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芳华61章(芳华襄渝之五六章)
盛世芳华61章(芳华襄渝之五六章)庆祝党的十大胜利闭幕,又迎来襄渝铁路全线通车,工地上一片欢腾。襄渝铁路是在党的九大后全面开工,十大时建成。建成整个工程是两个阶段,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芳华襄渝第五章 刘炜对铁道兵的爱发乎真情,今年陪同外公、父亲二位老铁道兵重走襄渝线,自己又买慢车票从安康到宣汉细细考察。由于认真,因为真实,所以读来尤其感人。其中原文收录了1971年8月3日《解放军报》报道当年大成隧道抢险的通讯《团结战斗的胜利凯歌》和5808部队干部工作会议交流报告1972年12月10日(原文)及众多亲历者的讲述尤其珍贵。我是一名铁二代,我也曾陪着父亲坐慢车去宣汉考察襄渝线,步行进入大成隧道。所以对这本《芳华襄渝》特别认同,也非常愿意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全国铁道兵战友品读。 《芳华襄渝》,全书约7万字。公众号将分十二章予以连载,敬请持续关注。编辑:大漠孤烟
铁道兵情怀-556
原创: 刘 炜 铁道兵公众号 2018.11.24
编辑荐语:
《芳华襄渝》,是忠实记载铁道兵和学兵修建襄渝线,乃至铁道兵发展历史的一部纪实性汇编。编著者刘炜是一名铁三代,外公是1950年入伍的志愿军铁道兵,父亲1960年入伍的铁道兵,自己是石家庄铁道学院(原铁道兵工程学院)毕业。5岁住进安康铁道兵大院,至今仍十二局三公司工作,与铁道兵是一辈子的情缘。
刘炜对铁道兵的爱发乎真情,今年陪同外公、父亲二位老铁道兵重走襄渝线,自己又买慢车票从安康到宣汉细细考察。由于认真,因为真实,所以读来尤其感人。其中原文收录了1971年8月3日《解放军报》报道当年大成隧道抢险的通讯《团结战斗的胜利凯歌》和5808部队干部工作会议交流报告1972年12月10日(原文)及众多亲历者的讲述尤其珍贵。我是一名铁二代,我也曾陪着父亲坐慢车去宣汉考察襄渝线,步行进入大成隧道。所以对这本《芳华襄渝》特别认同,也非常愿意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全国铁道兵战友品读。
《芳华襄渝》,全书约7万字。公众号将分十二章予以连载,敬请持续关注。
编辑:大漠孤烟
芳华襄渝第五章
庆祝党的十大胜利闭幕,又迎来襄渝铁路全线通车,工地上一片欢腾。襄渝铁路是在党的九大后全面开工,十大时建成。建成整个工程是两个阶段,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
襄渝铁路全线的主体工程即将完成,襄渝铁路共建隧道402座,全长287公里,相当于从北京的石家庄修建一条地下铁道共建桥714座,总长112公里,相当于从辽东半岛到胶东半岛,架设一座横跨渤海海峡的长桥;路基土石方共有9000多万立方米,如果堆成一米见方的长堤,可绕地球两圈多;1973年10月20日,东西两支铺轨队,在汉江河谷胜利会师,全线接轨通车通车。
襄渝线贯通川、陕、鄂三省,全线共修建车站89个,由于地形限制,其中有36个车站,部分和全部建设在桥梁上和隧道里,散落在沿线的车站是襄渝铁路运输线上一盏盏灿烂的火花。
空中车站--巴山站 车站修建于1972年,处在襄渝铁路全线海拔的最高点上,整个站全建在桥上,是当时有名的“空中车站”。车站背后是一座大山,山顶的积雪往往要到初夏才能融化。当地人说,降雪都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结束。正是所谓“半年雪不融,秋季雨不停,天天云雾罩,抬脚爬陡山,落脚下深涧”。车站的两层小楼和职工宿社建在靠山的山坡边上,所管辖路段有全线最长,全长5334米、耗时34个月建设、有着“地下长廊”之称的世界级工程大巴山隧道,有全线最高,落差103m凌空架起的黑水河钢梁桥;该段坡道最大、曲线半径最小、是全线海拔最高、条件最苦的车站。
襄渝台本 “大巴山隧道全长5000多米,号称“十里长廊“是襄渝线上的关键工程,这座重点工程从设计到施工进行了一系列的干扰,经过广大军民对设计方案展开了研究,在革命路线指引下大巴山隧道的攻坚战开始了。
胜利,从来不是轻易取得的,大自然在这里设下了重重障碍,修筑大巴山隧道的战士和民兵紧急团结,相互支援,群策群力,迎难而上,春风吹尽巴山雪,花开春暖又一年。
穿溶洞,在暗河,斗流沙,劈开坚硬如铁的特坚石,巧攻软硬不吃的橡皮泥,力排万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大巴山隧道,踏平重重艰险,迈开阔步,胜利向前。”
