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开平碉楼背后的辛酸(啼声在岁月中流逝)

开平碉楼背后的辛酸(啼声在岁月中流逝)用木槌捣拣泥土“以前的泥鸡没有包装,做好后就用箩装好。失传这么久,现在又重新制作,做好包装,美观点,让社会各界觉得好看。”冯浣操说。制作泥鸡,从准备到成形要经过18道工序。先在田里挖泥,用木槌捣拣后,放进锡模压成鸡头、鸡尾两部分,晒干成坚固的毛坯备用。鸡头部分有一横膜,中有小孔,留来插哨。制作竹哨时,把小篱竹裁成10多厘米,在一头斜削一刀,插进一小块叶片,吹响即成。把竹哨插进鸡头横膜,再用牛皮纸糊上用糯米和粘米粉煮成的浆糊,把鸡头和鸡尾连接起来,着色涂油,便成泥鸡。制好的泥鸡用手推咯咯地叫,用口吹喔喔地啼,声音和真鸡无异,十分有趣。解放以后,镇濠村差不多全村人都在做泥鸡。“1978年,我当兵回来,还骑自行车去顺德卖泥鸡.老一辈就挑着去卖,当时整个广东差不多都有。”冯浣操回想说,但在1982年之后就再也没做了。“最后一个做泥鸡的人是我的伯父,90年代初还做,90年代中期,泥鸡基本上在社会消失

开平碉楼背后的辛酸(啼声在岁月中流逝)(1)

【开平广播电视台 余映意】改革开放前,每当大年初一,开平的乡村到处都是“咯咯咯”的泥鸡叫啼声,孩子们拿着最心爱的泥鸡玩具,在村头巷道里,欢乐地做着各种各样的乡间游戏。随着岁月的流逝,乡间简朴的泥鸡玩具已被现代儿童玩具所代替,泥鸡渐渐地离开了人们视野。然而,最近在制作泥鸡玩具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开平市水口镇联竹镇濠村,又有人将它“重现”。

“年轻一代希望我把泥鸡的手工艺留传下来,让更多的人认识。由我开始又重新做起来,承传下去,让人民觉得泥鸡并没有遗失。”他叫冯浣操,今年61岁,是镇濠村制作泥鸡绝活世家的传人冯福的侄子。泥鸡,是他童年时代朝夕相伴的玩具,是他美好愉悦的童年回忆。时至今日,泥鸡仍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冯浣操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开始玩泥鸡,因为以前没有玩具,小孩时就会玩了,10岁左右就开始帮手做泥鸡,所以印象很深。

泥鸡在当地称“咯咯仔”,靠一张伸缩的牛皮纸连接,一拉一伸能发出“咯咯咯”的鸡叫声。相传当时,一个孤儿与他养的小公鸡形影不离。一次,一伙强盗密谋洗劫村子,派出匪徒扮成“阉鸡佬”潜入村中,约定以鸡叫声为号,里应外合。谁料惊动了小公鸡,小公鸡的长啼引来村民。“阉鸡佬”连忙掐死小公鸡。众人听喊声纷纷赶来,村外的匪徒急忙撤走。孤儿用泥搓成小公鸡,寄托哀思。村人见了,也纷纷搓起泥鸡来,代代相传,越做越精巧。生意人争着前来定购,制作泥鸡便逐渐成了镇濠村的传统工艺副业。

制作泥鸡,从准备到成形要经过18道工序。先在田里挖泥,用木槌捣拣后,放进锡模压成鸡头、鸡尾两部分,晒干成坚固的毛坯备用。鸡头部分有一横膜,中有小孔,留来插哨。制作竹哨时,把小篱竹裁成10多厘米,在一头斜削一刀,插进一小块叶片,吹响即成。把竹哨插进鸡头横膜,再用牛皮纸糊上用糯米和粘米粉煮成的浆糊,把鸡头和鸡尾连接起来,着色涂油,便成泥鸡。制好的泥鸡用手推咯咯地叫,用口吹喔喔地啼,声音和真鸡无异,十分有趣。

解放以后,镇濠村差不多全村人都在做泥鸡。“1978年,我当兵回来,还骑自行车去顺德卖泥鸡.老一辈就挑着去卖,当时整个广东差不多都有。”冯浣操回想说,但在1982年之后就再也没做了。“最后一个做泥鸡的人是我的伯父,90年代初还做,90年代中期,泥鸡基本上在社会消失了。”

镇濠泥鸡过去的辉煌与今天的惨淡,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个必然趋势,在今天儿童玩具花样万千的时代,泥鸡由于玩法单调、保存时间短失去市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镇濠泥鸡作为开平的一种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希望有人会完善其工艺,包装其产品,拓展其市场,迎来镇濠泥鸡的另一个春天。

“以前的泥鸡没有包装,做好后就用箩装好。失传这么久,现在又重新制作,做好包装,美观点,让社会各界觉得好看。”冯浣操说。

开平碉楼背后的辛酸(啼声在岁月中流逝)(2)

用木槌捣拣泥土

开平碉楼背后的辛酸(啼声在岁月中流逝)(3)

放进锡模压成鸡头、鸡尾两部分

开平碉楼背后的辛酸(啼声在岁月中流逝)(4)

把竹哨插进鸡头横膜,再用牛皮纸糊上用糯米和粘米粉煮成的浆糊,把鸡头和鸡尾连接起来

开平碉楼背后的辛酸(啼声在岁月中流逝)(5)

着色涂油

开平碉楼背后的辛酸(啼声在岁月中流逝)(6)

半成品

开平碉楼背后的辛酸(啼声在岁月中流逝)(7)

成品

开平碉楼背后的辛酸(啼声在岁月中流逝)(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