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各乡镇简介(安徽枞阳区划调整后的文化谱系构建之路)
枞阳县各乡镇简介(安徽枞阳区划调整后的文化谱系构建之路)图为枞阳县城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其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两种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各自创造出新的形式,并熔铸成为新文化的过程。我们认为:枞阳划入铜陵市后,打造“文化谱系”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凸显自身“工农并存、吴楚交融”的文化特征。长期以来,安徽皖江地区和江西北部地区素来为“吴头楚尾”的归属争论不休,铜陵合并枞阳后,恰恰具备楚文化和吴文化两方面内涵,也满足“吴头楚尾”的文化特征,完全可以通过大力宣传这一独特的“文化谱系”,实现文化上的“融旧铸新”。一、整合“工农并存、吴楚交融”的文化谱系特征江北枞阳县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绵延。早在四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枞阳横埠一带就有古人类活动,西周时境内设宗、巢等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始设枞阳县治,汉武帝南巡至枞阳,作《
枞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枞阳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两千多年的建县史,是我省文化大县之一。在安徽省共100位历史文化名人中,枞阳县就有11位。2016年,枞阳县整建制划归铜陵,这不仅对于枞阳,同时也是铜陵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枞阳划入铜陵,不仅仅是区位上的调整和城市空间的重构,更是两种文化形态的交流融合。铜陵江南区域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青铜采冶史工业之城,拥有“新中国铜工业摇篮”的美誉,而江北枞阳区域则传承着底蕴深厚的传统农耕文明,两个区域文化形态风貌各异,呈现出一江两岸文化生态多样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枞阳是以县的建制级别划入地级铜陵市,行政区划级别上的差异必然反映在文化交流领域,代表传统文化的农耕文明,往往在面对现代工业文明时采取一种仰视的姿态,因此,枞阳区划调整对于自身文化发展而言,既是融入现代性文明的难得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文脉传承断裂的巨大挑战。
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认为,枞阳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应是联合铜陵江南区域打造多维度、全方位的“文化谱系”。其用意是:枞阳在区划上融入铜陵,但在文化传承上既不能固定自封,完全坚守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化,也不能刻意趋同,完全迎合彰显现代性要求的工业文明,而是要坚持“和”的理念,与铜陵协同合作,塑造系统完整的“文化谱系”,并在这种文化谱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图为枞阳莲花湖公园
一、整合“工农并存、吴楚交融”的文化谱系特征
江北枞阳县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绵延。早在四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枞阳横埠一带就有古人类活动,西周时境内设宗、巢等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始设枞阳县治,汉武帝南巡至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从秦汉到唐宋的一千多年间,枞阳人口在大迁徙中不断增加,一方面多种文化在此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特征,这就是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活方式,以崇文尚读为主要事业目标,这一特征与楚文化具有较强的亲缘性。
铜陵江南区域具有很强的现代文化气息,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交相辉映。铜陵采治铜的历史发源于商周,境内拥有数十处古代铜矿遗址。近代以来,铜陵不仅在冶金工业上有所发展,以大通古镇为代表的商业也兴旺一时。大通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清末民初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小小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莺歌燕舞,有着“小上海”的美誉。工商业文明兴盛是近代吴文化的典型特征,铜陵也是安徽省内为数不多的同时具有工业和商业历史痕迹的城市之一。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其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不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而是两种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各自创造出新的形式,并熔铸成为新文化的过程。我们认为:枞阳划入铜陵市后,打造“文化谱系”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凸显自身“工农并存、吴楚交融”的文化特征。长期以来,安徽皖江地区和江西北部地区素来为“吴头楚尾”的归属争论不休,铜陵合并枞阳后,恰恰具备楚文化和吴文化两方面内涵,也满足“吴头楚尾”的文化特征,完全可以通过大力宣传这一独特的“文化谱系”,实现文化上的“融旧铸新”。