大巴山隧道处于川陕交界处,全长5332米,是襄渝铁路上最长的隧道,该隧道集瓦斯、岩溶、断层、涌突水、高地应力、大变形等不良地质病害于一体,堪称“地质博物馆”。在公路修通之前,每人每天要在山道上往返40公里,用人力搬运1800吨的物资。“国家要组织民兵团修铁路,大家就从四面八方过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民兵团就出发了,离家最远的民兵到驻地要走上500多公里,大家发扬奉献精神,谁也没有一句怨言。”参与过大巴山隧道修建的民兵李元清说,那个时候,住的都是临时用篱笆搭起的房子,冬天冷、夏天热。每人一年只有两套衣服,而且是拿着旧衣服去换新衣服,平时只能啃窝窝头,吃咸菜、海带。
“这些都不算什么,最令人担心的是点炸药,由于当时没有电子雷管,打炮都是人工点,山体炸开后,再用铁锹铲、箩筐装,将土石一筐一筐挑出去。有不少民工都长眠于山脚下,有的人被炸得五马分尸,大家流完泪,第二天接着干!”如今,襄渝一线沿途,几乎每一个长洞的一端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烈士陵园。襄渝铁路是用鲜血铸成的,烈士们注视着自己用生命筑起来的铁路线,注视着襄渝线的今天和明天。新建复线的大巴山隧道是10公里,新建的鱼渡大桥距地面高达140米,它将是亚洲之最!
“棚洞车站”——松树坡站 松树坡是巴山站的邻居,地理条件之恶劣可以说是襄渝线之首,“松树坡、松树坡,饿死的少,摔死的多,好女不嫁松树坡。”,“松树坡呀松树坡,山高路陡走不成;不是上山就下山,兔子狐狸都嫌陡”,从当地的民谣想到那里生活的艰苦和山陡路险。
车站建于1973年,东边是263号隧道,紧接着是408号大桥连接着61米的棚洞,车站就建在61米的棚洞边上,所以被称为“棚洞车站”,也叫“地下车站”。从山下望,车站耸立在绝壁至上;从山头看,它又隐埋在山腹之间。
车站是一栋七间的两层小楼。二楼刚好与桥面吃平,信号工区和车站并列在一起,也是一座两层小楼。桥连着桥,两座桥之后是一座长91米的棚洞,每有列车进站停车,车头在车站61米的棚洞里,车身就在三座桥上,车尾就在松树坡91米的棚洞里。
青青亮亮的石板房,那呜呜的炊烟,正从山凹凹里升起。那山中的铁路桥远远的浮嵌在半山腰里,那两座隧道的进口就像黄土高原上的窑洞一样称半圆,青青的高山掩映在金色的夕阳下,把山间的铁道线染成了金色,夕阳西下,远山浴沫在金色的晚霞中。
“桥隧之站”——麻柳站 麻柳站很小,小的就像一个豆号似的很不起眼。可是,它在襄渝铁路线上重叠连绵的山峰之中是最有特色的一个铁路小站。整个车站完全建在桥上,就连一段长长的站台都建在了空中。车站的候车室和运转室建在一条数十的廊桥之后的半山腰里的空地上。
建成之时,车站几乎找不到一块空地,车站内只有两条股道,露天的线路仅隧道与隧道间的近500米,车站就孤零零坐落在两座恰似“驼峰”之间的山窝窝里,站台修在桥上,站东是何家湾明洞隧道,站的西南是乌家湾明洞隧道,隧道洞两侧刻着“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每座明洞隧道都是双线双洞,就像两个有情有意的青年男女在默默含情地四目对望。夜晚站在麻柳车站向东望是山,向北望还是山,可以说是山连着山,山山不断,连绵起伏。那车站两头的红色信号灯就象深山里的探照灯,那半山坡的农家住户也象散落在山上的星星,一点一亮,在深山里犹为显眼。一会列车开来了,轰轰隆隆地把整个麻柳震的都轻轻地抖动着,列车通过后小站就恢复了它往日的常态-----清清静静。站台漫步,静听夜语,静听山泉的流淌声,一会儿夜空里传来了感人的巴山情歌声:
“天上落雨又打雷,一日望郎多少回,
山山岭岭望成路,路旁石头望成灰。
想郎想得心发慌,好像喝了迷魂汤,
走路忘了跨门坎,煮饭忘了滤米汤。
吃饭想起饭难咽,睡着都在眼睛边。”
听着这有一声无一声的巴山情歌声,我心里想麻柳人也很有生活之美,他们把自己的爱和情溶化在了歌里,溶化在了对亲情的思念中。
“看不见股道的车站”——下冷水站 车站建在离线路600米开外的一处空地上,仅有的两条线路和两副道岔大部分藏匿于隧道中,职工只能通过隧道里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来监视列车的运行状态。想要到线路上作业,职工还需要在漆黑的类似“防空洞”一样的隧道里走上100多米。
“坐板凳桥的车站”——石庙沟站 车站正前方接轨一座现已停用的钢梁桥,通往瀛湖和国粮库,用于前期修建水库拉运路料和运送粮食,建成之时跨度和宽度排名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钢梁桥两边桥墩酷似板凳的四条腿,故而大家称之为板凳桥,车站也由此得名“坐板凳桥的车站”。
小三亚湾--紫阳站坐落于“富硒茶乡”的紫阳站,站房和站场经历了多次翻新,有一半的站台“悬”在汉江之上。这里,抬头就是碧水蓝天,站内是曲线线路,被誉为陕南“小三亚湾”。
第六章“三线铁兵”
