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帘外五更风谁写的:冯亦同诗选 浪花开遍全世界的地理课本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谁写的:冯亦同诗选 浪花开遍全世界的地理课本彬彬有礼,让观光客忘了今夕是何年角马,马群中的角斗士,像在开晨会激动得尖叫的,是坐在车窗内的我们一匹走散的小斑马,误闯进我的镜头呵,风吹草低,一望无际的“斑马线”
比邻斯堡野生动物园
一蓑夜雨,将莽原上游荡的日子刷新
山路弯弯,旋转出云白、天蓝、水清……
早醒的河马在圈圈涟漪中瞪大了警惕
激动得尖叫的,是坐在车窗内的我们
一匹走散的小斑马,误闯进我的镜头
呵,风吹草低,一望无际的“斑马线”
角马,马群中的角斗士,像在开晨会
彬彬有礼,让观光客忘了今夕是何年
花仙子似的斑跳羚,绿野间婆娑起舞
庸懒的珍珠鸡,华贵服饰撒落了一地
“春秋五霸”,藏身密林,不动声色
大象狮子猎豹,还有神奇的长颈鹿
只派出个年轻莽撞的犀牛来“忽悠”
竟让满车的“长枪短炮”兴奋不已:
自拍、他拍,争同“大明星”合影
车窗外上演着一出真正的“独角戏”
唯有湖边摇摆过一群唐老鸭的远亲
“呱呱呱”地甩下一串轻蔑与怀疑——
“小声点!当心这些危险的两脚兽
别看他们只打象牙、虎骨的主意……”
比邻斯堡,五百里山川,戒备森严
大自然母亲向谁展示她无穷的魅力?
比邻斯堡,三小时游程“囚车”出行
人呵在“错位”中追寻迷失的自己?!
好望角之恋
无垠的蔚蓝,演绎无垠的诱惑
大西洋和印度洋,在这里牵手
浪花开遍了全世界的地理课本
海风吹白了一个东方少年的头
人生再短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是谁,牵动你穿山越水的脚步?
有一个信念,在信号山上等我
等我的还有扶栏上那把同心锁
此刻,我踏上涛声喧哗的海岬
俯身捡拾她留给我的爱的诗句
心的风帆,又随云蒸霞蔚升起
梦的星眸,仍在海天深处闪烁……
哦,每朵浪花都在喊她动人的名字——
美好希望之所在:Cape of Good Hope!
(2014年春,初稿于约堡/开普敦)
波斯湾夜话
致熟悉又陌生的旅人
哈利法塔插入星空
黄金街上笑语喧哗
来自海峡两岸的我们
邂逅在迪拜港——
同船夜游波斯湾
语言,没有障碍
手势,无需比划
一样的李白苏东坡
一样的西湖日月潭
却有一条无形的界河
避开了深绿与浅蓝……
而那夜的波斯湾
宁静祥和又璀璨
闻不到丝毫的火药味
仿佛中东很远很远
海峡却如此贴近……
忘了夜窗外的风景
却记住了同船渡的两位旅人
无尽的海水呵通天下
唯有家门口的那道湾
至今仍难解彼此的心结
(2014年春夜游波斯湾,2017年春追记于南京)
同窗之约(情景诵读小品)
主持人:那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三十年前的春暖花开时节,南京诗人冯亦同与西部诗人、《绿洲》主编洋雨去广州开会,在粤桂列车上结识了三个来内地旅游的香港女孩子。十几个小时的短暂相处,从偶然相遇,陌生又好奇,语言不通中“笔谈”相助,到临别相约“十年后香港回归再见”……岁月悠悠,星移斗转,留下了一段“跨世纪”的“忘年交”,如溪水长流,点点滴滴折射出内地同胞与香港青少年间的情感交流与家国情怀。
[情景诵读:冯亦同诗《同窗》
男声:
卧铺车厢里
我和她们同一扇窗口
三个女孩子
三个从香港来的
不描眼圈不搽口红的女孩子
趁她们的第一次工休
来辽阔的父母之邦漫游
我和她们共读
一窗明媚的山水
一窗美丽清新的大自然
一窗熟悉而又陌生的历史
仿佛在重温中学里的功课
又像在未知的旅途上行进
我们交谈了很多
(从张明敏到周润发
从吐鲁番到新加坡)
她们抢着告诉我
那行李架上鼓出的
是在香港买不到
也买不起的新书
三个爱说爱笑的女孩子
盼望着上大学
也盼望着走遍全中国的
香港女孩子
和我分手在1987年初春的月台上
留下了希望的名片
留下了祝福的地址
我同她们郑重地相约——
十年以后我将跨过罗湖桥头
去补上那迟到了一个世纪的课
主持人:和冯亦同一样,《绿洲》主编洋雨,也被这几个来自“花花世界”却朴素得像南国红土和亚热带绿叶的香港小丫头所吸引。应她们的请求,老诗人即席赋诗《三原色》相赠,他按三人衣着的颜色,将她们分别形容为“金黄的矢车菊、殷红的相思子、湛蓝的勿忘我”。三位爱好读书和写作的香港女生都报名参加了洋雨主办的创作函授班。不久,“三原色”之一的“勿忘我”,就在给冯亦同的信中,寄来她在洋雨主编的刊物上发表的短文《列车上的“中国情”》,
