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 指南发布会(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csco 指南发布会(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晚期转移性食管癌的治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宏教授解读了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指南增加了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注释、规范了淋巴结清扫术式名称(颈部无可疑肿大淋巴结,胸中下段食管癌建议行胸腹完全二野淋巴结清扫)、增加了根治性放化疗联合免疫的注释。本环节由李进教授、张苏展教授共同主持。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讲者:杨宏教授
编者按
4月24日,2021年CSCO指南大会顺利举行。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来自11个专场的学者就各自领域的指南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医悦汇】记者亲临现场,为大家呈现会议盛况!
Part 1 消化道肿瘤专场
主持
本环节由李进教授、张苏展教授共同主持。
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
讲者:杨宏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杨宏教授解读了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指南增加了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注释、规范了淋巴结清扫术式名称(颈部无可疑肿大淋巴结,胸中下段食管癌建议行胸腹完全二野淋巴结清扫)、增加了根治性放化疗联合免疫的注释。
晚期转移性食管癌的治疗
讲者:黄镜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分享了晚期转移性食管癌治疗的一线治疗原则与二线治疗更新要点: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方案列入Ⅲ级推荐;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方案列入Ⅲ级推荐。最后黄镜教授对未来的食管癌治疗进行展望,更佳的生物标志物选择成为未来方向。
胃癌治疗指南更新——转移性胃癌
讲者:王风华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风华教授讲解了新版指南中转移性胃癌的更新,新版指南中加入了增加了“胃癌腹膜转移的综合治疗”内容,综合治疗部分增加了“胃癌支持治疗”。一线治疗上,HER2阴性胃癌Ⅰ级推荐增加“PD-L1 CPS≥5人群中,化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ⅠA)。二线治疗上,Ⅱ级推荐增加“MSI-H患者,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ⅡA)。她强调,抗肿瘤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维持、积极防治并发症。
胃癌治疗指南更新——非转移性胃癌
讲者:张小田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讲解了非转移性胃癌的更新内容。新版指南替换“推荐腹部MRI作为CT怀疑肝转移时进一步检查的手段,推荐有条件者采用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可提高肝转移诊断的敏感性”为“临床或CT怀疑肝转移时,首选肝脏MRI平扫 增强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采用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加“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可参考iRECIST标准”。替换“影像学功能成像参数”为“影像学体积测量及功能成像参数”。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更新——内科部分
讲者:袁瑛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介绍了直肠癌诊疗指南的内科部分更新。筛查方面,与未筛查相比,结肠镜筛查可以降低56%的发病风险以及50%的死亡风险;病理学章节中,转移性直肠癌手术/活检标本中,将“RASA和BRAF基因突变”检测从II级推荐改为I级推荐;内科治疗中,免疫治疗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患者治疗位置提升:姑息治疗一线方案将MSI-H/dMMR患者单列,帕博利珠单抗作为I级推荐(1A类证据)。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更新——外科部分
讲者:章真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介绍了结直肠癌诊疗外科部分的更新。放疗部分的更新内容主要是在原来“德国研究”的基础上在不同阶段及治疗环节进行强化,以期获得更好的局部控制和长期生存。章真教授讲道,对于直肠癌患者来说,目前肛门器官保留已经成为大家的研究热点和最求目标。2021版指南的更新指出,对于保留括约肌有困难的患者,或者cT3,任何N,伴MRF 或cT4的患者,可以加大同期放化疗的程度。另外,新辅助治疗的顺序以放化疗先行有更高的器官保留率。
Part 2 肿瘤营养治疗专场
主持
本环节由蔡三军教授主持。
新增《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策略和方法》章节,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
讲者:丛明华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丛明华教授介绍了指南更新要点:1.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2.营养不良评估工具,增加“GLIM标准诊断营养不良”Ⅲ级推荐;3.综合评估,增加“膳食评估工具”Ⅲ级推荐;4.注释d增加:GLIM标准诊断营养不良相关内容。
新增《营养学》章节,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治疗