上世纪七十年代,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有关修建襄渝铁路(2107工程)的精神,陕西省下达通知,选调69、70届中学毕业生中政治好、思想好、身体好的25000名学生分配到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参加修筑襄渝铁路。这种超大规模直接从学校组织初中毕业生组建学兵大军,总人数比当时一个满员的铁道兵师的兵力还要多,到环境艰险的山区修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没有过的,绝无仅有的,陕西三线学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载入史册。
无奈之选 尽管铁道兵在襄渝铁路陕西段布下了重兵,但劳动力还是严重不足。当时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都有大型水利工程在施工,陕南还有一条重要铁路阳安铁路也在同时建设,仅阳安线就上路民兵40万,陕西省的劳动力非常紧张。白河县境内由湖北省派民兵支援,镇巴县境内由四川省派民兵支援,旬阳、安康、紫阳境内的民兵则由陕西省自己解决。陕西省2107(襄渝铁路代号)指挥部只能组织10万多民兵配属铁道兵2师、10师和11师施工,无奈,陕西省领导想起来陕西省1969届、1970届初中毕业生还没上山下乡,问铁道兵这些学生行不行?当时,党中央给铁道兵下了任务,军令如山倒,没有人力怎么完成任务?铁道兵立即回复陕西省说可以。
两批进驻 1970年8月,西安市(含今咸阳市的秦都区、渭城区,当时归属于西安市)的10000名1969届初中毕业生响应“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自愿报名上了三线,和铁道兵和民兵并肩奋战。学生连队不同于部队,也不同于民兵,陕西省2107指挥部命名为“学生民兵”。由于“学生民兵”文化程度高,头脑灵活,学习快,肯吃苦,很快成了桥隧施工的主力军,铁道兵很满意。
1971年,铁道兵又从西安市、宝鸡市、铜川市、宝鸡地区、咸阳地区和渭南地区招录了15000多名1970届初中毕业生上了三线(其中含少数西安市以外的关中地区城镇的1969届初中毕业生;还有一些城镇社会青年),这样,陕西省共有两届25800名初中毕业学生作为知青上山下乡的一种形式,参加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其中女学生5129名。
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25800名学兵,编为141个连队,分别配属铁道兵一师的0247部队、铁道兵二师的5806部队、5807部队、5808部队、5809部队、5810部队;配属铁道兵十师的5846部队、5847部队、5848部队、5849部队、5850部队;配属铁道兵十一师的有5761部队11中队、12中队、16中队、5851部队、5852部队、5853部队、5855部队。其中配属学兵连最多的是5847部队,仅一个团就配属了30个学兵连。
学生连队呈带状分布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沿线,连队按部队编制和管理,学生连队的连长、指导员和司务长由陕西省抽调干部担任,铁道兵向学生连派有军代表协助管理。学生民兵连队当时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一般被简称为“学生连”,也有被简称为“学兵连”的。学生民兵连队退场后,政府和社会上称之为“三线学生连”或“三线学兵连”。在“学生民兵”来源地,政府和民众一般称学生修襄渝铁路为“上三线”。
这支大军扑上疆场,虎虎生威,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没有路开路,没处住自己盖房,大山深处供应困难,常常不能饱腹,但并不影响学兵在施工中拼搏。铁路施工中几乎所有的工种学兵都做过,而且一做就成了行家里手。学兵们流血流汗冲锋在前,有100多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这支生力军的加入,为襄渝铁路的建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学兵们那种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
在襄渝铁路即将接轨通车,绝大部分桥隧工程已经完工的情况下,1973年4月,10000名1969届“学生民兵”退出了战场,1973年7月,15000名1970届“学生民兵”退出战场,政府给分配了工作。从1970年8月到1973年7月,25000名陕西学生民兵共在襄渝铁路上奋战了将近3年。
襄渝铁路铁道滚滚,三线学兵英名永存!
