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字的来历(一株草引发的对蛤蟆)
蝌蚪字的来历(一株草引发的对蛤蟆)②匣母读如群母后的声母清化,举个例字“厚”,兰溪话中“厚”两读,“厚仁”读“ɦeɯ”,“厚薄”城区一带读“kəɯ”,西向读“ɡeɯ”。城区与西向的读音区别就在于声母的清化。①在【说文】“虾”的繁体“蝦”有“举下切”,通过反切,读音正好能对上。车前草,兰溪话称呼为“kuɑ mɯa(城郊一带"mia")草”(音近“瓜嘛”),这“kuɑ mɯa”究竟是什么字,一时不得其解,于是求助于百度百科,果然有所收获。百度词条【车前草】中记录了它的别名为“蛤蟆叶”、“虾蟆衣”,困惑也因此而解。影视剧中的蛤蟆形象“蛤蟆”又写作“虾蟆”,兰溪话中的“kuɑ mɯa”就源于“虾蟆”。这时会有人产生疑问兰溪话中“虾”的读音明明是“huɑ”,“kuɑ”这个音是不是错读?“kuɑ”应该不是“虾”字?其实这个疑惑并不难解释:
车前草
车前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别名:蛤蟆叶、虾蟆衣,兰溪话中称为“虾蟆草”
虾蟆草:kuɑ mɯa草(城区)、kuɑ mia草(城郊)、kuɔ mɔ草(伍家圩)
车前草,兰溪话称呼为“kuɑ mɯa(城郊一带"mia")草”(音近“瓜嘛”),这“kuɑ mɯa”究竟是什么字,一时不得其解,于是求助于百度百科,果然有所收获。百度词条【车前草】中记录了它的别名为“蛤蟆叶”、“虾蟆衣”,困惑也因此而解。
影视剧中的蛤蟆形象
“蛤蟆”又写作“虾蟆”,兰溪话中的“kuɑ mɯa”就源于“虾蟆”。这时会有人产生疑问兰溪话中“虾”的读音明明是“huɑ”,“kuɑ”这个音是不是错读?“kuɑ”应该不是“虾”字?其实这个疑惑并不难解释:
①在【说文】“虾”的繁体“蝦”有“举下切”,通过反切,读音正好能对上。
②匣母读如群母后的声母清化,举个例字“厚”,兰溪话中“厚”两读,“厚仁”读“ɦeɯ”,“厚薄”城区一带读“kəɯ”,西向读“ɡeɯ”。城区与西向的读音区别就在于声母的清化。
“虾”是匣母字,读“kuɑ”也符合兰溪语音变化的特征。
蛤蟆,兰溪话中读音有“kɛɁ pɔ”(音近“个宝”)和“keɯ pɔ”(音近“狗宝”)两种,产生两种读音情况是入声舒化后的结果。
“蛤”是见母合韵(声母是“见”,韵母是“合”),古沓切,音为“kɛɁ”,是个入声字(发音极为短促)。当“kɛɁ”发生入声舒化现象后,发音拉长就变为了“kəɯ”。
蝌蚪
蝌蚪:kuɑ mɯa袋袋(城区)、kuɑ mia袋袋(城郊)、mɔ lɤ dəɯ nə(伍家圩)
接着说说“蝌蚪”,也许有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兰溪话怎么称呼“蝌蚪”了,直接是根据字眼强行蹦出普通话“kē dǒu”的读音,其实兰溪话中另有对应的称呼“kuɑ mɯa袋袋”,没错,就是“虾蟆袋袋(de de)”。至于“袋”是不是本字还有待商榷,西向伍家圩一带称“蝌蚪”为“mɔ lɤ dəɯ nə”(蟆卵头儿),不管是“de”或是“dəɯ”,也可能是“蛋”字,这里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