讲者:贾平平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贾平平教授介绍道:营养管理中应避免术前长时间禁食、术前进食液体和碳水化合物、术后第一天尽早经口饮食、正确的液体管理(IA类)。术前10小时口服12.5%的碳水化合物饮料800ml,术前2小时饮用≤400ml。推荐术后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耐受性尽早(推荐24小时内)开始摄入食物或肠内营养。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要进行更为全面的老年评估。术前评估还应该包括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缺乏的筛查、肌少症的评估。超重患者在术前减重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新增《营养治疗与运动锻炼相结合》章节,肿瘤患者化疗放疗期间的营养治疗
讲者:潘勤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勤教授介绍了更新内容。一级推荐增加:运动锻炼有助于维持患者体重和肌肉量(2A),改善患者的肌肉强度、体能,减少抑郁疲劳,改善生活质量(2A)。营养与锻炼相结合被认为是维持肌肉功能的最优方式(2A)。运动锻炼类型中I级推荐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运动。
Part 3 肝胆胰肿瘤专场
主持
本环节由秦叔逵教授、沈锋教授教授共同主持。
2020 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与欧美肝癌指南对比解读
讲者:赵明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明教授详细解读了2020 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与欧美肝癌指南对比。新版的CSCO指南在借鉴国外指南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国情做出更适合国人的临床推荐。
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要点解读
讲者:周军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周军教授解读了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要点。筛查和诊断中增加了关注“肝内胆管癌(小胆管型和大胆管型)”的Ⅱ级专家推荐。二线治疗专家推荐增加“BRAF V600E突变肿瘤推荐达拉非尼 曲美替尼(2A类证据)”。
Part 4 免疫毒性及相关疾病管理专场
主持
本环节由梁军教授、王宝成教授、刘基巍教授与牟永告教授共同主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更新
讲者:王俊教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俊教授总结道,新版指南纳入了大量中国人群的毒性数据,参考已经发表的毒性管理经验、共识、建议,新版指南更具中国特色;新指南更加关注特殊人群或高风险人群筛查,增加了针对性的检查,检验项目;增加了胰腺炎毒性管理章节,特别是无症状性脂肪酶/淀粉酶升高的患者管理;对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内皮增生症(RCCEP)管理推荐做了较大更新;心脏毒性管理部分引入了亚临床心肌损伤的概念,井细化了描述及推荐级别的相关内容;更加关注严重毒性(G3-4)的管理,强调多学科合作和联合用药的必要性;增加常用免疫抑制剂的用法、用量和适应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更新解读
讲者:章必成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章必成教授解读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更新。在非鼻咽头颈部鳞癌中,帕博利珠单抗 顺铂/卡铂 氟尿嘧啶升级为一线治疗的Ⅰ级推荐;Ⅳ期无驱动基因、非鳞NSCLC一线治疗中,新增信迪利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铂类为I级推荐。
指南新增胸膜间皮瘤章节,ICls临床应用的肿瘤类型增加至17个;多个ICls加入到临床应用推荐中,部分推荐级别进行了升级;多个国产ICIs陆续获批用于临床,丰富了免疫治疗选择,特别是NSCLC领域;部分Ⅲ期临床试验公布了阴性结果后,其相对应的少数ICls临床应用推荐级别予以下调或删除,更加客观和理性,如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不仅推荐应用于晚期实体瘤,还在部分瘤种中新增了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推荐,如食管癌、乳腺癌、尿路上皮癌、恶性黑色素瘤等。
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讲者:牟永告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通过临床病例分享了他在转移瘤手术治疗经验,并就“术后放疗”“脑癌IV转移治疗”两个话题进行进入探讨。
转移瘤的放疗进展
讲者:陈媛媛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媛媛教授对转移瘤放疗进展进行介绍,术后SRS较WBRT能够保护认知功能,但颅内控制差;术前SRS较术后WBRT其生存率、颅内控制率无差别;术前SRS可降低脑膜转移及放射性坏死发生率;30Gy/10fr/3GyWBRT剂量优于37.5Gy/15fr/2.5Gy;HA-WB RT 美金刚能很好保护认知功能,颅内控制佳;F SRT/SRS ICIs:提高OS,减少颅内播散,减少放射性坏死及神经系统相关死亡率,恶黑脑转移瘤较NSCLC脑转移瘤控制更佳。
乳腺癌脑转移的内科治疗进展
讲者:王涛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王涛教授强调,脑转移治疗需要多学科参与。目前手术治疗和放疗仍是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研究显示常规的化疗在改善乳腺癌等实体瘤脑转移患者总生存的作用有限,但能够提高有效率,改善神经症状。另外分子靶向药物在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前景,目前抗HER 2药物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探讨。我国的脑转移精准治疗还在路上。
抗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毒性概述
讲者:夏云龙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院夏云龙教授介绍了心血管毒性的风险因素。他总结道,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风险因素是动态可变的,多个风险因素可能在同一个患者共存并具有叠加或协同作用。建议基线评估后根据风险高低进行分层管理。目前尚无明确的心血管毒性分层管理体系,有待于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抗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毒性的监测及预防
讲者:潘跃银教授