记述人:5808部队学生13连连长刘家信 当年,在西安的国家测绘一分局下马,抽调了130名干部分配到铁道兵学生连(也称学兵连),分别担任连长、指导员、司务长职务。我和本局的陈绍安、韦登吉,分配到5808部队学生13连任职。我连学生多为西安交通大学附中和少数西安20中的毕业生。学生多为16--17岁的初中毕业生,年幼单纯、满腔热情,豪情满怀。有人报名时还写了血书,表达了参加三线建设的决心和意志。在乘汽车奔赴紫阳途中,学生们一路上,个个激情高昂,高喊革命口号,大唱革命歌曲,雄赳赳气昂昂的开赴陕南,迎接新的挑战。
汽车翻越了秦岭山脉,开赴到陕南紫阳县蒿坪乡大竹园驻地,为开挖白岩寨隧道进行施工准备。到达以后人们才发现,这里是群山缭绕、四围环山。“出门看山,走路爬山,劳动挖山。”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学生一向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未见过这样交通闭塞、穷乡僻壤的场景,与想象中的环境大相径庭。在这里不但环境恶劣,而且还要白手起家,从头开始。要自己盖房、自己砍柴,自己做饭。吃不饱肚子,又要进行繁重施工劳动。因此,思想上波动起伏较大,经过教育和整顿,稳定了情绪,鼓足了干劲,认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开始了艰辛的人生考验,历尽了千难万险。
当时学生连除了不穿军装外,在政治上也和部队同等待遇,与铁道兵部队共同听政治报告、传达上级文件,以及对连队发放物资、生活待遇、组织编制、生产施工等都与部队相同。当时团营工程师、技术员经常给学生连上技术课,讲解开挖隧道知识,掌握施工技能。说到底,学生连就是铁道兵属下的一个特殊连队,只是不穿军装而已。后来又被称为学兵连。当时我们编在铁道兵5808部队,团长李忠智、政委王炳昭、副团长张福桢、总工姓徐。我们学生13连直属第1营,营长田义德、副营长何春生、教导员邓锡奎。
我本人就曾在解放军军事院校学习,后来分配到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工作,接受过军事训练,能够适应部队生活。我们新任务就是,响应祖国召唤,参加三线建设,修筑襄渝铁路,为国家军事和经济建设奉献青春年华,贡献一份力量。
鉴于铁路施工的需要,铁道兵部队为我连部配备了1名军代表(连里先后有侯赋才代表、王代表和张在信代表),每个排也配有一名军代表。他们的任务是,配合学生连共同修路。生活、劳动、施工在一起,言传身教,指导学生施工作业,开挖隧道。军代表和和学生连合作得很愉快,工作配合默契。他们传、帮、带了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教会了修筑铁路的全部技能,最后学生们终于能独当一面,有条不紊的独立施工,月月都能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最后,学生13连打洞(单导)1000多米,为襄渝线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做出应有的贡献!
