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如何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其中提到今年将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包括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等9方面任务。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各地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健全便民服务设施、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举措 不断为居民带来实惠 助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促更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 在油菜花海衬托下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与雾中的远山遥相辉映 呈现出一幅现代水墨山水画。 谭 华摄(人民视觉)
近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西岭村内 孩子们在智慧体育公园中踢足球。 刘教清摄(人民视觉)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 白马凼社区焕然一新 过去“屋顶漏水、管道堵塞” 如今“长廊串联、绿植遍布”;在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 新改造的无障碍坡道 让小区内残疾人和老年人出行更便利;在湖南省的基层社工站 “禾计划”为基层民政服务提质增效带来新思路……近年来 得益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更为充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在各地 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健全便民服务设施、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举措 不断为居民带来实惠 助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促更新——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其中提到今年将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包括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等9方面任务。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中重要一环 事关千家万户。
中式风格的小区大门 规划合理的停车位 整洁道路两旁种着绿树和鲜花……走进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祥云里小区 人们或许很难想象眼前的“花园社区”是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感谢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现在小区里环境美了 像个小公园一样 确实大家心里都很高兴!”社区居民王爱荣说出了百姓的心声。
这样的变化正逐步在各地城镇的老旧小区发生。2015年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老旧小区改造。2017年开始试点探索后 改造力度逐年加大。从2019年到去年8月 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超过2450亿元。2019年到2020年 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9万个 惠及1088万户居民;去年 再增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指出 城市建设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 只有“里子”基础更加牢固 “面子”才能更加亮丽。根据《重点任务》 今年将开展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 健全防洪排涝设施 力争改善840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更多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 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和城中村。
“实施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是新型城镇化得以向纵深推进的必然途径。”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认为 通过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让全体居民都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
而真正要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首先需要回应民生期盼。
近日 北京市住建委联合北京市发改委等五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建设组织管理的意见》。意见提出 老旧小区改造前要充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充分吸收群众合理化建议 形成各方参与的改造治理机制。在进行综合整治方案设计时 要回应合理个性化需求 做到“一户一设计”。
今年3月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唐闸镇街道开始改造西工房、新华二村等4个老旧小区。为保证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唐闸镇街道成立老旧小区改造攻坚项目党支部 组建10个群众工作组。
有的居民一开始不舍得拆除自家的违章建筑 工作组就带着改造效果图 挨家挨户上门“解疙瘩”。“改造效果图看着漂亮 但让人不敢信。后来 街道干部干脆把我和老伴带到已经改造好的一个小区现场看 我们才知道效果图没骗人。”新华二村居民王兰芬在街道干部第二次上门时 同意了拆除她家在院子里搭建的那个10多平方米的小屋。
有的居民反映房子一直没通燃气 街道就邀请燃气公司与安全专家多次勘察会商 形成燃气管线改造方案;有的住户提出 家里老人腿脚不便 出门要坐轮椅 改造方案中就增加了无障碍坡道建设项目。
“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必须沉下心去倾听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唐闸镇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林表示 目前唐闸镇街道382户违章整体拆除率超95% 改造工作实现“零上访”“零投诉”。“我们还聘请了群众监督员全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 将共同把关建筑材料、工程质量 努力把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
补短板——
健全便民服务设施
除了“修旧”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还需要补足短板 健全便民服务设施。
数据显示 去年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7000公里 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7%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9% 城市建设品质不断提高。
《重点任务》提出 今年会在健全便民服务设施方面 探索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一点多用” 统筹设立托育服务设施、养老服务站、家政服务网点、体育健身设施、微型消防站、维修点、食堂、公共阅读空间 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 建设智能快件箱(信包箱)。推动体育公园绿色空间与健身设施有机融合 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
这些新颖的公共设施进驻社区后 往往广受居民欢迎。
“微型消防站太有用了 就像家门口有人‘站岗’ 大家心里很踏实。”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养蚕里新村居民王义强对社区内新布置的多个微型消防站十分满意。
这些微型消防站样子普通却功能强大。一个个红色的大铁皮柜内 整齐摆放着统一配备的灭火器、消防水带、消防头盔、逃生绳索、灭火毯等22种消防器材 为居民提供无偿消防服务。一旦小区里发生火灾 居民可以就地取材 第一时间将火情控制住 减少安全隐患。
据该社区网格长李一凡介绍 微型消防站进驻之后 网格员会对辖区居民加强消防安全宣传 让更多居民了解微型消防站内的器材如何正确取用。此外 社区还定期组织居民进行消防演练 并组建了一支由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消防巡逻队伍 依托网格化管理 做好社区消防工作。
四川省成都市正大力推广室外智能健身房的建设 为居民科学健身提供便利。
去年底 成都市首个室外智能健身房亮相三岔站站前广场。立式健身车、推胸划船双功能训练器、智能竞赛车等十余组器材均免费向市民提供。据介绍 这些智能健身器材都配有人脸识别技术、LCD显示屏幕和触摸按键操控系统 用户可以从屏幕上清晰看到功率、心率、运动时间和能量消耗等数据 十分便捷。家住成都市东部新区的刘女士说:“以前这儿附近没有锻炼的地方 现在朋友、邻居可以来结伴健身 运动氛围非常好。”
截至去年底 成都市已建设智能健身设施点50余处。今年 “打造社区级智能化室外健身设施示范项目”写入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根据目标 成都市将再建设不低于60套的室外智能化健身设施 并丰富室外健身设施功能功效 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健身、科学健身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强服务——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不仅要提升城市硬件设施 更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要优化城市发展理念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打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出台实施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 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惠及更多群众。街道(乡镇)社会工作站超过1.5万个 社会治安防控逐步完善 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 是近年来社区社会工作中一项创新性实践。湖南省的“禾计划”项目是其中典型代表。
2018年 湖南省民政厅印发《湖南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实施方案(试行)》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禾计划”项目 以深化基层民政改革、加强民政基层服务能力建设。“禾计划”主要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 在乡镇(街道)设站点、建社工队伍 用专业方法提升基层民政经办能力 整合搭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
“‘禾计划’推行后 我身为一线社工看到了很多变化。首先就是社工的服务从被动变为主动 大家更有积极性了。”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坤元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孙洁举例表示 过去 在救助工作中社区是对符合政策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但对不符合政策条件却存在生活困难的群众 响应能力不足。“禾计划”实施后 社工会发挥专业作用 积极寻找资源 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比如2019年时 站点社工手记会写‘如何协助街镇开展工作 摸清底子’;到2020年 则在关注‘如何发掘公益慈善力量 创新服务’。这说明社工站有了更高的任务和目标。”孙洁说。
除湖南省的“禾计划”外 广东省实施的“双百计划” 上海市提出的“双站”模式等 也都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去年 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通知》 统筹加快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进度。通知指出 要加强资金保障 统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区建设、社会事务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和相关业务工作经费 以及公益金中用于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和社会公益等支出资金 优先用于购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
各地街道(乡镇)社会工作站建设目标也相继提出。黑龙江省提出“蒲公英”计划 2021年要求建设100个乡镇(街道)社工站 力争到“十四五”末期 全省建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实现全省乡镇(街道)社会服务工作全覆盖 村(社区)都有社工服务的目标。青海省制发《青海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对社工站建设标准、服务内容、人员设置、资金渠道、工作职责及运行机制等予以规范和明确 提出在今年内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覆盖率达到70%以上 有效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本报记者 李 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12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