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姐文案(像高手一样行动)
朵姐文案(像高手一样行动)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上级,可能是你的老板,也可能是优于你的同事,或跨部门的其他人。总之需要是个具体的人,你能长时间、高频次的看到他的一举一动,且尽你所能模仿他,将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产生共情。在职场上找到“我想成为的人”就尤为重要。第一部分 创造动机,精深练习像高手一样行动的首要任务,是找到那个被模仿的高手。这一条在职场上尤为重要。在漫长的学校学习中,大部分人仅学会了知识的记忆,但职场没有一成不变的定理可供记忆,除了支撑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体系外,其他的技能,如工作习惯、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等,往往在职场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更加大而深远。
《像高手一样行动——卓越人生养成手册》中国纺织出版社
重复的行为造就了我们。因此,卓越不是一种行动,而是一种习惯。——亚里士多德
这本书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作者丹尼尔·科伊尔所著,也被称为《刻意练习》的实战版。他通过采访多个领域的大量专家,总结并实践后,得出了52条最实用的原则,写进了这本不足两百页的小书。
虽然看上去书名有点鸡汤,但内容非常精炼。大道至简,在常人看来复杂而曲折的成长过程,被作者以跨领域、跨时间的宏观视角来看,总结为找准对标、提升技能、拥抱重复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 创造动机,精深练习
像高手一样行动的首要任务,是找到那个被模仿的高手。
这一条在职场上尤为重要。在漫长的学校学习中,大部分人仅学会了知识的记忆,但职场没有一成不变的定理可供记忆,除了支撑工作所必须的知识体系外,其他的技能,如工作习惯、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等,往往在职场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更加大而深远。
在职场上找到“我想成为的人”就尤为重要。
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上级,可能是你的老板,也可能是优于你的同事,或跨部门的其他人。总之需要是个具体的人,你能长时间、高频次的看到他的一举一动,且尽你所能模仿他,将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产生共情。
“涉及身体技能时,把你自己投射到表演者的体内,你要对动作、节奏保持高度敏感,试着去感受这些动作的内部形状。涉及思维技能时,你可以通过重塑专家的决策模式来模拟这些技能。”
“通过密集的观察和聆听,你可以想象自己掌握这项技能时的感觉。”
在培养技能时,作者提出两项原则,一是允许自己犯“创造性的错误”,即为了突破自己能力、建立新规则而犯的错误;二是尽量在清苦的环境中训练,以集中注意力。
同时作者将技能分为硬技能与软技能,并建议优先训练硬技能。
硬技能指的是每次都尽可能准确一致地执行某些动作,比如运动员的挥手动作、小提琴演奏的特定和弦、工人在流水线上装配零件等,这些动作的标准是ABC:始终保持一致(Always Being Consistent),做到像机器一样精细且稳定。硬技能通常在学习初期需要老师充分参与,硬技能的训练成果也很方便测量,所以如果工作中既需要硬技能又需要软技能,则优先训练硬技能。
软技能是指那些能通过多种途径取得理想效果的技能,如即兴表演、创作等。软技能与3个R相关:洞察(Reading)、识别(Recognizing)和反应(Reacting)。练习软技能,需要像滑板手一样,积极进取、充满好奇心和实验精神,总是在寻找挑战自己的新方法。
第二部分 提升技能,把时间花在甜蜜区
这一部分给出了30条与技能提升直接相关的原则,除练习者本人外,对于帮助他人提升的教师、教练等,也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在这一章里,作者提出两个概念:“甜蜜区”与“技能块”。
“甜蜜区”指人的能力边缘,在练习中感到困难、受挫,必须竭尽全力也只能勉强达到目标。在“甜蜜区”人会反复犯错、修正、再犯错,一直训练到能够避开所有错误,并形成神经印记,以此提升自己的能力边缘。在“甜蜜区”的练习质量更高,事半功倍。
在管理、培训、教学中,找到学员的“甜蜜区”,施以合适的训练方法让对方提升,并及时给予正向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训练长时间在甜蜜区之下,学员或员工会感到枯燥,没有动力。如果在甜蜜区之上,学员或员工又会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
“技能块”是将整块技能分解成小块练习,再加以组合成更大的技能块。具体操作方式分四步:
第一步,将技能分解成技能块之前,首先在你的大脑中描绘一幅技能蓝图。然后问自己:1.这个技能中我能掌握的最小单位的要素是什么?2.有哪些技能块与这个技能相关?