[情景诵读: 梁婉冰文《列车上的“中国情”》,冯亦同文《践约》
女声:
……别后才明白,旅途邂逅竟使我们心中充满了纯真和崇高的爱,大家同是中国人,总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你们的真切、热忱,增添了我们对祖国的了解、对乡土的怀念、对中国同胞的热爱。为了你们,为了明天的香江聚会和把笔重谈,三朵小花将不变色,不凋谢。请你们珍重,给我们在真挚、诚恳的笑容里再次感受中国情的机会。
男声:
说真的,我没有想到从小学到中学都用英语上课,普通话说得不如外国话的香港女生,在眼下这段过渡时期连“国籍”还暂无着落,但中文写作一出手就这么好,正应上了情动于衷、言为心声的老话吧——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毕竟是母语和乡音啊!
主持人:“同窗”的故事才刚刚开头,“绿洲”上的小花灿然绽放,还没有等到“十年之约”,“三原色”中的“相思子”就因患重症离世。当时“忽忘我”正在新疆旅行,未能亲自送别好友,这份深深的遗憾,也促使她要履行那个期盼了十年的约定——时光列车已经开进了香港回归后的第一个金秋。
[情景诵读: 梁婉冰文《十年之约》,冯亦同文《践约》
女声:
那是1997年10月,我选择乘坐刚开行的“京九”与“沪九”列车北上。由上海到南京,轻身一人下车,毫无准备的我走到昔日名片所留下的地址,可是办公室已搬迁。幸好,经他人的帮助,找到南京诗人的新工作地点,才打听到他家的电话号码。寻寻觅觅,从中午找到晚上,终于在电话中听到我期待已久的声音,那份喜悦,实在难以忘怀。当我在漆黑中看到他的身影时,眼泪差点夺眶而出。短暂的重聚,虽然没有令我们更熟稔,但能够再聚,寻回珍贵的记忆总是令人激动。
男声:
十年过去了,她的普通话进步不算大,但“中国情”更浓了——这不是“践约”来了吗?电话里的声音说:“我来看看您,可以吗?”
当然欢迎!虽说已是晚上,我又住在郊外,找了我一天的她还是打老远坐着一辆“马士达”嘟嘟嘟地赶来了。十年不见,样子成熟了许多,更大方、更健谈了。我将当年的合影从影集中取出拿给她看,她说穿红衣服被洋雨戏称为“相思子”的那个叫淑屏的姑娘,两年前生脑瘤去世了。她俩是最要好的朋友,她这次北上也是代她偿还宿愿的。她还告诉我,这十年里她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业,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但她最倾心的还是祖国大陆。她目前在政府工作,“回归后,我们是一家人了。我真想到内地来做事,教英语,还可以学学普通话。”神采奕奕的她,仍用那浓重的粤语口音和充满理想色彩的语调,滔滔不绝地说。
我和妻子以简单的茶点招待她,一面问起香港的近况,她说一切都非常好,今后的发展前景也是广阔的,因为说到底有祖国做后盾,内地这些年变化大,同外面的差距在缩小,作为中国人,她深感自豪。说到她自己,也大方地告诉我们,已有男朋友了,这次度假她先出发,正准备跟他在北京会合呢。说着还调皮的问我:“我同十年前相比,变化大吗?变漂亮了吧?”我回答她何止是漂亮,也干练、活泼多了,我十年前给她的地址、电活全变了,在人地生疏中能找到这里,还真不容易。
不知不觉谈到了时钟敲十下,明早她还要赶火车。我和妻子同她一起挤进一辆马士达,将她送到最近的一个公共汽车站上,目送她离去。我对她说:下次见面再也不会是十年以后了,我到香港,一定给你打电话。
主持人:十年过去,又一个十年过去。《同窗》和《践约》的主人公,如今在哪里?《列车上的中国情》和《十年之约》的清纯与执著,还守望在天南地北、激荡在彼此的心间吗?充满喜悦与期待的2017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我们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有请“勿忘我”、在香港XX区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梁婉冰小姐,有请南京作家、诗人冯亦同先生,欢迎他们来到节目现场,与我们分享这段跨越了三十年的友谊佳话。他们将同主持人和两位表演艺术家一起,诵读冯先生的新作《同窗之约——缘聚香江》
[情景诵读: 冯亦同《同窗之约——缘聚香江》
男声:时间的窗口,究竟还有多少?
