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周思源河南省(虚构也得讲规则)

周思源河南省(虚构也得讲规则)除了统一,苻坚还有两大功绩被人忽略。周思源说:“第一是重新打通西域。汉朝时张骞班超他们打通西域,使西域诸国以中原为宗主国,但三国末到晋,西去之路中断,致使匈奴坐大,苻坚统一北方后,派兵远征西域,重新联通中原和西域的通道。其二,促进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北魏孝文帝汉化众所周知,但苻坚才是始作俑者,苻坚本人热爱汉文化,并且大力推行汉文化,重用汉人,在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上贡献巨大。孝文帝的先祖曾战败于苻坚,被擒之后,苻坚跟他说‘为什么你老是打败仗,因为你没文化’,这最终成为北魏汉化的种子。”公元307年,晋室南渡,中原大地进入了最混乱的年代,20多个国家先后成立,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公元500年左右,200年中,只有两个国家曾经统一北方,一个是苻坚建立的前秦,一个是拓跋焘建立的北魏,苻坚统一北方,比拓跋焘早36年。“从分裂到统一,苻坚有着重要的贡献。”周思源说,“后人多从淝水之战认识苻坚,觉得他是个

周思源河南省(虚构也得讲规则)(1)

周思源河南省(虚构也得讲规则)(2)

写历史小说,最难的是如何在历史真相和文学虚构中找到平衡,周思源说“比研究历史更累”。北京晨报记者 史春阳/摄

周思源以红学成名,不过对他来说,红学更像一个谋生的工具,而不是毕生的志向,他的志向是文学。

误入红学30年,直到退休,才回到儿时的梦想,重新操起文学之笔,只是多了一点儿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沉淀,他写《风华绝代冯太后》、《前秦天王苻坚》,虽是小说,却又有几分钩沉的味道。

2014年,周思源患病,卧病在床时,他放下一切工作,回到已写了10年的《前秦天王苻坚》之前,“再不写我怕写不完了”。如今,小说已经出版,周思源打算把这个被长期忽略的“英雄”以及他的故事,能够搬上银幕,只是他对于影视改编“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合作者,不要把作品拍得乱七八糟”。

一个被忽略的英雄

淝水之战成就了谢安、桓冲,毁掉了苻坚,没人在意,淝水之战前的苻坚,其实并不逊色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帝王。

2015年4月,周思源再登央视《百家讲坛》,讲述前秦天王苻坚的故事,这是一个常常忽视的人物,在周思源看来,和中国历史上300多位帝王相比,苻坚并不逊色于任何人。

公元307年,晋室南渡,中原大地进入了最混乱的年代,20多个国家先后成立,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公元500年左右,200年中,只有两个国家曾经统一北方,一个是苻坚建立的前秦,一个是拓跋焘建立的北魏,苻坚统一北方,比拓跋焘早36年。“从分裂到统一,苻坚有着重要的贡献。”周思源说,“后人多从淝水之战认识苻坚,觉得他是个败军之将、亡国之君,其实在淝水之战前,他是一位具备雄才大略的君主,非如此,也不能从混乱中统一北方。”

除了统一,苻坚还有两大功绩被人忽略。周思源说:“第一是重新打通西域。汉朝时张骞班超他们打通西域,使西域诸国以中原为宗主国,但三国末到晋,西去之路中断,致使匈奴坐大,苻坚统一北方后,派兵远征西域,重新联通中原和西域的通道。其二,促进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北魏孝文帝汉化众所周知,但苻坚才是始作俑者,苻坚本人热爱汉文化,并且大力推行汉文化,重用汉人,在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上贡献巨大。孝文帝的先祖曾战败于苻坚,被擒之后,苻坚跟他说‘为什么你老是打败仗,因为你没文化’,这最终成为北魏汉化的种子。”

乱世中的英雄故事

五胡十六国,易姓易帜,江山更迭,走马灯一般的乱转,那是一个大时代,一个比三国更加风起云涌的时代。

发现苻坚,源于偶然,但最终沉迷其中,却是必然。周思源觉得有必要告诉人们,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人留下痕迹,所以,他把苻坚作为新小说的主角,决定写一部乱世英雄的故事。

没想到,一写就是11年,周思源说:“那段时间,各种事情纷至沓来,确实很忙,讲课、讲座,做电视节目,期间还写了许多本书,这部苻坚的故事,断断续续一直写,但一直也没写完,直到这次病重,才忽然感到急迫,乘机静下心来,认真写完。”

写历史,讲究的是严谨,一字一句都要有来历有证据,写小说却要动人。周思源说:“小说利用了历史上的大框架,人物的主要事迹只是核心元素和骨架,比如苻坚对汉人丞相王猛的信任,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及他们共同打造了一个统一国家的故事,本身就非常动人,稍加润色,即是非常精彩的故事。当然,仅有这两个人物还不行,还有大量其他的人物,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包括苻坚残暴的前皇帝、拯救过苻坚却壮烈而死的宫女、苻坚的母亲、处处和苻坚作对最终却幡然醒悟的前太后等等,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情节既要合理又要精彩,这也是写了很多年的原因之一。”

“那是一个大时代,比三国更复杂、更乱。”周思源说,写这样的作品很难,但他想写得更好,“写之前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用上所有的材料,尽可能地写出我自己满意的作品。”

中国文化的魅力

西方文化是扩张的,是文明冲突式的发展,中国文化是内敛的,是文明融合式的发展,“入华夏则华夏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周思源喜欢发现那些被忽略的人物和故事,讲三国,他更多偏重吴国,所以他写了一部《吴大帝孙权》,读南北朝史,他发现了冯太后、苻坚,他亦为他们写了各自的故事,这其中,写苻坚最难。

“那个时候太乱了,苻坚同时代,有五六个国家,前秦最弱,却最终统一北方,到了后来,甚至开始汉化。这里面其实也可以看出华夏文化的魅力,吸引着一个又一个的少数民族学习,提升自身的文明水平,或者干脆融为一体。考诸历史,华夏在上古本是少数,四方都是其他民族,但几千年来,四面八方的民族不断地融合进来,成为今天的华夏一族。”周思源说:“其中有两个原因可能很重要,第一,华夏民族从不侵略别人。第二,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的领袖带头学习和推广汉文化,出身氐族的苻坚如是,出身鲜卑的北魏孝文帝如是。所以说,苻坚在历史上的贡献,至少在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上,不该磨灭,其实在历史学中,苻坚并没有被忽视,但大多数普通人并不知道。”

虚构的规则是逻辑

历史讲究证据,文学允许虚构。但虚构也有规则,这个规则就是逻辑,最起码要做到逻辑自洽,不能自相矛盾。

写历史小说,最难的是如何在历史真相和文学虚构中找到平衡。对此,周思源说:“比研究历史更累。”

取材于南北朝历史的《锦绣未央》正在热播,因为主角的原型被猜测可能是南北朝的冯太后,而周思源恰恰研究过冯太后,在《百家讲坛》讲过,也写过小说,所以周思源专门看了。“看了几集,几乎看不下去,可能只有几个人名是真的,其他的全是瞎编。当然,文学作品也好、影视作品也好,这些文艺创作可以虚构,但虚构也应该有自身的规则,最起码要逻辑自洽。”周思源说。

如果自己的作品被这么改编,周思源说他不会答应,“还是有点儿文人脾气,看重的是玩意儿。所以,虽然想把这部前秦天王苻坚的故事改编成影视剧,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很重要却常常被忽略的历史人物,但更希望能够有品位、实力都足够的合作者,而不愿轻付于人。”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