第二步,反复练习某个技能块,直到你彻底掌握它;
第三步,把更多的技能块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就像你把字母组合成单词一样;
第四步,把那些已经掌握的技能块组合成更大的块。循环往复。
分解过后,每天练习一个技能块,可以做每天短时间的精深练习,将精深练习化为习惯,而非断续的练习。
在精深练习基础之上,作者又给出了一些实用的练习方法。如“三明治技术”:采取正确的行动 → 做出错误的行动 → 再次采取正确的行动,以此强化正确的行动记忆;“3×10技术”:练习3次后休息10分钟,使得大脑形成更有效的链接;发明好的测试;以及用R.E.P.S.测量法来评估练习效果。
R.E.P.S.测量法:
R:反复达成目标(Reaching and Repeating)。
例如在团队培训中,一对一的指导只能在单位时间内让一个人进行一次练习,而一对多的指导在同一单位时间里可以让多个人完成练习,互相可以看到动作的错误之处,再使用练习技术加以更正、强化,一次练习可以让一群人多次达成目标。
E:投入(Engagement)
即每次练习都要以提升技能、突破甜蜜区为大目标投入练习。
P:有目的性(Purposefulness)
每次都要针对具体的某项技能提升,或某个错误的更正、或解决某个问题而练习。而非简单的次数上的重复。
S:做出强烈、快速的反馈(Strong Speedy Feedback)
在学员做对或做错的时候,及时、快速给予相应反馈,将使得学员更容易坚持下去。
当设计测量法或游戏时,选择最大限度满足R.E.P.S.测量法的方法,测量或游戏更有效。
除以上方法之外,作者还给出了对练习有利的技巧性建议。如:将可量化的练习设计成游戏形式;在比赛刚结束时练习效果最佳;为想要学习的技能块想想生动的画面;压缩练习空间、降低练习速度;无实物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行动上;注意休息;以及设置甜蜜奖励等等。
本章的最后一节,即第42条原则,提到了6种方法让你成为更好的教练或教师:
1、用最初的几秒来建立与其他人的情感连接,将信任感放在首位,让学生知道你在意他们。
2、不要长篇大论,相反,要传递生动的信息块。要学会站在幕后与学员在一起。教学的关键不在于你能传达出什么重要信息,而在于你现在能传达什么生动、简明的信息来引导学员达成正确的目标。
3、放弃含糊其词的表述,去做具体的事情,用精确的名词和数字交流,运用技能时要得到精准的结果。
4、制作一张学习评分卡,以提升长期的学习和发展能力为目标,选择一个度量标准来测量你想要开发的技能,并持续记录测量结果。
5、最大化成就感。好的老师、教练或导师会设法优化环境,让人们化被动为主动。如提升参与度、采用翻转课堂等授课形式。
6、旨在培养独立的学习者。老师、教练或导师的长期目标是帮助学员运用技能的能力提高到不再需要你的程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避免让你自己成为学员们关注的焦点,为学员创造自立更生的条件,给他们独处的空间。
第三部分 拥抱重复,把目标埋藏在心底
最后的一部分,作者强调了长期、重复的重要作用。很多人推崇天赋的力量,过于渲染运气的成分,却忽视了任何专业技能的形成,都需要大量的枯燥的重复练习。
灵感只留给业余爱好者,而顶级的专业选手,无论状态好坏,都像蓝领工人一样每天照常上班。
在这一部分,作者也分析到了比赛对于技能发展的利弊,如何去控制比赛与练习的时间比例,兼顾竞技与日常练习。
另外对于技能的再提升,和面对瓶颈期的问题,作者提到了可以通过指导别人、养成新习惯、尝试突破等方法来进一步提升。而这些都基于大量、长期重复练习之上。
关于目标,很多人偏好将自己的长期目标说出来,或请别人监督,其实并不利于达成目标。因为宣扬自己的目标会产生一种无意识回报,让大脑误以为自己已经实现目标。最好的方式时将长远目标埋藏在心里。
最后作者提出一种观念“像园丁一样思考,像木匠一样行动”,即在练习时耐心思考,不要急于做判断,行动之前要想好策略,要清楚如何把每一个技能块拼接成一个更大的整体。
整本书的52条原则,言简意赅。对于希望在某一领域深耕,尤其是脱离学校管制、需要靠自主性做自我提升的职场人,非常的实用。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比如我在教孩子算术的时候,或专注发展某项爱好的时候,就会拿这本书来看一下,是否遵循了其中的大部分原则。
另外由于每个人也同时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的在管理技能上需要精进,但在业务技能上又是带教者身份;我在职场上需要跟高手学习,但职场之外又是一名培训师,读这本书可以从不同的社会角色角度来看,有不同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