因此,家庭和社会的温馨对患儿的心理健康发育和疾病的康复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