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神算虚实深谋的区别(悟道高手皆精通)

神算虚实深谋的区别(悟道高手皆精通)第一式,也是“总诀式”。瑞岩禅师经常自唤云:“主人公!”然后自应云:“喏。”这一总诀,便是不失本、不离本心,盯紧了自性用工夫。瑞岩禅师那时已经明心见性,他的修乃是悟后起修,是以自性光明把最后的微细余渣化掉,如同红日已当空却还有淡薄浮云流动,只管照着便自能蒸发尽。对于我们这些还未明心见性的人,则是盯紧了心中一切意念觉受的来处、起处,不断觑着觅着,看那个主宰着所有这些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不悟不休。此就是禅宗的“参”,很是关键,不如此便只是在“心相”上做工夫,便落入“渐”,便难免种种杂念滋生歧路纷起,皆因少了这“心性”上的安落。它也不是可用可不用的处在被选择位置的法门,而是一切法门皆可同时进行也最好同时进行的“原则”。这一式是假与真的互搏。其情形便如同君王早朝,君王还没来,臣工便只能在阶下恭敬肃立地等着,不可擅自走动,不可大声喧哗,不可回家补觉,连心里抱怨都不行,才是真正忠君。明白这一点,便得瑞岩

来源:大阴阳论/专注佛、道、易、王阳明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神算虚实深谋的区别(悟道高手皆精通)(1)

唐末瑞岩师彦禅师,悟道后曾居丹丘瑞岩隐修,在磐石间终日宴坐如愚。他的用功方法很奇特,经常自唤云:“主人公!”又自应云:“喏。”“惺惺著!”又自应云:“喏。”“他时日后,莫受人谩。”又自应云:“喏喏。”

“主人公”是禅宗对自性的称呼。“惺惺”即清明不昏沉,与无思虑分别而安住觉照的“寂寂”同为用功的原则,谓之“寂寂惺惺”、“惺惺寂寂”。“莫受人谩”就是不受人骗,指的是自己始终把得住、做得主,能不离一心不跑偏,有着“即心是佛”的究竟见地和绝对自信。“喏”是答应,好的好的没问题,坚决听话不造次。

这个好玩的情景,让我马上想到了金庸武侠里的老顽童周伯通,以及他所创的“左右互搏术”。

左右互搏就是左右手打架,你能同时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吗?何况两只手分别运用不同的招式而互相攻守。这个武功大不简单,后来老顽童告诉小龙女,他教给心思玲珑、聪明绝顶的黄蓉,却怎么也学不会;而教给笨蛋一样的郭靖,却一学就会了。这最有意味不过了。其中聪明还是笨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心思是否单纯。故王阳明说“思无邪”三字便可赅贯六经以及古今圣贤的话,乃是一了百当的功夫;故禅宗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无心”,无心即是思无邪,黄檗禅师言:“直下无心,本体自现。”“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思无邪才能学得会、使得出左右互搏,左右互搏正是通往思无邪的神功绝学。

更妙的是这武功是老顽童创出来的,是他被东邪黄药师关在桃花岛的地洞里十五年,因为无聊才创出来这套武功自娱。这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游戏心。所谓游戏心,本就是一份不黏着而时时能够从容转身、脱身的姿态,大道无形相、唯灵妙,自然只有这样一份心态才能贴切之。而若苦大仇深,其实就意味着陷在里面了。游戏心,其实也是思无邪的心,就像孩童,最是喜欢玩耍做游戏。

瑞岩禅师奇特有趣的用功方法,就是这样一套左右互搏,正是修道悟道上的左右互搏。只是互搏的两方,换成了人心和道心、凡我和圣我。瑞岩禅师的自唤和自应,明明自己一身中就是有两种心境、两个自己的。这是说,道心本在人心中,圣我本在凡我中,不是要杀掉其中一个而即位另一个,而是要改变主仆颠倒、君臣失位的状况。此便是曹洞宗的眼目,所谓“道合君臣,偏正回互”。有几个人晓得自己的自性君主所在?不晓得而以功能之“我”强作主宰,不是颠倒又是什么?瑞岩禅师的一下令一听令,就是主仆、君臣在摆正自己的位置。《心经》所谓“颠倒梦想”,修行只是为了转变这种颠倒,而非其他。君主是体,臣仆是用,合为本来一心,便是家族、国土、法界。就像瑞岩禅师自唤与自应的,毕竟都是自己。君臣和则天下太平,君臣乱便国土动荡,人心亦是如此。我等众生,皆是机心深重的阴谋篡位之徒。故大慧宗杲禅师言:“忠义心即是菩提心。”

明白这一点,便得瑞岩禅师左右互搏术的真髓,便是这套武功的第一心法所在。然后可学招式,瑞岩禅师演示给我们,共有三式。但正如独孤九剑,虽然只有九式,却只第一总诀式就有三百六十种变化,更别说还有破剑式、破刀式、破枪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气式。真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瑞岩禅师左右互搏之三式同样如此,老子云“三生万物”,其中变化,无量无边。

