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九章曾仕强讲解全部(曾仕强解读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九章曾仕强讲解全部(曾仕强解读道德经第三章)曾:所以圣人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旁白:名利欲是人类社会的乱源,可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这些东西就客观存在,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那在这些情况下彻底消除是不可能的。所以圣人是怎么治理国家呢?所以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能,崇尚有才德的名,你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根本是无才无德,但是他装得有才有德,这样子就会使得什么?整个社会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去竞争,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没有人做,对整个人类是不利的。你看我们几千来,我们就是为了功名,我们为了考名校,我我们为了拿博士,为了这个味了那个,不顾一切,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抛弃,然后就在那骂都是这些压力,搞得我们生活不正常,其实老子这句话好好听就好了,“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你不能崇尚任何的名号,大家就不会去盲目的,不顾一切的,不择手段地去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为什么有小偷,为什么有强盗,就是因为你还有难得的东西,有宝贵的东西,有奇
#头号周刊# #曾仕强解读《道德经》#
旁白:“是以圣人之治,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是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几句话引起了人们的许多争论,有的人认为弱其志是道家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说,“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那么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策吗?这几句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而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又是什么样的呢?
曾:老子在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的乱源,“名利欲知”,所以他就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老百姓争的是什么?就是那个名嘛。
你说你要考进士才能去当官,拿他就拼命去考进士。你说我要有才德我才能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所以才造成历代都是所谓忠、不忠,所谓贤、不贤。你看一阵子说他是忠臣,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一阵子说他非常高明,最后才知道完全是自私自利,在想他自己的事情。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老子是一针见血。
所以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能,崇尚有才德的名,你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根本是无才无德,但是他装得有才有德,这样子就会使得什么?整个社会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去竞争,然后搞得其他事情没有人做,对整个人类是不利的。你看我们几千来,我们就是为了功名,我们为了考名校,我我们为了拿博士,为了这个味了那个,不顾一切,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抛弃,然后就在那骂都是这些压力,搞得我们生活不正常,其实老子这句话好好听就好了,“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你不能崇尚任何的名号,大家就不会去盲目的,不顾一切的,不择手段地去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为什么有小偷,为什么有强盗,就是因为你还有难得的东西,有宝贵的东西,有奇珍异宝,他才会动你的脑筋。可是为什么一个石头可以变为一个艺术品呢,一个古董为什么会有天价呢?就是你“贵难得之货”你看这个东西它很贵重,然后把它的价钱炒得很高,本来没有什么的,马上就变成奇货可居,马上就变成大家不顾一切都要抢夺的对象,他拿不到不就成盗贼了嘛,就算他没有行动他也产生了一种叫做什么?抢、偷的那种不正常的心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见“应读xian就是表现出我喜欢什么。你看一家公司为什么突然间干部通通打高尔夫球了,就是老板喜欢打高尔夫球嘛;为什么突然去钓鱼了,就是总经理他喜欢钓鱼嘛,上面的人只要表现出我喜欢什么,大家都乱掉了。什么叫做“欲”基本需要以外的东西才叫欲,前往不要把欲,解释成欲望,老子是反对人有欲望的,那老子算什么?老子自己没有欲望吗?我都不相信。人为了生活为了生活他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不叫欲,基本需要是我们本能的需要,我们本身的需求,其他的才叫欲。他举了这三句话就告诉我们,社会之乱源就是崇尚贤明、就是贵难得之货、就是把基本需要之外的欲望强烈地表现出来。
旁白:名利欲是人类社会的乱源,可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这些东西就客观存在,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那在这些情况下彻底消除是不可能的。所以圣人是怎么治理国家呢?
曾:所以圣人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你要把那些贪念,心里头把它虚掉,让它不要有。可是现在人是很可怜的,你看在家里面,一个小孩他根本没有贪念,他有什么贪念,可是大人教他贪念。你看他的玩具比你的好,去跟他要;你看我有个新的玩具,你想不想啊。所有的小孩都是大人把他的贪念引出来以后害的他一辈子痛苦。
心,它含有欲跟知的功能,你看所有欲望都是从心里头产生的,所有的知识都在摆在心里头,所以你才知道这个知道那个,你知道那么多干什么?
