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张学良在哪(张学良与一87岁老人相遇)
1945年张学良在哪(张学良与一87岁老人相遇)1925年12月,张学良在锦州成立了三、四方面军司令部,特意让人去接吕正操回去,担任副官,跟随左右,后来,吕正操又担任了秘书、参谋处长、团长等职。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吕正操跟随张学良入关作战,从讲武堂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他被分配到新兵营担任营长一职,但吕正操在学习期间见到了太多的派系斗争,对东北军内部的氛围感到失望,并没有接受这个职务,反而是离开军队返回了老家。上了四年小学后,穷得连铅笔都买不起的吕正操失学了,他当过学徒、种过地,直到1922年,他从一个亲戚那里听说张大帅的儿子张学良有现代思想,他的卫队都是新式军队,很看重年轻人,吕正操抱着当兵打鬼子的想法,在那名亲戚的引荐下参加了东北军,到张学良卫队旅一团当兵。不久后,旅部招考文书,部队里很多都是文盲,吕正操因为上过几年小学被选中调到了旅部,举止稳重、谈吐得体的吕正操很快就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次年推荐他去报考讲武堂,进入第五期学习。讲武堂
张学良曾经与很多著名的共产党人有过交往,和很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就有一位开国上将,他曾对身边人说:“只要张学良将军出来,不论到哪里,我都要与将军见上一面。”
这位上将就是吕正操,上个世纪,他曾多次试图邀请张学良回大陆,特别是回东北看看,但终未成行,这些都使得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直关注着吕正操,指定他做中共和张学良的联系人。
吕正操的名字想必东北人都不会陌生,他1904年出生于辽宁海城唐王山后村,当时正是日俄战争,他的母亲生他时,为了躲避战火,将他藏在了草垛中,这才让他逃过一劫。
少年时代,吕正操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的压榨和杀害,当时,南满铁路正好从村子边经过,铁路两边一段距离内都不能种地,因此想要去地里就要从铁路上穿过,但经常会遭受日本人的辱骂和毒打,吕正操的祖父和大伯都曾因过铁路而被日本警察砍伤,因此,他很小时就懂得了什么叫国耻家恨,上学时,老师给他起了个学名叫“正言”,他觉得不好,自己改名叫“正操”,意思就是操练好了打日本侵略军。
上了四年小学后,穷得连铅笔都买不起的吕正操失学了,他当过学徒、种过地,直到1922年,他从一个亲戚那里听说张大帅的儿子张学良有现代思想,他的卫队都是新式军队,很看重年轻人,吕正操抱着当兵打鬼子的想法,在那名亲戚的引荐下参加了东北军,到张学良卫队旅一团当兵。
不久后,旅部招考文书,部队里很多都是文盲,吕正操因为上过几年小学被选中调到了旅部,举止稳重、谈吐得体的吕正操很快就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次年推荐他去报考讲武堂,进入第五期学习。
讲武堂是东北军的最高学府,东北军的将领大多都是其中毕业的,张学良是第一期毕业的,从第四期开始兼任讲武堂监督,也算是和吕正操有了师生的情谊,张学良重视讲武堂,希望能培养一批新式军人,日后好辅佐他,吕正操这个小同乡兼学弟,自然是他关注的重点。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吕正操跟随张学良入关作战,从讲武堂毕业后,由于成绩优异,他被分配到新兵营担任营长一职,但吕正操在学习期间见到了太多的派系斗争,对东北军内部的氛围感到失望,并没有接受这个职务,反而是离开军队返回了老家。
1925年12月,张学良在锦州成立了三、四方面军司令部,特意让人去接吕正操回去,担任副官,跟随左右,后来,吕正操又担任了秘书、参谋处长、团长等职。
张学良本打算让吕正操担任师长,却遭到了很多人反对,无奈之下只能把吕正操送到南京陆军大学高级班学习,在校期间,一个国民党特务骂吕正操是“亡国奴”,吕正操拍案而起打了那人,影响颇大,张学良只能将他又调回部队。
1936年10月,张学良将吕正操调到自己身边担任内勤副官,此时张学良因为不抵抗原因代替蒋介石受过,顶着“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被爱国学生和各界人士指责,他的内心非常煎熬,麾下的东北军也受够了别人的白眼,纷纷叫嚷要打回东北老家去,不愿意再给蒋介石卖命了。
张学良觉得很委屈,曾当众对着部下哭诉道:“我一定要带领大家走到抗日的道路上去,披甲还乡!”