输血救部队亲人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初到大竹园时,因编制在8团,同属于一个部队,在同在一个隧道施工,关系十分密切友好,而且与铁道兵朝夕相处,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建立了真正的友谊和深厚的感情。有一次团营领导打电话通知我,
“现有一名部队战士因施工受重伤,失血过多,生命垂危,希望你连来一人来献血,挽救其生命!”这真是人命关天!争取时间就是挽救生命。我放下电话,对着十多名学兵说了一句:“需要一人去卫生所献血!”一句话,如同号召,为了抢救亲人解放军战士的生命,众人在第一时间里,犹如冲锋陷阵一般飞奔卫生所去献血。其反应之快、行动之速,超出想象。行动表明,个个都是心甘情愿的要以自己的鲜血挽救解放军战士的宝贵生命。这种感人肺腑的动人场面,激动心扉,催人泪下!当时我也一同跑去献血,终于体力不支而掉队,结果我连学生翟荣山第一个冲到卫生所,献出了宝贵的鲜血,救助了解放军战士。这种伟大的无私奉献,体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体现了学生们对亲人解放军的深情厚意,这种感人事迹应铭记史册。
通讯员果敢救人 开挖白岩寨隧道时,有回我遭遇到了一次险情,幸被一位解放军战士救下,否则极其危险。那次我去白岩寨隧道检查施工情况,进洞后只见洞内灯光耀眼如同白昼,近百台风枪同时开钻,响声震天,震耳欲聋。此时,人们之间交谈是听不见的,只见张嘴听不到声音。当时我走在夹层的出渣车轨道上,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深感震撼,倍感振奋,欣赏观看着施工现场。此时危险正在临近,一列装满石渣的列车急速驶来,因听不到声音,我全然不知。正当我躲避不及的危险瞬间,一位8团1营14连的通讯员恰好经过此地,见此险情,不顾个人安危,眼明手快的把我拽出渣车轨道,避免了一次事故。这种见义勇为的果敢行动,体现了军民的鱼水之情,感人肺腑。
学生勇救战士 施工后期,我连因施工需要,又调防到白岩寨隧道另一端,魏家沟驻地,开挖月池、廖叶沟隧道的任务。有一次,我连学生们正在隧道紧张施工中,当时的口号是“人人都是安全员”。面对施工时个个专心致志,但对安全施工毫不放松。有一次出现了重大险情,只见一位年轻的解放军小战士在施工中因缺乏作业经验,不幸触了电,全身动弹不得,极度痛苦,情况紧急万分!此时此刻,我连学生王增明目睹了解放军战士如此险情,当机立断,立刻救人。毫不犹疑的在第一时间内立即拉闸切断电源,使得小战士及时解救,脱离了危险。王增明的果断行为,挽回了战士的一条宝贵的生命,受到表彰,也为军民友情增添了新的一页。
军民生死与共 我们修筑襄渝铁路时,施工异常艰苦,每天在隧道打眼放炮,险象环生。最危险的一次,就是在约200米长月池隧道施工时,仅仅是由于一次戏剧性的因素而避免了一次重大的伤亡事故,而致使近20名部队干部幸免于难。也是军民协同行动的例证。
当时施工开挖月池隧道,我连四排按原计划进行导坑挖掘,因故临时改变作业,变为落夹层(上导坑和下导坑的中间岩石夹层)。计划突然改动,我并不知情。因我去参加了全团施工检查,不在现场。那天团营连干部近20人需要翻山越岭到达另一工地。当时大家都已疲惫不堪,不愿登山,想抄近路。坚持要通过我连施工作业现场,从洞内通过。我坚决反对说:“洞内正在施工,不可进入”。但他们固执己见,要我服从多数。最后我我只好带众人进入了一段近100米长的废旧隧道,这一段隧道平时无人进出。洞里坑坑洼洼、积水涟涟、漆黑一片,只能用手电筒照亮,深一脚浅一脚地缓慢前行。
正当大家接近到达四排施工现场时,我顿感异常:没有亮光、没有风枪声,洞内静悄悄,顶上夹层硝烟气息弥漫。我预感到大事不妙,可能有险情,但又不了解实情。此时突然发现,平时洞内耀眼的探照灯为何也熄灭了?于是产生了一闪念,在《奇袭》电影中炸桥时的场面。无巧不成书。昨晚全团观看了电影《奇袭》,其中有一个情节,说是抗美援朝时在朝鲜武陵里,为了炸掉100米长的武陵桥,动用了660公斤炸药。但是敌人的探照灯如同白昼一般照射着桥墩,影响安装炸药。志愿军果断地打灭了探照灯,敌人一看,便大喊:“探照灯!探照灯!”电影上一幕顿时联想到我脑海,我本能地大喊:“探照灯!探照灯!”
