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三山五园五坛八庙:北京自由行第一站 寻访一下老北京东岳庙的
北京的三山五园五坛八庙:北京自由行第一站 寻访一下老北京东岳庙的
再列举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司的楹联:“呼名若性全生咸载休嘉,羽翰摩空大小胥游造化。”(飞禽司)“羽族介虫一卵胥含造化,翔空游水五行足仕逍遥。”(卵生司)“浩浩长流浍洫滋培庶物,洋洋广水舳舻利济群生。”“播火流光曾照霄行之步,呛生入梦当警莅政之心。”(湿生司)“鳞介纷纷可识渊泉德洽,泳游若若是知盛世祥深。”(水族司)“览物垂慈历历谐同我性,放生博爱悠悠各适其天。”(放生司)卵生司与湿生司均有警诫世人之意,因为若前世行恶就有可能被降为卵生和湿生,不过两者对联一宽厚、一严厉,相得益彰。而飞禽司、水族司则包含了万物有灵,博爱之心,放生司的对联可以作为其总结。每幅对联书法各异,漫步其间也如同在一个书法展览馆散步,在视觉与精神中同时获得一次洗礼。东岳庙大门上欧阳中石所书的“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已;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才是对这些对联的最好总结。
两侧的神道内陈列了无数碑刻,不过大多数已经字迹模糊不清。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带着妻子去寻找那著名的四大名碑,也就是东岳庙的“四绝”——“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不吃亏”据说已经没有了,但前三个碑我们还是找到了。“透亮碑儿”的碑额是几条盘龙,交错之处透雕,呈现出六个透明的空洞,今天的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可惊叹的,但古人对于这种早已失传的技法想必是非常惊叹的。而“机灵鬼儿”则是碑座的两个道童,据说他们晚上常常出去用冥币买炸豆腐吃,因此被人毁了腿与面容,但雕刻的精湛依然可以发现。“小金豆子”是主殿边上的一块石板,上面据说有金粒出现(实际是铜矿脉),不过我们俩人看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一个,倒是上面蒙了一层水汽,周围也没有了介绍牌。这些碑的碑文早已没有人注意,但寻找它们本身也就是一件趣事。碑中最壮观的当然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碑》,俗称道教碑,号称镇庙之宝。高大的碑身被玻璃柜保护着,不过清秀端丽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听说民国年间每年琉璃厂都要拓一次碑文,这碑至今保存完好。我想起东岳庙门前高大华美的琉璃牌楼,与此碑不正是相呼相应吗?
东岳庙的最后一进是北京的民俗博物馆,里面陈列了老北京逢年过节的各个民俗介绍。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有关“兔儿爷”的陈列。可爱的兔子在这里却穿上了华丽的袍子,成了“爷”,这是否就是北京人对神灵的一次幽默?表姐和我谈起东岳庙给她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去年过年时她和舅舅、舅妈一起坐车从庙门前过,庙前摆放着无数“兔儿爷”,不过那时这里人山人海,她们实在挤不进去。今天我们来到时,只有不多的几个游客,而且大多数是外国人,看上去象是一个旅行团。最吸引我的除了碑、神像与楹联外,还有那些郁郁苍苍的古树,庙后的天井中有一颗古槐,名曰“状元槐”,庙前殿门后的一棵古槐据说已经历六百年的岁月。已经经历了太多风雨洗礼的它们似乎已经看淡了来来往往的游人,它们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这已经是我第2次来到北京,与上一次的相会已经隔了10年。记得当时在火车上度过一个不眠之夜,而这次旅程却缩短到了3小时北京车站有一趟电车直通我们所住的旅馆。这是只存留在我们记忆中的老式电车,是两截车厢连接而成的。记得小时候南京的街道还到处都有这种电车,平衡而安静。随着城市的发展,电车早已消失了,恐怕现在三十岁以下的人都已经没有电车的记忆了。但这种电车仍然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行驶着,以它特有的平衡节奏将南来北往的乘客送向他们各自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