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他的浪漫气质,行动风度,无不傲然耸立于乱世之中。郁达夫曾说:“苏曼殊的名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早已是不朽的了……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钱钟书在《围城》里曾说:“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遵宪。留学生不知道苏东坡、黄山谷,目间只有这一对苏黄。”由此可见,苏曼殊当时的声望之高。清末民初的这位才子,他的活法儿,着实让无数后人着迷。

苏曼殊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1)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曼殊曾入日本横滨大学预科、振武学校学习。1903年,在广东惠州削发为僧,法名博经,旋至上海,结交革命志士,在《民国日报》上撰写小品。1906年夏,革命党人,著名汉学家刘光汉邀其至芜湖皖江中学、安徽公学执教,与在日时旧友陈独秀相遇,是年与陈东渡日本省亲未遇,归国后,仍执教于芜湖,并与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之曾孙教育家邓绳侯相识,结下笔墨之谊。离芜后常有诗画往来。曼殊一生“身世飘零,佯狂玩世,嗜酒暴食。”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2)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3)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4)

钱钟书在《围城》里曾说:“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遵宪。留学生不知道苏东坡、黄山谷,目间只有这一对苏黄。”

由此可见,苏曼殊当时的声望之高。

清末民初的这位才子,他的活法儿,着实让无数后人着迷。

郁达夫曾说:“苏曼殊的名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早已是不朽的了……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

他的浪漫气质,行动风度,无不傲然耸立于乱世之中。

有人说,多少魏晋名士,终抵不过一个苏曼殊。

他,广东香山人,三次剃度,三次还俗,一念和尚,一念凡人。

作为一位热血青年,他也曾西装革履,慷慨陈词,为革命四处奔波;作为一位僧人,他暮鼓晨钟,寄身于神坛佛香之间,于青灯黄卷中,寻一处精神慰藉。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5)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6)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7)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8)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9)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10)

苏曼殊一生三次遁入空门,又不舍红尘,周旋于无数烟花女子之间,和她们成为知己。1908年,他回到日本探望养母,结识了艺伎百助枫子。

苏曼殊的七绝(一代怪才民国风流和尚)(11)

百助枫子

两人志趣相投,暗生情愫,同居一夜,竟什么也没发生。百助枫子面露难色,问:“你对我心存芥蒂?”苏曼殊答:“精神上的相悦比肉体交欢,更能抵抗时间。”他对待每一段恋情皆如此,发乎情止乎礼。在上海时,他总是穿着僧装,出现在各种风月的场所,以至于最后全上海的青楼女子都认识他。苏曼殊逛妓院的目的并不像大多数嫖客那样,而是像贾宝玉,对女子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比如只要有哪个妓女向他哭诉身世,他就感动得不得了,又是流泪,又是写诗。

有时候还把身上的钱都掏出来给她。据有人统计,他光在“青楼楚馆”花的钱就达1877元,而当时一个工人的月工资才三四块钱。遇到女子以身相许,他写下“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来宽慰他人,也宽慰自己。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恋,使他到死还是一个处男。

于“情爱”二字,他比起俗世的常人来,一直都是太不完全,太不彻底。他渴望真爱,却又逃避激情。他割断了灵与肉之间最热切的呼应,使之各为其主,终于导致二者反戈相击。他裸身闯进女弟子何震的房间,指着洋油灯大骂,那只是无邪,只是轻度的迷狂;他出入青楼,拥校书(旧时对妓女的谑称),喝花酒,竟能全身而赴,全身而返。同为天涯沦落人,曼殊对众校书从无亵玩之意,他为她们赋诗,为她们作画,为她们排遣身世沉沦的伤感。

造化弄人,这个留恋于青楼的情僧被葬于西泠桥,与江南名妓苏小小墓南北相对,才子对名妓,而且都是至情至性尚美之人,也算适得其所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湖墓葬多被捣毁,后又恢复。只是,苏曼殊骸骨今不知存于何处,只留下一座白色小塔,任几多游人唏嘘不已。

欢迎关注诗书画印笔记,每天发送专业的书画印知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