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刘邦起义最新消息: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 刘邦号啕大哭
项羽刘邦起义最新消息:面对项羽被肢解的尸体 刘邦号啕大哭但是灭秦后,项羽和刘邦却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原本,占据人数优势的项羽可以轻易杀死刘邦。但即使在鸿门宴上,项羽仍旧放了刘邦一马,甚至还帮他揪出了内鬼——曹无伤。不仅如此,项羽还将刘邦封为汉王,可谓是仁至义尽了。最终,项羽在巨鹿之战击败了秦军50万,秦朝主力从此丧尽;而刘邦从武关攻入关中,在蓝田之战中击溃秦军最后的精锐,一举灭秦。在此战中,刘邦、项羽奇正结合,卒亡强秦。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刘项灭秦”。刘邦斩蛇起义,以丰、沛地区为根据地。但是由于部将雍齿的背叛,刘邦失去了丰地,成为没有基地的流寇。而正是在这紧急时刻,项羽的叔叔项梁雪中送炭,为无钱、无兵又无粮的刘邦送来五千精兵,帮助他收复丰邑。在与秦军的作战中,年过五旬的刘邦与24岁的项羽一见如故,并约为兄弟。此后两人形影不离,一起转战于城阳、濮阳、定陶与雍丘。在此期间,刘邦与项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项梁惨败给章邯后,楚怀王收拾了残
随后,刘邦以鲁公之礼,将项羽隆重下葬。面对项羽被肢解的身体,刘邦竟然当着所有人的面,亲自为项羽举哀,并嚎啕痛哭。同时,刘邦还当场宣布:
“项羽所有的亲属皆不得诛杀,封项伯等四人为侯爵,皆赐姓为刘。”
有人或许要问,刘邦与项羽交战三年,被项羽揍得狼狈不堪,甚至有几次都差点被项羽杀掉,连父亲、妻子都被他俘虏。照说,刘邦应该非常憎恨项羽才是。不仅不应该为他发丧,而且还应杀尽他的家人,斩草除根,用以泄愤。因此有人认为,刘邦为项羽发丧是“猫哭耗子假慈悲”,纯属作秀。
但在笔者看来,刘邦确实有作秀的成分,但其中也确实有真情流露的地方。这是因为,刘邦与项羽本是就是忘年知己,曾是在一个战壕里奋战的兄弟。
刘邦斩蛇起义,以丰、沛地区为根据地。但是由于部将雍齿的背叛,刘邦失去了丰地,成为没有基地的流寇。而正是在这紧急时刻,项羽的叔叔项梁雪中送炭,为无钱、无兵又无粮的刘邦送来五千精兵,帮助他收复丰邑。
在与秦军的作战中,年过五旬的刘邦与24岁的项羽一见如故,并约为兄弟。此后两人形影不离,一起转战于城阳、濮阳、定陶与雍丘。在此期间,刘邦与项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项梁惨败给章邯后,楚怀王收拾了残局。他兵分两路,一路由宋义、项羽带兵北上救赵;另一路由刘邦带领,一路西进灭秦。原本,项羽想与刘邦一起攻打关中,但是楚怀王却执意不许。正是这一决定,让刘邦、项羽两个忘年好兄弟从此分道扬镳,成为彼此最大的对手。
最终,项羽在巨鹿之战击败了秦军50万,秦朝主力从此丧尽;而刘邦从武关攻入关中,在蓝田之战中击溃秦军最后的精锐,一举灭秦。在此战中,刘邦、项羽奇正结合,卒亡强秦。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刘项灭秦”。
但是灭秦后,项羽和刘邦却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原本,占据人数优势的项羽可以轻易杀死刘邦。但即使在鸿门宴上,项羽仍旧放了刘邦一马,甚至还帮他揪出了内鬼——曹无伤。不仅如此,项羽还将刘邦封为汉王,可谓是仁至义尽了。
毕竟一山不容二虎,项羽想得天下,刘邦何尝不想,两人的冲突,最终演变成激烈的楚汉战争。再这场战争中,项羽一开始占尽上风,刘邦百战百败,只能被动防御,甚至连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吕雉都被项羽擒获。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项羽曾押着刘邦的父亲到达阵前,威胁要将他活活煮死。然而刘邦却满不在乎地说:
“当年我们曾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的爹,煮了咱们的爹,记得分我一口汤啊!”
面对如此侮辱,性格残暴的项羽理应直接烹杀刘太公,但是项羽并没有这么做。显然在他心里,刘邦确实曾是他的好兄弟,脸面已经撕破,但情义仍在。
项羽对刘邦尚存情义,刘邦何尝又不是呢?有时候,唯有对手才是知己,只有对手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如今刘邦威加海内,称孤道寡,再也没有人能站在与自己同一个高度来理解自己。试问刘邦如何会不悲哀呢?
在笔者看来,刘邦对项羽的哀哭,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天下的局势。项羽部下众多,并一直观望着刘邦对他们的态度。如果刘邦用强硬手段对付项氏宗族,难保他们不造反,到时候天下战事再起,恐怕难以收拾。而刘邦以宽仁之心对待项羽,同时也是为了让这些潜在的敌对者宽心。
毛主席曾说:“刘邦在封建统治者之中,是最厉害的一个”。而他厉害在哪呢?我认为,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恢弘的气度。而正是这种气度,为汉朝打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使之坐拥440年的江山。
看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感触。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多读读资治通鉴,吸取前人的教训。毕竟在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
因此通过《资治通鉴》,我们可以前人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只要学好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学习工作,都能游刃有余。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
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