10月22日,蒋介石赶到西安,亲自督促西北军“剿匪”,但张学良不想打了,他恳求蒋介石能停止内战,带领大家一起抗日,然而这一举动却遭到了蒋介石的严厉训斥。
12月4日,蒋介石再次来到西安部署军事行动,张学良还是不死心,继续恳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得到的答案还是一样,他又让杨虎城去劝说,也是没有结果,张学良在内外舆论的压力下,决定“铤而走险”,将“拥蒋抗日”改变为“逼蒋抗日”。
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在国共双方的努力下,最终和平解决,25日,平时很少穿军装的张学良一身戎装来到吕正操等人的住处,将大家召集起来,说自己等下要送蒋介石回南京。
张学良的决定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吕正操立即开口劝他不要去,可是张学良主意已定,说自己就送蒋回去,三天内一定回来。
吕正操连忙劝张学良不要信蒋介石的话,这次这么大的事,蒋介石肯定怀恨在心,万一他违背约定,这不是羊入虎穴么,但张学良却天真地说蒋介石已经答应了自己,而且自己也答应送他回去,不能出尔反尔。
吕正操劝说无果,只能说道:“少帅,你要是三日之内回不来,我就回部队去。”
周恩来听说张学良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去后,连忙赶到机场想要阻拦,可是飞机已经起飞了。果不其然,张学良这一去就是入了虎穴。在蒋介石的分化手段下,群龙无首的东北军很快乱作一团,吕正操也返回了自己当副官前的部队。
1937年5月,吕正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根据中共北方局的指示,率领东北军六九一团走上了抗日之路。
抗战爆发后,吕正操率部在抗战前线与日寇作战,然而由于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吕正操想要打鬼子,不想往后方跑,果断召开大会宣布脱离国民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称“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的敌后游击战中名声远扬,成为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
1940年,吕正操率领冀中部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嘉奖,43年底,担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部出关,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等职,保障了辽沈战役后勤物资胜利运抵前线,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胜利后,尽管中共领导人多次呼吁释放张学良和杨虎城,但蒋介石不答应,后来更是将张学良押解去了台湾,吕正操想和张学良见面的愿望也一直无法实现。
解放战争中,吕正操率部出关,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等职,保障了辽沈战役后勤物资胜利运抵前线,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铁道部副部长等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关系有所松动,蒋经国掌权后也给了张学良一定的自由,处境有所好转,这个消息传到大陆后,吕正操也想找个机会和张学良取得联系。
在台湾的张学良也十分牵挂这些旧友,1984年6月,张学良侄女张闾蘅从香港来北京洽谈商务,特地去看了吕正操,张闾蘅曾在台湾照料过张学良,他向吕正操介绍了张学良在台湾的生活状况,并说:“我大爷知道我经常来大陆经商,跟我讲,在大陆有两个部属他很想念,一个是吕正操,一个是万毅,让我有机会代他去看望看望。”
吕正操托张闾蘅给张学良带了一副健身球和几罐上好的茶叶,很快,这些礼物就送到了张学良手中,此后几年,吕正操和张学良借着张闾蘅的关系时常给对方写信。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获准携夫人赵一荻飞往美国探亲,党中央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决定派吕正操以私人会友的名义,代表祖国前往美国探望张学良。
这是吕正操自1937年以来时隔54年再次和张学良相见,5月26日,吕正操一行五人搭乘飞机前往纽约。
由于张学良的身份特殊,吕正操贸然到访可能会给他造成不便,因此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避开了新闻媒体的追踪,在张学良临时居住的友人家里见面。
5月29日上午,吕正操来到见面地点,他刚走出电梯,就见张学良已经站在公寓门口等候,那天他穿了一身西服,穿戴整齐,一眼就认出了吕正操,老远就伸出手来,吕正操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了张学良的手,半个多世纪后再相见,两人四目相对,好一会儿才互相问候。
进了客厅后,吕正操送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一份当代京剧名家的录音带和几罐新采的碧螺春茶叶,还有著名画家袁熙坤画的张学良肖像画,以及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寿幛,上面录了张学良的一首诗: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子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这份礼物送到了张学良心坎里,他欣赏了一番后放在一旁,对吕正操说道:“我可迷信啦!迷信上帝。”
吕正操爽快地回答:“我也迷信,信人民!”
张学良听后哈哈大笑,对吕正操说:“地老鼠你还记得吗?这是你当年的外号。”
张学良说的这个外号确实是吕正操的,当年在冀中平原打游击战的时候,就像《地道战》中演的那样,毛主席曾评价说“这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张学良形象地给吕正操起了个“地老鼠”的绰号。
吕正操听到这个词后笑着解释:“那是指地道战,是老百姓发明出来打鬼子的,地老鼠是人民的创造么,我个人能干什么?还不都是人民的功劳,蒋介石、宋美龄都信上帝,他们的八百万军队不还是被我们给打垮,最后跑到台湾去了?”
听到这话,张学良也深有感触,点头说:“是啊,得民者昌啊!”
“那还是靠人民群众!”