缘分的站牌,该由谁来揭晓?
女声:奔驰的列车,飞过了三十年
两张老照片记住那分分秒秒……
男声:从广州的月台到南京的公交
从早春的期盼到金秋的寻找——
女声:十年践约,令忘年同窗惊喜
“三原色”就是不变的信号!
男声:当紫荆花为心的回归而绽放
殷红的相思子也会向你微笑……
女声:让矢车菊也来带来新的祝福
海天雄鹰可听到洋雨的问好?
男声:我愿做一片来自栖霞的枫叶
以扬子江的名义向母亲报告——
女声:湛蓝浪花是勿忘我的深情
映照太平山下最美丽的画稿……
男声:一九八七相识列车窗口
女声:那是偶然,也是必然
男声:一九九七迎送公交站点
为了践约,也为还愿
女声:二零一七重逢太平山下
带来祝福,感慨万千……
合诵:缘自香江,回望旅程,诵读诗篇
缘是香江,同胞手足,衷情不变
缘聚香江,紫荆花开,国泰民安
缘满香江,继往开来,拥抱明天
从香江到长江,从太平山到紫金山
这是同窗的约定,也是江海的誓言!
(2017年4月23日四稿)
① 此文首发《栖霞山》2017年秋季号,署名叶彤(执笔)、吕方。
舒凫之歌
——写在姜堰市高二适纪念馆
有“当代草圣”之誉的书法家、诗人高二适(1903—1977)生于溱湖之畔,其名取意于“适吾所适”,晚年号“舒凫”①。先生有诗云:“出蜀稀闻子规鸟,回乡初见杜鹃花。一声肠断溱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今高二适纪念馆馆刊亦名《舒凫》。
恰逢杜鹃花盛开的烂漫时光
我们从四面八方走进这厅堂
读一位游子写给故乡的情书
看一片热土向世界展示辉煌
江水河水海水流进他的砚池
三水之地托起一颗心的飞翔——
以点撇勾捺,穿越苍茫时空
生命的宣纸,承载周秦汉唐
温润之美因风雨生长成劲节
命运多舛被坎坷磨研出墨香
度世的胸中,辨察古今秋毫
通神的笔底,求索翰林宝藏②
给石头城添一段兰亭的佳话
为求雨山合一曲知音的绝唱③
你是梦的化身,高亭的投影④
你是春的行脚,朝霞的印章
将永远的思念留给百里溱湖
一个不朽的名号被桨声颂扬
舒凫舒凫,真爱在草丛安家
舒凫舒凫,自由在水天徜徉
2011年4月初草于溱湖国际诗人笔会
2014年7月三稿于金陵台城
——
注:①凫,泛指野鸭,水乡常见之飞禽。
②二适先生有联语:胸中度世,笔底通神。
③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高氏大半生寓居南京。先生曾因考证《兰亭集序》真伪与郭沫若争论而轰动一时并传为佳话。求雨山在南京江北的浦口区,今有高二适先生纪念馆;与高氏并称“书坛四老”的林散之、胡小石、肖娴纪念馆亦在此处。
④高亭,二适先生曾自号“高亭主人”,典出章士钊先生诗“从古诗人定名胜,高亭应比孟亭尊”。孟亭在湖北钟祥,为纪念孟浩然而建;高亭指二适先生,今故乡纪念馆内建起一座“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