一声叫喊,惊动了隧道中段旁侧洞口的四排长魏塑南,他听到我的声音后大吃一惊:洞内人员早已全部撤出,夹层中炸药即将爆炸,连长还在洞里,岂不有生命危险!于是他应声大喊道:“连长,夹层炸药要爆炸了!”就这一喊一答,决定了几十个人鲜活生命的安危。在这生死瞬间、千钧一发之际,我当机立断地对着近20个军官大吼一声“撤!”,这是一道人人必须服从的死命令。
别看刚才进洞时大家还怕污水碰脏衣裤,个个小心翼翼地缓行。这回一听“撤”字时,人人反应超强,并以飞人刘翔的奔跑速度,20多秒,就狂奔到隧道东洞口。当众人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时,只听到洞内夹层万炮齐轰、撼天震地,几米厚的夹层应声轰然塌陷。真是惊心动魄的20秒,如果稍许耽误,这20条鲜活的生命就将粉身碎骨,尸骨无存了。
在隧道口,几个团营长互望着每人浑身的污泥浊水、狼狈不堪的样子,顺便打趣对我说:“刘连长,这回你可把我们害惨了。”我也风趣道:“我反对进洞,就不听,这次大难不死,算是幸运啦。要不是大家配合好、百米冲刺,早就没命了。”众人在庆幸之余,一脸无奈地苦笑着。
可以想象,假如昨晚未看《奇袭》,没喊“探照灯”,没有魏塑南回应,或洞内没有探照灯设备,或没有果断下达“撤”令,以及没有众人百米冲刺的壮举,这近20条生命也烟消云散了,真是惊心动魄的一幕,一次惨重的教训。
这次险情得到一个教训,证明我们施工中存在漏洞,“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就是放炮时,理应在洞东口设一个岗哨,防止有人进入,就不会发生上述险情了。
筑路三年,打洞(单导)1000多米,放炮20多万响,无重伤、无死亡。全连干部、学生完整不缺的安全返回,是幸运,也是奇迹。这也是我在三线中最希望,也是最满意的一桩头等大事。成天打眼放炮,危险重重,险象环生,险情无时不在。能做到安全返回,这要归功于连队制度严密,以“预防为主”、按规章作业。
叙述人:5808部队学生13连连长:刘家信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我们铁道兵学兵十三连,在1970年响应“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奔赴三线战场,参加解放军铁道兵团,修筑襄渝铁路(襄樊—重庆)。经过近三年奋战,历尽千辛万苦,克服了重重艰险,终于艰苦卓绝地完成了任务。学兵们也步入了社会人生的第一步,在改造大自然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主观世界。三线建设中,我们在生活上,要求低标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我们在施工上,坚持了高标准、严要求,力争优质、高产、安全、低耗。通过锻炼,我连广大指战员晒黑了皮肤,提高了思想觉悟,克服了种种困难,锻炼了坚强意志,取得了革命、施工双丰收。下面分三个部分介绍一下我连在思想、生活、施工方面的情况:
(一)思想上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改造主观世界
我连同学初来陕南紫阳大竹园时,都是从家门到学校门的青年娃娃,他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有些富裕家庭同学则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来到了三线,由大城市到小山沟,由吃白面馍到吃的是酸馒头(因不会做饭);由睡柔软的床铺到睡在潮湿的地面上,条件艰苦。一些同志在山沟里又见到:“出门看山头,走路踢石头”的场面,心中都凉了半截。有人说:“上当了”,“有后悔药我都买完”,思想上引起了波动。出现了违犯纪律打架的,学习时人在心不在的,劳动时怕苦怕累的,有“嘴上说一套,行动不对号”的,看庸俗小说的等现象,一些歪风邪气都纷纷乘虚而入。
连队认识到:“政治工作松一松,不良思想就攻一攻”。于是就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著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并把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与改造主观世界联系起来。