图为枞阳县城
二、彰显“文武兼备、东西联动”的文化谱系样态
枞阳自古分为东乡、西乡,东乡喜武,西乡好文。“东乡武术”主要分布在今枞阳县陈湖区的周潭、青山、吴桥、水圩、施湾五个乡,其中周潭乡是发源地。明清以降,东乡武术不断发展,不但武举辈出,还涌现出“三十六教头”、“周铁弹”等众多民间武术高手。改革开放后,东乡武术之花再度盛开,授徒习武之风又起,枞阳大地武馆林立。2013年,东乡武术入选全国首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步形成独特的组织形式和文化样态。
枞阳西乡是“桐城派”的重要发源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桐城派代表作家及后起之秀,大多生长在枞阳这块土地上,他们师徒相传、著书立说、形成了庞大的作家群体,引领明清文风三百年,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
枞阳区划调整后,有关“桐城派”文化的保护问题变得比较突出。在此之前,枞阳与桐城同属安庆,不仅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在行政区划上也仍然能保持一致。枞阳划归铜陵后,很多人士担忧:桐城派文化是否会因此割裂?枞阳的桐城派文化是否会被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我们认为,枞阳归属铜陵后,要继续传承桐城派文化,就必须找出桐城派文化与劳动文化的共同点,共谱“同心曲”、共画“同心圆”。一方面,东乡雄健的武术文化植根于劳动人民,这与工业发展中体现出的劳动精神异曲同工。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 年),李白在组诗《秋浦歌》中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工人劳作的佳篇,而在劳动中体现出的“刚猛奋进”的精神气质,与东乡武术为代表的“雄健精神”、“文化血性”是高度契合的、内在统一的,完全可以进行系统地整合为“劳动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桐城派而言,以“方氏学派”为代表的儒学精神,以“文派三祖”为代表的 “义理精神”,以吴汝纶教育报国为薪火的“国器精神”,以朱光潜、方东美为代表的“大美精神”,无不闪耀着为国为民、舍身取义的道德情操,“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桐城派文化强调自我修为、改造内省,这与劳动文化强调改造自然、战天斗地并不矛盾,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圣外王”的双重文化品格。因此,枞阳划归铜陵后,为协调桐城派文化与劳动文化的关系,应考虑大力挖掘东乡尚武文化,并主动与江南劳动文化对接,由此凸显“文武具备、东西联动”的文化谱系样态。
图为枞阳浮山中学
三、塑造“天人合一、南北沟通”的文化谱系格局
长期以来,枞阳在地理区位和交通方面一直处于劣势,这极大地影响了其文化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内区划调整、合肥都市圈的初步形成以及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启动,这一格局正在改变。枞阳划归铜陵后,即成为合肥都市圈与皖南旅游示范区的中间站和过渡点。值得注意的是,以黄山、九华、天柱、太平湖、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皖南旅游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恰恰缺乏枞阳、桐城等地优秀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这就为铜陵、枞阳塑造“天人合一、南北沟通”的文化谱系格局提供了巨大空间。
时至今日,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到此一游”模式,而是更注重于自然与人文的互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以及深层次的生活体验。长期以来,枞阳旅游主打“浮山牌”,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浮山地域狭小,游览空间有限,往往无法带来更高附加值的消费活动。枞阳划归铜陵后,在空间上应积极扮演起皖北与皖南中介桥梁的作用,设计、建设更多体现文化历史的标志性景观,争取往来旅客在此“停一站、留一天、住一晚”,第一次来枞阳去过浮山后,第二次再来枞阳仍饶有兴趣。文化在产业发展和旅游开拓中的作用也因此得以发挥。
枞阳特产:松付
结语
一江两岸,铜枞共源。一条滚滚东流的长江让铜陵江南区域与江北枞阳血脉相联。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凝心聚力、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同城共振 、吴楚交融、汇通四方。随着铜枞同城的区划调整,新铜陵揭开了拥江发展的序幕。在这个过程中,枞阳与铜陵应携起手来,着力提炼“铜枞文化谱系”的三大要素,一是“工农并存、吴楚交融”的特征,二是“文武兼备、东西联动”的样态,三是“天人合一、南北沟通”的格局。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更好地整合和塑造现代文明,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