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不孕不育的单方(不孕不育证的证治体会)
治疗不孕不育的单方(不孕不育证的证治体会)(1) 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不育病证:可见月经后期,经行量多,色淡红,有较大血块,甚至夹有烂肉样血块,腰酸,小腹坠痛,经前胸闷烦躁,乳房作胀,腹胀,大便偏溏,舌质淡红,苔白腻,应用本方药时,尚需加入玫瑰花5g,紫河车6~10g。【临床应用】【功效】健脾补肾,温阳化湿,以促排卵。【适应证】用于脾肾不足,湿浊内阻之不孕不育证,症见腹胀矢气,大便偏溏,经间期锦丝状带下略少,头昏,腰酸,神疲乏力等症。【方解】脾肾不足,湿浊内阻,从而影响经间期的重阴转阳,故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煨木香为基础,参术虽重在补脾,但亦有健脾之意,木香、茯苓运脾理气,脾者贵在于运,动则运,脾动者,理气也,再加入川断、菟丝子、紫石英以温补肾阳,助阳则能运脾,火能暖土也,复加苍术、佩兰以燥湿理气,亦有助于推动气血活动。五灵脂入肝经少腹部,卵巢处,活血化瘀以促发排卵,且伍以苍术、佩兰理气化湿浊,加强活血以排卵,再佐以丹皮以清心肝
3、健脾补肾促排卵汤
【方名】健脾补肾者,说明亦属于脾肾双补的方法范围内,但稍有不同者健脾在运在动,并不是补的不动,脾之动与运在一定程度上亦要一些补药。促排卵者,必须要有活血通络之意也,由此本方药是由健脾补肾活血三方面的药物所组成,亦是我们的临床验方之一,故我们名之曰“健脾补肾促排卵汤”。
【组成】党参15g,制苍白术、山药、丹皮、茯苓、川续断、菟丝子各10g,紫石英(先煎)12g,佩兰10g,煨木香6~9g,五灵脂10g。
【服法】经间排卵期服,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效】健脾补肾,温阳化湿,以促排卵。
【适应证】用于脾肾不足,湿浊内阻之不孕不育证,症见腹胀矢气,大便偏溏,经间期锦丝状带下略少,头昏,腰酸,神疲乏力等症。
【方解】脾肾不足,湿浊内阻,从而影响经间期的重阴转阳,故方中以党参、白术、茯苓、煨木香为基础,参术虽重在补脾,但亦有健脾之意,木香、茯苓运脾理气,脾者贵在于运,动则运,脾动者,理气也,再加入川断、菟丝子、紫石英以温补肾阳,助阳则能运脾,火能暖土也,复加苍术、佩兰以燥湿理气,亦有助于推动气血活动。五灵脂入肝经少腹部,卵巢处,活血化瘀以促发排卵,且伍以苍术、佩兰理气化湿浊,加强活血以排卵,再佐以丹皮以清心肝,山药性虽滋腻,但亦有调治脾肾的作用,且此药原为滋阴药物,在健脾补肾诸阳药中用之,亦有“阴中求阳”,“助阳不忘阴”的意义在内,且在诸助阳燥湿药中用之,亦可稍减燥药之弊耳。本方药与补肾促排卵汤一阴一阳,有较大的差别性。
【临床应用】
(1) 黄体功能不健性不孕不育病证:可见月经后期,经行量多,色淡红,有较大血块,甚至夹有烂肉样血块,腰酸,小腹坠痛,经前胸闷烦躁,乳房作胀,腹胀,大便偏溏,舌质淡红,苔白腻,应用本方药时,尚需加入玫瑰花5g,紫河车6~10g。
(2) 脾肾不足的膜样痛经:经行后期,或先期,经量偏多,色淡红,有较大的烂肉样血块,小腹坠痛明显,腰酸,腹冷,腹胀便溏,脉细,舌质淡红,苔白腻,应用本方药治疗时,需加入炒柴胡5g,荆芥6g,肉桂(后下)3~5g。
【加减】小腹冷痛,腹胀泄泻较为明显者,必须温阳运中,以祛寒湿,可去山药、丹皮等,加入制附片6~9g,炮姜5g,肉桂(后下)3~5g;若神疲乏力,小腹坠痛明显者,必须补气升阳,可加入炙黄芪15~30g,炒荆芥6~9g,坠痛或坠胀较剧者,尚可加入炙升麻5g;若头痛心烦,乳房胀痛者,必须兼用清肝疏肝,可加入钩藤15g,炒柴胡5g,绿萼梅5g;若夜寐甚多,甚或失眠,舌尖偏红,有时口舌溃疡者,可加入青龙齿(先煎)10g,莲子心3~5g,合欢皮9g;若胃脘痞胀,口腻多痰,时欲恶心呕吐者,和胃化痰,可加入制半夏6g,佛手片5g,陈皮6g。
【临床体会】
本方药所适用的病证,是在经间排卵期所出现的脾肾两虚,夹有湿浊的病变。由于腹胀便溏,舌苔腻厚、不适合补肾促排卵汤者,可使用本方药。根据我们的临床体会、一般在经间排卵期,重阴转阳的时期,出现锦丝状带下较多,有的可能多,且能维持3~5天,亦有的可能维持到7天,正由于重阴的变化,其中包括水湿津液的充盛。
如果原来的盆腔中水湿偏盛,或者脾胃不足,在重阴转阳时,水湿津液不能输化,水湿津液或原有的过盛湿浊必然在经间排卵期引起两种变化,其一是水湿伤阳,因为水湿者属于阴浊之邪,必然损伤其阳,首先是脾阳,其次是肾阳,阳之不足不仅对转化不利而且将影响转化后的阳长;其二是阻碍气血活动,影响转化,影响顺利排卵。
众所周知,湿浊蕴阻,必致气滞,故常称为湿阻气滞,气滞则血滞。气血壅滞,必然影响经间期的氤氲乐育状的活动,从而影响转化,影响排卵。故在活血通络促排卵的药物中,尚需加入芳香化湿之品,不仅燥湿化浊,而且还有理气行滞的作用,所以本方药中的省头草、苍术也是重要的药物,临床使用时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