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岱有过什么错误(如皋吕岱7南北西东)
吕岱有过什么错误(如皋吕岱7南北西东)薛综是吴国的大儒、名臣。《薛综传》有一段记载:吕岱从交州召出,薛综担心吕岱的继任者不像他一样有谋略。上《请交州择人疏》说:如果吕岱不再复还来交州任职,新刺史宜得精密,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这表明,关键岗位上的重要人选对于国家的意义,总会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231年(蜀·黄龙三年)孙权考虑到岭南地域已基本清平稳定,时逢武陵五溪即湖南常德、怀化一带苗蛮叛吴。这年正月,吕岱被从交州召还,率军驻扎长沙郡沤口;二月,派遣吕岱与九卿之首太常潘濬(一作潘浚),共同领兵五万讨伐平定。231年(蜀·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吴·黄龙三年),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虽大败司马懿,但因负责运送蜀军兵粮的托孤重臣李严的过失而撤兵。《吕岱传》记载:“黄龙三年,以南土清定,召岱还屯长沙沤口。会武陵蛮夷蠢动,岱与太常潘浚共讨定之。”镇南将军吕岱 源自网络
(7)南北西东 镇压叛乱
1、西征武陵
229年(吴·黄龙元年)孙权称帝,标志着魏蜀吴三国形势已基本稳定。从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以来,西蜀和曹魏始终处于战争状态,而东吴则太平无事。
230年(魏·太和四年),曹真同司马懿出兵汉中,西侵蜀国,遭遇豪雨而撤兵。
231年(蜀·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吴·黄龙三年),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虽大败司马懿,但因负责运送蜀军兵粮的托孤重臣李严的过失而撤兵。
《吕岱传》记载:“黄龙三年,以南土清定,召岱还屯长沙沤口。会武陵蛮夷蠢动,岱与太常潘浚共讨定之。”
镇南将军吕岱 源自网络
231年(蜀·黄龙三年)孙权考虑到岭南地域已基本清平稳定,时逢武陵五溪即湖南常德、怀化一带苗蛮叛吴。这年正月,吕岱被从交州召还,率军驻扎长沙郡沤口;二月,派遣吕岱与九卿之首太常潘濬(一作潘浚),共同领兵五万讨伐平定。
薛综是吴国的大儒、名臣。《薛综传》有一段记载:吕岱从交州召出,薛综担心吕岱的继任者不像他一样有谋略。上《请交州择人疏》说:如果吕岱不再复还来交州任职,新刺史宜得精密,故国之安危,在于所任,不可不察也。窃惧朝廷忽轻其选,故敢竭愚情,以广圣思。这表明,关键岗位上的重要人选对于国家的意义,总会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2、孙吴简牍
在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珍藏着一批自1987年以来,从长沙市中心五—广场东侧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孙吴纪年简牍,通称《孙吴简牍》。1996年10月,建筑工人在长沙走马楼一处工地的古井内,意外发现了大量的简牍。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下面露出一束束棕灰色或深褐色的竹木简,它们纵横交错,数量惊人,总数超过13万枚。
长沙孙吴竹简 源自网络
据估计,长沙吴简约有三百万字内容,不但超过《吴书》数倍,而且大大超过《三国志》的总字数。从简牍中所记载的年号来看,上起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下至吴大帝孙权嘉禾六年(237年),比较集中在东吴黄龙至嘉禾年间。
对于《孙吴简牍》的系统研究,大约需要一个世纪。与“敦煌学”类似,预计这将派生出一个专门的“吴简学”分支。
研究者发现,简牍中:吕岱(吕侯,编号:2326),也出现于其他竹简中。简牍中有“吕岱”“吕侯”“镇南将军”的记载,它们均指东吴名将吕岱。吕岱曾屯长沙沤口,协助太常潘濬讨伐武陵蛮。有多枚竹简中提到“大常”,即指太常潘濬。潘濬为武陵人,封刘阳侯,封地亦在长沙郡内。
吕岱于建安二十年到长沙,赤乌二年仍兼督蒲圻,其间除去赴任庐陵、交州十一、二年,在长沙地区逗留了十三、四年,较步骘本人更长,超过我们整理的竹简的时间上下限。因此,吕岱的活动,竹简也必有记载。如:
……月廿二日丁亥书给吕侯都尉陈□□ (2301)
七斗九升九合九勺被督军粮都尉嘉禾元年六月十四日戊申书给镇南将(2354)
吕岱所领都尉 (2378)
军吕岱所 [ 领 ] □□□…… (2326)
都尉嘉禾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书给将军吕岱所部□□所□士四人力□合五人 (2257)