安徽省立医院潘跃银教授就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监测诊断方法进行了介绍:1.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该选用同一种影像学或标记物。中途不要更换检查方法或实验室检查试剂盒;2.检查方法需有很好的重复性;3.检查方法应该提供尽可能多相关临床资料(如右心室功能、肺动脉压、瓣膜功能、心包评估);4.射线暴露越少越好。
抗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毒性的处理原则
讲者:方凤奇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凤奇教授介绍了无症状心肌毒性的处理原则,Tnl升高的患者应用依那普利(ACEI)进行治疗,可预防LVEF的下降和心脏重构。另外她详细介绍了肿瘤相关高血压管理流程、症状性心血管毒性的处理原则。她呼吁,应加强多学科合作,联手为患者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Part 5 血液治疗专场
主持
本环节由马军教授、朱军教授共同主持。
淋巴瘤指南更新要点
讲者:宋玉琴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中心宋玉琴教授分享了《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1版)》的更新要点,新版指南增加了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原发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Castleman病五个章节,并删减18F-FDG PET-CT在淋巴瘤中的应用章节另外成册。新版指南在关注疗效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不良反应处理。
儿童淋巴瘤指南更新要点
讲者:张翼鷟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翼鷟教授分享了儿童淋巴瘤指南更新要点。在霍奇金淋巴瘤方面,指南加入了IGEV方案(异环磷铵、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和强的松龙);挽救化疗后PET-CT对复发/难治cHL患者的预后价值,加入到指南的注释中。在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方面,增加了残留病灶对复发患儿增加危险度分组及定义;I级推荐中增加:对于复发难治的病例,增加长春花碱和CC方案。II级推荐删除长春花碱。
恶性血液病指南更新要点
讲者:贡铁军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贡铁军教授分享了恶性血液病指南更新要点。增加了“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章节。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添加了一线治疗选择:添加“伴有症状性高黏滞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的患者,建议先行血浆置换2-3次,后续以化疗,并避免直接应用利妥昔单抗(R)化疗。首选方案:修改为“①BR,②伊布替尼 R或泽布替尼单药,③RCD,④VRd”其他方案:添加“伊莎佐米 利妥昔单抗 地塞米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更新:1.有症状血小板减少或粒细胞减少,I级专家推荐增加“临床试验”;II级专家推荐增加“艾曲泊帕罗米司亭”;III级专家推荐增加“临床试验,选择合适患者进行allo-HSTb”。2.罗特西普:推荐用法:1.0 mg/kg,每3周一次,皮下注射。3.小分子靶向药物:一些新数据显示了维奈克拉和IDH 1/2抑制剂对患有HMA难治性疾病的高危MDS患者的疗效,最佳剂量及疗程仍在优化中。
异基因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和MDS指南解读
讲者:许兰平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许兰平教授从急性/慢性髓性白血病(≤65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供者来源选择、患者评估、标准清髓性(MAC)预处理/增强预处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药物推荐和强化疗序贯移植预处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指南更新。
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讲者:赵东陆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介绍了肿瘤相关性贫血(CRA)的诊断思路、病情评估与治疗原则。实体肿瘤根据病因进行治疗:进行铁指标检测,根据需要进行补铁;如有明显乏氧症状即进行输血;无明显症状密切观察;不适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类药物。
淋巴瘤PET-CT指南解读
讲者:王雪娟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雪娟教授对淋巴瘤PET-CT指南更新进行了解读。指南中新增治疗前评估,对于原发中枢系统淋巴瘤,I级专家推荐为增强MRI。新增治疗中评估II级专家推荐:PTCL、FL”(2A类证据);PM BL、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MCL、结MZL、非胃MALToma等18F-FDG中/高摄取NHL(2B类证据)。III及专家推荐:胃MALTo ma、CLL/SLL、浆细胞肿瘤等18F-FDG低摄取NHL。
儿童恶性血液病指南要点解读
讲者:竺晓凡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竺晓凡教授对儿童恶性血液病指南要点解读。新指南首次将ph ALL明确TKI选择基于RCT研究,青少年ALL有了询证依据。而Down'S相关ALL危险度分层依赖于基因型,目前我国的复发/难治ALL方案证据有待完善。
大会总结
马军教授在闭幕致辞中表示,会议已经接近尾声,线上仍有38万多的观众在关注我们CSCO指南会,他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感慨道,近二十年来,通过中国医生的不懈努力,中国临床肿瘤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在我国研究者在ASCO上发布的报告已经超过了其他亚洲国家,地位仅次于美国。他希望年轻医生能学习吴孟超院士、孙燕院士以及老一辈的教授,坚持每天学习、工作,为中国的肿瘤事业贡献自己力量。中国的临床医生都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的生命不断探索,努力奋斗!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医悦汇所有。欢迎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医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