“实其腹”跟“虚其心”正好是相对待的,你要让他肚子填得饱饱的,满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后你才可以不是禁止哦,不是压制哦,是疏导他的贪念。
但是我们从现实面来看,一个人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他反而比较单纯,因为他没有太多要求,他只想有温饱,我就感谢天地了。可是有了钱以后,他就作怪了,他就不虚心了,他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骂人,动不动就神气巴拉的,所以“虚其心,实其腹”这里边有很多很多巧妙的地方,我们还需要从道德经其他的章节来加以讨论,现在先摆在这里。
就是说老百姓你让他温饱,今天我们叫做小康,然后你还要实施教化,这教化是无言之教,而不是下命令,不是规定,那个没有用的。让他能够把这些喜欢奢侈、爱好虚荣、贪得无厌这些,怎么样把他虚掉。
“为富不仁”为什么为富会不仁呢?不是富的问题是不仁的问题啊,所以我们常常觉得好像圣人都叫我们不要有钱,那是不对的。富没有关系,你不能不仁就好了。为富不仁为什么可怕啊,因为它扰乱人心,它败坏风气。
所以很多人跟我讲钱是我赚的,我爱怎么花怎么花,我就说你这样子是伤天理,我就说你这样是伤天理,为什么?因为所有人看到你他就觉得他不如你,然后他就想抢你,说不定哪天他就想杀你,他这些都没有他就羡慕你,他就感觉他做人很倒霉。好吗,对你都不好。
旁白:道德经所说的圣人之治,在“虚其心,实其腹”之后,接着说,“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所说的弱其志是不是愚民政策呢?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立大志,可使老子却说弱其志,这是什么意思呢?
曾:“弱其志,强其骨”强其骨比较容易 ,就是叫他强健他的体魄,多劳动,多保健,少动歪脑筋。但是我们今天都鼓励,你要有意志力啊,你要立志,你要怎么样,那就变成什么争强好胜嘛,整个和谐社会都被破坏掉了,你鼓励他考第一名干嘛,干什么吗?你就是把你自己的一些虚荣心,建立在小孩的痛苦上面,那这样算什么呢,你是爱他还是害他啊。
然后下面一句话就是很多人引起误解的,“常使民无知无欲,”那不是愚民政策吗?不可能的,就算是民智未开的时候,偶尔愚愚民还可能,民智已开以后,你想要愚民,那是天方夜谭,根本做不到的。所以不要以这种心智去看《道德经》,老子就算你认为他不很聪明,他也没有那么笨。
愚民政策,他为什么说, “常使人无知无欲”,无知就是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那个叫什么?叫做巧伪,既奸巧又虚伪,这些就是心智。“无知无欲”,无欲就是不要有贪念。我们已经讲过了,基本生活需求要满足他,其他的不给他。不能说什么都要满足,没有办法啊,小孩要。没有办法啊,隔壁有。那你这样算父母吗?人家都起洋楼,我们也要起洋楼,最后谁倒霉,自己倒霉。无知无欲意思就是说,过正常的生活,你不要跟人家比,你跟人家比干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整人家,要想办法超越人家,这都不需要的事情。那为什么要这么做?
老子讲的的更妙,“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不敢为,不敢胡作乱为,使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乱为,现在就鼓励大家,你有聪明才智,你要创造,你要为什么为什么,全都错了。搞得什么,过度生产,过度消费,然后不但民不聊生,连官也不聊生,因此他这个不敢为将来也是个重点。现在很多人都是不敢为,不敢为,不敢为算什么?不敢为才是高明的,现在不是,要有作为,做错了再说,而且还有说你就做了,你要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我也觉得很奇怪,他还会讲那么大声。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第三章的结论,你逞能干,不表示你比人家懂得多,不表示我很崇尚贤能,我很会用人才,我知道这个货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我有判断力,而且我有欲望我就显现出来让大家满足我,这些都是乱源。你能够把这些都消减掉,你就能不治。你不管去管什么,你都管得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