此五简,前二简分别称“吕侯”和“镇南将军”,结合后三简的记载,无疑也均指吕岱。嘉禾元年(232 年),正当吕岱协助潘濬讨伐武陵蛮时期。以上引五支竹简主要内容涉及这次讨伐战斗军粮运输监督和军队动员的情况。
研究还发现,有简牍记载:231年(黄龙三年),东吴曾派吕岱在长沙之东浏阳河一带屯田,兴修水利,以农养兵。这里,吴简所记的浏阳河渡口,就是今天的长沙“东屯渡”。
我们期待,后续研究有更多有关吕岱的记述及研究成果。
3、接替潘璋
233年(魏·青龙元年),辽东公孙渊斩吴国使者,臣服于魏国;234年(蜀·建兴12年、魏·青龙2年),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曹叡派遣司马懿与之对抗;诸葛亮于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10月8日病逝于战场,享年五十四岁。这就是诸葛亮继七擒孟获之后,著名的五次北伐、六出祁山宣告结束。诸葛亮的谢幕,意味着西蜀已不足以与他国抗衡。
诸葛亮画像 源自网络
234年(吴·嘉禾三年),孙权出征合淝新城,但遭曹叡亲征所阻;汉献帝刘协去世。
《吕岱传》记载:“嘉禾三年,权令岱领潘璋士众,屯陆口,后徙蒲圻。”
吴国将领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劫杀富有的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是为“江表之虎臣”之一。描写潘璋擒获关羽,并夺取了青龙偃月刀及赤兔马,都是小说的虚构。
嘉禾三年(234年),潘璋去世,孙权下令其部队交由吕岱接管。潘璋的儿子潘平,因个性无赖而被流放会稽;潘璋之妻居住在建业,孙权赐于田地房屋和免除赋役的佃户五十家。孙权命令吕岱率领潘璋的部队,驻扎湖北嘉鱼陆口,后迁往湖北赤壁蒲圻。很显然,这支队伍不是一般人能带的,非吕岱不可。
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东吴武官
1986年春末,在赤壁金鸾山西北坡发现了两座东吴武官墓,墓Ⅰ因遭破坏,只出土了一件弩机。弩机上有铭文“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一张。墓主人陈文和是吕岱手下的一位都尉武官。《三国志·蒲圻(赤壁)县志》记载:“吕岱于吴·黄武2年(223)任蒲圻镇牧。吴·赤乌二年(229)夏五月,城沙羡乃建县于西良湖侧,名曰蒲圻,以吕岱镇之。”这是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后15年和22年的事。
4、统帅三战
《吕岱传》记载:“四年,庐陵贼李桓、路合,会稽东冶贼随春,南海贼罗厉等一时并起。权复诏岱督刘纂、唐咨等分部讨击,春即时首降,岱拜春偏将军,使领其众,遂为列将,桓、厉等皆见斩获,传首诣都。”
235年(吴·嘉禾四年)夏季,庐陵(吉安)贼寇李桓、路合,会稽东冶贼寇随春,南海贼寇罗厉等人同时作乱,孙权又诏令吕岱督率刘纂、唐咨等将领分兵讨伐。这是要同时在三个战场作战。
三国杀吕岱 源自网络
庐陵(吉安)、会稽东冶的战役统称“讨平山越”。“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孙吴诸郡县山区的山贼式武装割据势力,不纳王租,而占山为王。
《吴志·吾粲传》记载:“迁会稽太守。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这在《吕岱传》里没有提及。吕岱精心组织强大攻势,会稽太守吾粲也组织地方武装加入战斗。
东冶贼寇是知道吕岱的厉害的,随春当即率先投降,吕岱任命随春为偏将军,让他继续率领旧部,于是随春成为将领行列的一员;最终,南海贼寇罗厉、庐陵贼寇李桓等都先后被擒获斩首,首级传送到京都。
237年(魏·景初元年),公孙渊脱离魏国,独立自称燕王。238年(魏·景初2年),司马懿于襄平击杀公孙渊;倭国卑弥乎是日本弥生时代邪马台国的传奇女王,17岁登上王位,她派遣使者至魏,受封为亲魏倭王,还做了魏王的义女,获赐亲魏倭王之金印和铜镜100枚。
倭国卑弥乎传奇女王 源自网络
《孙权传》记载:“赤乌元年夏,吕岱讨庐陵贼,毕,还陆口。”这仗前后打了四年,吕岱已78岁。庐陵贼首李桓被擒获斩首后,吕岱回兵到湖北赤壁陆口驻扎。
《吕岱传》记载:权诏岱曰:“厉负险作乱,自致枭首;桓凶狡反覆,已降复叛。前后讨伐,历年不禽,非君规略,谁能枭之?忠武之节,于是益者。元恶既除,大小震慑,其馀细类,扫地族矣。自今巳去,国家永无南顾之虞,三郡晏然,无怵惕之惊。又得恶民以供赋役,重用叹息。赏不逾月,国之常典,制度所宜,君其裁之。”
孙权下《吕岱平贼诏》说:“罗厉凭借险地犯上作乱,自己招致杀头之祸;李桓凶狠狡诈反复无常,投降后又再叛乱,前后讨伐多次,历年来未能擒获,如果不是您的规划策略,谁能将他斩首?您忠武的节操,在此事上更为显著。元凶已除,大小贼寇被震慑,其余小股匪寇,扫地以尽。从今以后,国家永无南顾之忧,三郡安定,无惴惴不安的惊恐,又获得刁恶之民供给赋税徭役,值得深深赞叹。奖赏不过一月,这是国家的常规,制度所允许的,请您考虑定夺。”
这次怎么只有奖赏,没有升职或封授?这是“策略”!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