第一式,也是“总诀式”。瑞岩禅师经常自唤云:“主人公!”然后自应云:“喏。”这一总诀,便是不失本、不离本心,盯紧了自性用工夫。瑞岩禅师那时已经明心见性,他的修乃是悟后起修,是以自性光明把最后的微细余渣化掉,如同红日已当空却还有淡薄浮云流动,只管照着便自能蒸发尽。对于我们这些还未明心见性的人,则是盯紧了心中一切意念觉受的来处、起处,不断觑着觅着,看那个主宰着所有这些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不悟不休。此就是禅宗的“参”,很是关键,不如此便只是在“心相”上做工夫,便落入“渐”,便难免种种杂念滋生歧路纷起,皆因少了这“心性”上的安落。它也不是可用可不用的处在被选择位置的法门,而是一切法门皆可同时进行也最好同时进行的“原则”。这一式是假与真的互搏。其情形便如同君王早朝,君王还没来,臣工便只能在阶下恭敬肃立地等着,不可擅自走动,不可大声喧哗,不可回家补觉,连心里抱怨都不行,才是真正忠君。

第二式,叫做“破我式”。瑞岩禅师自令云:“惺惺著!”然后自应云:“喏。”命令自己惺惺,自然是因为有所昏沉。昏沉,必是因为打妄想而心跑了,就像我们晚上睡觉时胡思乱想着便昏沉过去了,此是被心更深一层、对通常人就是所谓潜意识中的妄想情识裹挟进去了。妄想情识的主宰则正是“我”,此是我意未尽、我见未净的表现,不至大彻而不能净尽,纵然如瑞岩禅师已经开悟,也还有八识中极微细的存在。所以常见人说妄想执著,却少见人关注这个昏沉,以为只是做静坐等工夫时才会遇到的状况,其实没有大彻大悟的人,时时处处都是昏沉散乱的,只是有深浅薄厚而已,王阳明所谓就算醒着时也是“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昏沉散乱其实就是心病所呈现出的一种整体状态。昏沉之外还有掉举,即心躁动不安的不静状态,其实也是昏沉,不过是昏沉的表层呈现,最好的办法也是要惺惺于掉举。明得此点,便只管自觉昏沉,自觉昏沉时当下自知是“我”作祟,于是精神一抖擞间,便出来了也。如此随自己以可以自觉到为标准的力量和程度层层深入,只是在息思虑起念之“寂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惺惺著”所修之行与主人公之参,寂寂于惺惺、惺惺于寂寂,以寂寂托起惺惺、以惺惺统摄寂寂,越惺惺越好,越惺惺越是工夫,便自是破我之道。这一式是散与聚的互搏。其情形就如君王朝上议事,臣工不能打瞌睡、犯嘀咕、胡思乱想,必要全神贯注才是尽职尽责、公而忘私。

第三式,叫做“破境式”。瑞岩禅师自训云:“他时日后,莫受人谩。”又自应云:“喏喏。”日后不被人忽悠、不受人骗,自然关联的是外境。禅宗的真精神是在动中参禅,是于境上安心,动中参得的才是真禅,境上安得的才是真心。不是静中不行,禅不在动静,只是路途中“静中参禅易,动中参禅难”,毕竟是要到动用处检验、深入,毕竟极则处是化入万物之化而不是枯木独守,静坐毕竟只是初心方便、深造辅助。庞蕴居士所谓“但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大慧宗杲禅师所谓与境缘相接时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举觉底时节”,故瑞岩禅师连称两声“喏喏”。此一式别无其他,只是于境缘中,修炼破我式和总诀式,不被境缘所惑、所驱使裹挟,始终把得住、做得主。这一式是心与境的互搏。其情形如同将军边关守土、沙场征战,而不忘为君王国家尽忠。

只此三式,便把八万四千法门之精髓囊括其中了。而我心变现无量无边,外境变化无量无边,故用功之灵活亦无量无边矣。

此外,瑞岩禅师的方法本身,其实就大有妙处——人反身内求时,却也最容易被自己所拘,陷溺其中而无法自拔,被心中浮现之妄裹挟绑架而不自知。只如瑞岩禅师这一声吼,便是大狮子吼,人便能在这一吼中猛然惊醒,谓之快刀斩乱麻,于是君臣、主仆当下分明,便脱身了也,惺惺了也。这是个技巧,也是个密法,密宗之密法很多都具备这样的性质,乃是一种巧劲、妙力。平时做工夫,可以时不时在心里这般吼。若工夫不得力昏沉重,便不妨踞地大吼一声。吼什么也不必拘泥,三式只是三大原则,所吼内容但依自己所修来。譬如念佛讲究“一心不乱”,若是乱了便吼他一声“不乱!”。总之,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但别忘了诚心诚意地应一声“喏”,有这声应,才是承当,便是落实处。否则,仍不免糊涂汉整一个去,非左右互搏也。要真心体会着,两个都是真正的你。人每疑惑自责于知行不能合一,却是不得其门。以知吼,以行应,正是中间妙门也。

老顽童在桃花岛,不仅创出了左右互搏术,还创出了空柔为本、以虚击实的空明拳。此又是一大妙处,道之修悟,最贵“虚劲”,乃一种似有若无而绵绵无尽的劲道。此是“性力”。所谓“切忌用力”,若劲是实,便必是动用了意识,乃“脑力”、“心力”,早差错了也。其中妙处,须是自会,若要说,便是息却脑力心力,剩下还有个力,便是此力了也。

求道之人,就是要打得精空明拳,玩得转左右互搏术。而如老顽童,成一真高手,大妙人。

来源:大阴阳论/专注佛、道、易、王阳明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