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古文字「黄」正是从身「佝偻大肚,身形不正的残疾人」取像造字,当「黄」被假借表示「黄色」以后,假借义反而更常用,将本义「身形残疾」挤走,本义只好重新造「尪」字来表示。金文在字形上方累增「口」部,会意「患有佝偻病的残疾人经常仰面朝天」:


(一)「残疾」曰「黄」,后起为「尪」

汉字「黄」的常用义是表示颜色,其实,这是一个假借义,「黄」的本义是指「患有佝偻、鸡胸、突肚等身形不正的疾病的残疾人」,是「尪」的本字。

在甲骨文中,「黄」字从「大」——正视「人」形突出「隆起的肚子」: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1)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2)


金文在字形上方累增「口」部,会意「患有佝偻病的残疾人经常仰面朝天」: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3)

古文字「黄」正是从身「佝偻大肚,身形不正的残疾人」取像造字,当「黄」被假借表示「黄色」以后,假借义反而更常用,将本义「身形残疾」挤走,本义只好重新造「尪」字来表示。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4)

注1

「黄」在匣纽阳部,「尪」在影纽阳部, 同为喉音,所以,「黄、尪」旁纽双声叠韵,至今在很多南方方言中「黄、王」发音不分,比如广东话。

「黄、尪」的关系,在汉字中演变历史中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训诂学上称为「鸠占鹊巢,假义夺本义」。比如:表示方位的「東」和后起本字「橐」,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二)、先秦的「暴尪」和「焚尪」

经典文献《礼记》记载过战国初期时代鲁国君主鲁穆公「暴尪、暴巫」的典故:

《礼记·檀弓下》 :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

曰:天久不雨,而暴人之疾子,虐。毋乃不可与?”

然则吾欲暴巫,而奚若?

曰:“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於以求之,毋乃已疏乎?

意思是:鲁国大旱,鲁穆公(约前407-375在位)想通过「暴尪、暴巫」这种巫术来求雨,也就是将「佝偻残疾人」和「女巫」绑起来放在烈日底下暴晒。

大臣说:这完全是残忍和愚蠢的行为。

战国时代「暴晒巫、尪求雨」还算是仁慈的,最恐怖的战国以前的「活焚巫、尪求雨」!

如经典文献《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鲁僖公欲焚巫尪」的典故:

《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

臧文仲曰:非旱备也,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穑劝分,此其务也,巫尪何为,天欲杀之,则如勿生。

大意是:鲁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发生了大旱,鲁僖公想举行焚烧巫尪仪式来求雨。

大臣臧文仲反对这种行为,他认为只要高筑城墙,节约用粮,搞好农业就可以。

臧文仲同时反诘:巫、尪做了什么?天如果要杀之,为什么要生他们呢?

可见,从春秋时代开始,有识有才的士人阶层,已经在质疑、摈弃这些装神弄鬼的东西,这是巨大的进步。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古人为什么焚烧佝偻残疾人能够求雨呢?

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指出「尪」的典型残疾特征是「矮短、突胸、仰面」:

《呂氏春秋.明理》高誘注:尪,短仰者也。

《呂氏春秋.盡數》高誘注:尪,突胸卬(仰)向疾也。

晋代杜预注《左传》给出的原因是——上天可怜残疾人:尪人身形不正,仰面故鼻子朝天,上天了为了不让雨落到他们鼻子里,所以,就久旱不下雨。

巫尪,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或以为尪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

这个理由是够奇葩的!



(三)、甲骨卜辞中「焚巫尪」和「焚祭」

《吕氏春秋·顺民篇》曾记载商汤祷于桑林,以剪发代替自焚,求雨拯救苍生,但是从甲骨文来看,尊神事鬼的商人是动真格,经常焚巫尪求雨。

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通过梳理甲骨卜辞中异文,理清甲骨文中「黄」字的字形演变: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5)

注2


他发现,甲骨文中有一个从「火」从「黄」字:上部是「大肚之人」,下部是一个「火」: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6)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7)

注3


裘先生指出,这个「黄火」字是「黄」的一种异体,构字意图是「尪人在火上」,就是《说文》收录古文「黄」的异体字: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8)


从字形、卜辞来看,表现的是殷人在焚尪求雨的祭祀仪式::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9)

同注2

「黄火」字可以读成「焚」,也即殷人的「焚祭」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10)

同注2

从卜辞可以看出,「焚祭」中除了烧残疾人「尪」以外,有少量地位低下的「羌人」,然后最多的就是「女人」:


象形文字雨的由来(汉字源流残疾)(11)

同注2



(四)、结尾语

综上所述,先秦的「巫尪求雨」大致上有三种方法:

  • 《周礼》记载的「舞雩」,就是女巫跳舞求雨。
  • 暴晒女巫和尪人。
  • 焚烧女巫和尪人。

甲骨文「黄」隐藏着殷商时代火烧大活人求雨的恐怖历史,春秋以后,虽然还普遍存在「暴晒」和「活烧」求雨的仪式,但渐渐被开明的士人所唾弃。

秦汉时代,就基本上快杜绝这种残酷的求雨了,基本上都「雩礼」求雨。

东汉时代,也曾出现过洛阳令祝良「暴晒阶庭求雨」的「复古行为艺术」。

《长沙耆旧传》:祝良,字邵卿。为洛阳令,贵戚敛手,桴鼓稀鸣。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暴身阶庭,告诚引罪,紫云沓起,甘雨乃降。


----------——

参考文献
  1. 季旭昇 (2010),《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页956。
  2. 裘錫圭(2012),《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復旦大學出版社,页197-198。
  3. 刘钊等(2009),《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页565-56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