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康有为为什么跑(戊戌变法中的千古奇冤)
戊戌变法康有为为什么跑(戊戌变法中的千古奇冤)杨锐对康有为的变法理念是很看不上的,在写给张之洞的信件中也说“康固多缪妄”。荣禄 康广仁比较温和稳健,不如梁启超那般激进,他最激烈的改革意见是主张废除八股文考试,考近代科学。对于维新变法,他曾经劝康有为:"阿兄回广东或上海,梁启超去湖南,专心办教育,著书立说,激励文人的爱国心,培养众多实用人才,三年后必有一定的成就,然后再来推行变政,救中国大行改革,才可能有希望成功。 早在政变之前,康广仁曾致信友人,抱怨过康有为一意孤行,大事难成。“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挤者、谤者盈衡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这么简单的道理,康广仁都知道,康圣人难道不知道,一句话权力蒙了心,不知道天高地厚。康有为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皇帝初次召,康有为遇见荣禄,荣禄向他问起改革的事情并表示改革阻力较大,康有为竟然说杀一两个一二品大员就没事了。你一个悻进的举人,对一个朝廷大员
整整12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百日维新,康梁出逃,六君子受戮,现在看来即使按当时的状况,竟然有几个人是冤枉的。
戊戌变法
康广仁,一个连科举都不愿意参加的人,百日维新时就是帮康有为写奏章的文书。如果不是康有为的堂弟身份,不至于被杀吧?
康广仁
康广仁比较温和稳健,不如梁启超那般激进,他最激烈的改革意见是主张废除八股文考试,考近代科学。对于维新变法,他曾经劝康有为:"阿兄回广东或上海,梁启超去湖南,专心办教育,著书立说,激励文人的爱国心,培养众多实用人才,三年后必有一定的成就,然后再来推行变政,救中国大行改革,才可能有希望成功。 早在政变之前,康广仁曾致信友人,抱怨过康有为一意孤行,大事难成。“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挤者、谤者盈衡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这么简单的道理,康广仁都知道,康圣人难道不知道,一句话权力蒙了心,不知道天高地厚。
康有为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皇帝初次召,康有为遇见荣禄,荣禄向他问起改革的事情并表示改革阻力较大,康有为竟然说杀一两个一二品大员就没事了。你一个悻进的举人,对一个朝廷大员说这样的话,让人家怎么想?-----“你想杀谁?我就是一品大员,怎么还想拿我祭刀?”所以临死的时候康广仁大哭““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
荣禄
杨锐对康有为的变法理念是很看不上的,在写给张之洞的信件中也说“康固多缪妄”。
锐看来,主持这样宏大的变法应该任用张之洞这样持重的老臣,而不应该用激烈冒进的康有为。
张之洞
杨锐认为所有被慈禧太后误会的举措,都是因为太急,没有章法。变法几个月来,官员们也都看清了康有为小人品行,得志便猖狂的作态。反康的力量越来越大,如果朝廷还执意为康有为背这个黑锅的话,那可能真会失去群众基础,从而导致变法的失败,更会导致皇上和太后母子的失和。最后,杨锐得出结论,要想使变法走向正轨,只有“去康化”,和康有为以及他的康党划清界线。
光绪帝
所以他给光绪提了几条建议:
一,希望皇帝能够明确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最高领导地位。
二,建议皇上在下发变法命令的时候,要系统地、全面地、通盘地考虑,而不能想起一出是一出,诏书接二连三又朝令夕改,让下面的执行者无所适从。
三,在进行重要人事变动的时候,要慎重考虑,大臣的任免不能太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政治恐慌。
多么高明的领悟,如果光绪听了杨锐的话而不是听了谭嗣同的鼓动的兵变,下场也不至于那么惨。
刘光第
刘光第认为变法未必一定要使用康党,刘光第一直在调和新旧两党的关系。重要奏章依旧会请示军机处大臣的意见。六君子被抓后,张之洞曾急电北京营救杨锐和刘光第,信中力保杨锐“端正谨饬,素恶康学,确非康党”,而事后在查抄刘光第的家时,甚至还搜查出了一封未完成的弹劾康有为的奏折。但是清庭连审都没审就直接杀了。营救都来不及。杨锐和刘光第作为张之洞的门人,入京刚刚几日就被作为康党斩首,被称为是千古奇冤。
戊戌六君子
刘光弟遇难后,京城一个老乡出钱给刘光弟买了棺材,大刀王五派徒弟保护刘光弟家属和灵柩。被害当天,不断的有人来祭奠。就连曾经参劾康有为的大臣文悌都亲送来奠金二十两。十来天共收到奠金四千多两。刘光弟家属和灵柩才有钱回川。沿途百姓知道是刘光弟灵船,每个码头都设香祭奠。回到老家赵化镇码头,刘光弟的亲友和四川老乡自动来迎灵的乡民一万余人,人人带孝。
大刀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