通过认真读书学习,政治空气搞的浓浓的,把享乐思想搞的臭臭的,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思想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复杂性。便于在大风大浪中站稳立场,分清大事大非,认清形势,指明正确方向,提高了思想觉悟。如有一位学兵,以前看旧小说多,中毒较深,对政治学习不热心,看旧小说到三更半夜,每天头脑里想的是帝王将相、古代才子佳人。通过思想教育后,提高了学习著作的积极性。在他母亲病重时,来过二次电报,他表示不回家,他把自己的思想同英雄人物欧阳海,金训华对照,设想英雄人物遇到此类情况会如何处理,从而表示服从工作需要,抓紧三线建设。他在施工中,眼皮被风枪打了一寸长的口子,眼皮快掉下来了,缝了三针,他只休息了一天就一只眼睛包着纱布,另只眼睛看东西而坚持进洞施工,精神感人至深。
在正确对待苦与乐的关系上,我连也经历了两种思想的斗争。初来三线时,有一些同志见到在施工中天天进洞放炮炸岩石,产生过怕苦、怕累、怕死的“三怕”思想,热衷于谈吃论穿,也有人向家中要吃要物。有一阶段,我连从西安寄来的食品,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炒面、有年糕,糖果、点心、江米条,有香肠、腊羊肉,柿饼、蜜枣、大核桃”。连队在寄零食、寄信、寄包裹上引导大家要象张思德那样为革命不怕吃苦,象白求恩那样为革命乐于吃苦,要象老愚公那样挖山不止的精神,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做到“千难万险脚下踩,越是困难志越坚”。“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认识提高了,行动就变了样,过去认为是苦的工作,现在干起来反而感到是甜,过去认为吃好穿好才是舒服,现在认为是艰苦奋斗才是好思想。
由于提高了路线觉悟,进洞施工,扒碴时全身汗水湿透,关节象散了架子一样,大家豪情壮志的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革命而战斗,身累心也甜”。如进洞施工,两手油泥一身黑。“进洞是亚洲人、出洞非洲装”,同学们乐观的说:
“我们身上脏了,心更红了,觉悟更高了”。当外单位同志见到我们身穿“羊皮袄”(破棉花套),上下一身黑时说:“学生变土了”。由“洋”变“土”,这是多大的政治思想转变啊。两年多来,学兵们积极要求进步,我连已有12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4人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9人立了三等功,团嘉奖8人、营嘉奖67人,连嘉奖372人次。
(二)生活上低标准,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我们住在大竹园时,为打通白云寨隧道施工,正处在紧张阶段。1972年初接到命令,由于任务需要,要由大竹园驻地移到月池施工,于是我们便把已盖好的房屋,自己开垦的大片菜地,开辟的蓝球场都移交给了铁道兵7师接管,由大竹园搬家到月池魏家沟。
初到新驻地,又要重新睡地铺。“万事开头难”初来月池又遇到了新的困难,住帐蓬,没有床铺,粗粮多(40—60%),油少(每人每月4两),蔬菜全靠购买(刚到不能开荒种菜)。面对这些困难,连队抓紧了思想教育,回顾了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提出了新的战斗要求:要发扬延安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解决居住和生活的困难。
在住的方面:首先遇到的是住帐蓬漏雨,外边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有个床上摆上十来个脸盆接雨水,我们就用塑料布和油毛毡挡雨。帐蓬透风很冷,就自己动手打土丕挡风防寒。没有床,就自己动手编了一百几十张竹床,为了节约,竹子间隔空隙较大,睡觉起来很不舒服,就坚持克服困难。澡堂子四面透风,就砍野草在里边围起来,又解决了洗热水澡,达到不受凉的目的。就这样充分利用泥土、野草解决防冻、防寒的困难。
在吃的方面:由于油少、菜少、粗粮多,进洞施工劳动强度大,自己单独施工作业任务重,怎么办?连队部根据这一情况,进行了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育,使同志们认识到: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必须和改造世界观联系起来,把发扬艰苦奋斗的过程,作为改造自己世界观的过程。做到:改造思想不松劲,朝气蓬勃干革命。“只有平时能吃苦,战时才能过得硬”。由于学兵们树立了正确的苦乐观,就能正确对待困难,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大家乐观地说:
“吃包谷汁能攒劲”,完成任务“没麻达”。于是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为了解决生活上的难题,我们坚持大搞农副业生产,全连上下一起动手,开垦了六、七亩的菜地。从今年入夏以来,上交蔬菜达18620斤,(副业组14050斤,班排交4570斤)蔬菜种类:土豆、南瓜、豆角、西红柿、萝卜、白菜、芥菜等等。自发豆芽7050斤。部分解决了蔬菜自给,为改善伙食,带来了有利条件。使同志们深深感到“艰苦奋斗是传家宝,自力更生就是好,生活条件能改造,施工进洞志更高”。
其它方面:我们学习没有桌子(公家只发过四把椅子)就以床代桌。没有场地出操,就以公路代操场,每天早晨在公路上跑步锻炼,没有文体器材就自己造器材(自造了单杠、双杠、杠铃、哑铃等)。我们就这样,生活上低标准要求,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施工上严要求,为施工建设多做贡献。
以上为5808部队干部工作会议交流报告1972年12月10日(原文)
18个烧饼
40年前的今天,我和父亲一路去西安八仙庵送二哥去三线。父亲嘱咐我烙了20个掺了小苏打的烧饼,10个咸的10个甜的。咸的用调和面和盐烙的,甜的是父亲前日在黄雁村核算店走后门买回的半斤点心渣子。我把点心渣子摊开在桌子上,细心挑去里面的老鼠屎、芦席柴屑,然后加入面粉成馅。没白糖、也没菜油。当年糖油都属定量食品,没糖票油票根本买不到。
1970年城市居民都吃不饱,每月27.5斤定量,中学生31.5斤,含40%杂粮。没有副食,肉蛋禽蔬菜豆制品一概买不到。能买到的也就是冬瓜茄子西红柿黄瓜,不顶饥。我家男孩多,哪会够吃?只得眼巴巴把雪白的白面拿出去跟人换苞谷面来蒸窝头吃,2斤换1斤。那苞谷面是粗粉不出麸子,叫一风吹。也就是含麸子的苞谷面粉,能换回饸饠,通宵排大队不说,做熟后或很硬或稀烂很难吃,我们叫钢丝面。
我烙饼时,用梳头的铝梳子横罗十字在甜馅的压花做记号,那时人也不大讲究卫生,我一直被熟粮食的香味诱惑,一直想偷吃。但始终没有,想想一直以来在家虽常和二哥打架吵架,在外面实际都是二哥袒护我,被街头混混欺负后又全是二哥出头帮我出气。再想想大哥姐姐都在异地外县插队,母亲去了五七农场,一家人难的一聚。二哥此次将去支援三线建设,届时相隔崇山峻岭天各一方,不知何年何月才得相聚。自己没出息在灶火前偷哭一场。
当年上级传达文件时只是含混的说是军事编制,发军装不发武器。二哥以为是集体参军挺高兴的。高兴还在于能给贫困的家里省张嘴、自己因参军政审受挫能出口气。
我随父亲二哥到了八仙庵,街边一顺溜停放着解放牌大卡车。到处乱糟糟的,四处都是提行李哭泣的家长和女生。街头浸了沥青的木头电线杆上都架有高音喇叭,里面不停播放女生高亢尖利的口号,还有红色革命歌曲,最多的是《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父亲拿出3分钱,让二哥在路南杂货铺给母亲打个电话辞行。二哥说了没几句就挂断了。眼圈红红的说咱妈在门房愣哭呢。然后在红军不怕远征难军挎里拿出俩烧饼塞进裤兜,一把把剩余18个烧饼的军挎塞给我,提着行李头也不回就走了,这一走就走了2年另8个月。当时的行李就是麻绳捆绑的被子,有个装篮球的网篮,里头搁着搪瓷脸盆、刷牙茶缸、书籍等。
二哥来信说已在陕南石泉县安营扎寨,学生们自己盖好房子了,最小年龄只有14岁。他们每天开凿隧道,打炮眼,出石渣,打山洞,修筑襄渝铁路。二哥的连队被铺镇留下,当地缺个转运连,也就是装卸工。二哥每次扛4袋水泥,每袋100斤重。有次卸面粉,二哥每次扛8袋,也是400斤。房子上有标语:革命加拼命!经常一干就是17-18个钟头,有时大会战连续干3天3夜不睡觉。信中附有照片,照片上的二哥很瘦,借穿了别人的军装。其所在的部队为5752部队5808团学兵11连,属铁2师。每月能领28元工资,每月寄回西安5元补贴家用,并撒谎说部队上能吃饱。而街坊传言,三线学兵干活异常艰险,死伤常有,几吨重的变压器要肩扛手挑,几十个学生娃娃蚂蚁战术往山顶搬。常常为争饭抢饭打架闹仗,根本吃不饱。二哥不知患啥病住院了。后来再接到二哥来信,说没事早已痊愈。出院后连部指导员找他谈话,让他起模范带头作用,去喂猪。二哥大怒:我又不是团员,带啥头?谁爱喂猪谁喂猪。结果指导员让二哥抓紧连夜写入团申请,次日早上出了光荣榜,二哥竟入团了。列位有所不知,当年我家庭成份为资本家,30多年后据片警告诉我,由于40年代父亲曾在上海与外国人做生意,我家在街道派出所还属内控对象,想解决政治生命问题是个坎,难于上青天。我一直到中学毕业上山下乡都被班主任卡住没能入团。
那被二哥退回的18个烧饼,最后还是被我带回家了。我是被父亲用自行车带回家的,回家的路上心里很难受。后来的日子若被高年级同学欺负,就想起二哥。二哥还算幸运,而后来得知,在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25800名三线学兵中,有120多名永远地长眠在了秦岭南麓的崇山峻岭之间,那都是16-17岁的娃娃。
未完待续
铁道兵公众号第2018-398-1期
来源:信息中心
推荐:雨荷主编
编辑:大漠孤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