随后张学良聊到了这些年的监禁生活,听到吕正操说他是副司令时,还幽默地回道:“还说我是副司令,早就成了闲云野鹤了。”
谈到西安事变时,吕正操有些埋怨地说:“那天下午,你穿着戎装来我的住处,说要送蒋介石回南京,三天就就能返回。当时我就跟你说蒋介石不可靠,他是绝不可能让你回来的,劝你别去,可是你不听劝,执意要去……”
张学良听到吕正操的话,也有些为自己当年的幼稚而羞愧,回忆起这些往事,两人不免有些唏嘘。
两人谈性颇浓,一直聊到中午,大家在楼下的餐馆吃了午饭,席间,张学良问道:“必之(吕正操字),你怎么跑到周恩来那边去了?”
吕正操放下杯子:“当年你送蒋介石回南京的时候我就知道你肯定回不来了,你走以后,东北军就乱了,我赶回了部队,接受了共产党的指示,趁国民党南撤的机会,我率领部队脱离了东北军的五十三军,留在了冀中,开始了敌后抗日斗争。”
当得知吕正操在1937年5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他更是赞叹道:“必之,你这一步算是走对了。”
第一次见面,两人只是闲聊,并没有说回大陆的事情,约定第二天到外面找个清净处再详谈。
5月30日傍晚,吕正操和张学良第二次会面的地点定在了曼哈顿瑞士银行总经理办公室,这次密探只有他们两人,也涉及了中央交给吕正操的使命。
吕正操将邓颖超受邓小平的委托致张学良的信郑重地交给了他,同时也转达了党中央对他的问候,邓颖超在信中诚恳地欢迎张学良在方便的时候、在自愿的情况下回家乡看看。
看到张学良在看邓颖超的签名,吕正操解释道:“她是周恩来夫人。”
“周恩来我熟悉,这个人很好,请代我问候邓女士。”
张学良沉思片刻说:“我这个人清清楚楚地想要回去,但现在时候不到。我一动就会牵涉到很多人,我不愿意为我个人的事弄得政治上很复杂,至于邓颖超女士的信,我会给她回信的。”
在谈到回大陆的时机时,张学良对吕正操说:“我此次还不能直接从美国回去,要先回台湾征得李登辉的同意,再确定回大陆的具体时间和日程。”
两次相会,张学良和吕正操都有些意犹未尽,两人又相约再见一次。
6月4日,张学良和吕正操第三次相会,地点定在了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李道豫的别墅,也就是吕正操下榻的住处。
谈话中,吕正操对张学良说:“回大陆,国内,这一点可以保证,不像台湾那地方,上回记者就说……”
“我这个人说话就是这样子的,我们东北人,说话就直说吧,那我搁这儿去大陆,谁管我啊?也没人管着我,可是我不愿意违背,这种事情我不做,我得回去跟李登辉谈谈。”
吕正操点点头:“我觉得,你如果是跟李登辉说好了,两边常跑一跑,了解一下情况,我们也不是说希望你在大陆做什么事,两边跑跑总是好的嘛……”
“是啊,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我现在在台湾就像是寄居一样,那里不是我的故乡,我准备和李登辉说说,我是很愿意回家乡看看的,如果他不反对,我就回大陆去。”
吕正操附和道:“对的,常来常去可以嘛!”
“嗯,当然我从这边回去,他也管不着我,可是我不愿意这么做。”
“当然,你的脾气我是知道的,说什么算什么,我还是希望你能常来常往,双方情况都了解也是好的嘛。”
“嗯,我也不是说的伪话、瞎话,我也很愿意回去,假如有可能的话,我很愿意了解了解大陆的情况,耳朵听人家说,我自己看看。我自己的家乡,我也走一走,看一看,我跟你讲,我回去要把这个意思告诉他(指李登辉),假如他没有什么意见,他赞成,那我就好办了,同样我也希望你们不要欢迎我,不要这个。”
吕正操连忙答应:“没那事儿,可以。”
“嗯,不要搞这套,我答应跟他们见面,我也很愿意和他们谈谈,大家都谈一谈,可千万不要搞恭维这一套。”
“没有那个,大陆这一点可以保证。你要怎么样说就是了,完全按你的意思办。”
张学良听后很是高兴,憧憬着自己回大陆的场景,随后的交谈中,张学良十分关心祖国的统一问题,听了吕正操介绍我方的主张后,张学良说:“我看,大陆和台湾将来统一是必然的,两岸不能这样长期下去,台湾和大陆总有一天会同意,这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这次相见分手时,张学良和吕正操还相约再见,张学良对能踏上东北故土充满了希望,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夫妇返回台湾后,又定居在了美国檀香山,携手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没能实现回祖国故土的愿望,这也成了吕正操和很多东北军老人永远的遗憾。
2009年10月13日,带着这样的遗憾,吕正操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