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口气看完长征历史(震撼世界的长征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

一口气看完长征历史(震撼世界的长征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年轻的电视编导贠凌婧很惊讶:红军,英国,长征,传教士,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怎么可以连缀起一个历史事件?一段前所未闻的录音讲述:传教士薄复礼难忘的红军和长征坚守信仰的魅力博古的绝密电报、薄复礼的口述录音、李徳的“反省录”手稿、日本的“极秘”文件、藤子不二雄的《毛泽东传》……两年来,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摄制组奔走在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走访数十位见证长征、讲述长征的外国当事人、他们的后人、世界顶级专家学者以及影视明星。长征,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他们所做的,就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碎片中,去发掘、去感受长征带给世界80年余音未消的震撼!

2000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书《人类1000年》,该书记载了从公元1000年—2000年人类1000年的历史,影响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100位人物和100件事件。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学者,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激烈讨论,列出了1000年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件事。中国入选了三件事,其中的一件事情是长征

一口气看完长征历史(震撼世界的长征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1)

1942年2月,珍珠港的硝烟还未散尽,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约见了一位“中国通”,这个人就是斯诺,他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今天,埃德加·斯诺80年前在陕北采访的原声录像经由一部纪录片首次向全世界公开,这部纪录片叫做《震撼世界的长征》。

《震撼世界的长征》带给我们的惊喜不止于此。

博古的绝密电报、薄复礼的口述录音、李徳的“反省录”手稿、日本的“极秘”文件、藤子不二雄的《毛泽东传》……两年来,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摄制组奔走在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走访数十位见证长征、讲述长征的外国当事人、他们的后人、世界顶级专家学者以及影视明星。

长征,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他们所做的,就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碎片中,去发掘、去感受长征带给世界80年余音未消的震撼!

一口气看完长征历史(震撼世界的长征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2)

一段前所未闻的录音讲述:传教士薄复礼难忘的红军和长征坚守信仰的魅力

年轻的电视编导贠凌婧很惊讶:红军,英国,长征,传教士,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汇,怎么可以连缀起一个历史事件?

2016年7月25日,为拍摄电视纪录片《震撼世界的长征》而来到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寻找史料的她,听到了一段前所未闻的录音,虽然声音苍老,但舒缓沉稳的英语却很清晰:

“被俘4天之后,我才看见萧克。他那时25岁,他很忙,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军官。我很钦佩他。他为了心目中对祖国有益的理想事业,放弃一切,甘愿牺牲。”

录音中提到的萧克,是当年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而录音中的讲述者,是出生在英国的瑞士人阿尔弗雷德·勃沙特,中文名叫薄复礼。

1922年,他作为传教士被派到中国,在贵州省的镇远、黄平、遵义一带传教。1934年10月1日,他和妻子前往镇远途中,与正在贵州转战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第二天,红军又俘获了新西兰传教士海曼及其家眷。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红军释放了妇女儿童,而将薄复礼和海曼作为间谍扣留。

一口气看完长征历史(震撼世界的长征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3)

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困境。面对根据地日渐缩小的严峻形势,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曾考虑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派红七军团先行北上,红六军团向西转移。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奉命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在国民党军的重重阻截中左突右杀,转战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寻求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会合,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萧克与薄复礼就是在这种战争状态下相遇的。

当时,刚刚进入贵州的红六军团只有一张中学课本里的贵州略图,根本不能用于指导行军作战。到了旧州,红军在一座教堂里找到一张差不多1平方米的贵州省地图,可上面的地名标注全是外文,无人能识。于是,萧克叫人带来了粗通中文的薄复礼。

2015年6月,曾任萧克将军秘书的张国琦接受我们采访时说,那天晚上,萧克问薄复礼能不能看懂这张图?薄复礼回答:这是法文地图。萧克便让他翻译,包括山川、江河、城镇、村庄、道路等。薄复礼一边译,萧克一边注,整整忙活了大半夜。

凭着这张地图,萧克找到红三军的准确位置。经过几番苦战,红六军团终于冲出湘桂黔三省敌军的包围,于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前来接应的红三军会合。

一口气看完长征历史(震撼世界的长征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4)

有人曾问薄复礼:你认为红军不是土匪而是一支正规的军队,是否意味着他们纪律严明?

薄复礼肯定地回答:“是的。他们的纪律非常严明,组织非常有序。他们不准吸食鸦片。吸食鸦片在那个省份非常普遍。他们规定在穷人、教徒尤其是妇女面前,举止要得体。吃别人东西要付钱,借东西会打欠条,如果打碎了东西,他们会照价赔偿。”

他还说:“在这里,我们同样也看到红军的业余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这时连长往往自愿出来组织唱歌或进行摔跤比赛。每次表演后,大家都爆发出阵阵笑声。”

在他看来,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闻的。他说:他们的热情是真诚的,令人惊奇的。他们相信自己所从事的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正年轻,为了他们的事业正英勇奋斗,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革命的激情。

显然,作为一名西方传教士,薄复礼对于红军的尊重,并非认同红军的信仰,而是赞赏红军对信仰的忠诚。

1993年,薄复礼在英国去世,享年96岁。追忆往事的时候,他说过,和红军在一起的那18个月,是他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

中国革命的胜利,得到过无数人的帮助。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应该忘记。

老外讲给老外听的中国“奥德赛”史诗史诗般的成就

还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采用这样的视角——老外讲给老外听的中国“奥德赛”史诗——来看长征。

在全球选取讲述人显得尤为重要。“最好是直接当事人,至少是在国际范围内对长征、红军和中共党史有着深入研究的人。”制片人魏纪奎对中国军网记者说,“这构成了这部纪录片的根基。”

这些人中,有一个人与长征渊源颇深。

这个人是斯蒂芬。他的父亲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以74岁高龄完成长征之旅的《纽约时报》前副总编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作者索尔兹伯里,也是第一个完整地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进行采访的外国人。

“摄制组在我家里架了许多摄像机。拍摄接近尾声时,编导对我说:‘嗨,斯蒂芬,为什么不一起来中国,一起重走长征路呢?’这就是我来到中国的起因。”斯蒂芬在《震撼世界的长征》发布会上笑着告诉中国军网记者。

2016年8月10日,斯蒂芬夫妇来到了娄山关。32年前,他的父亲曾在这里登山,不久后就写下那篇震动世界的著作。

沿着父亲的足迹跨越了贵州、四川和湖南。“太陡了,我都不想走了”“上帝啊!太不可思议了”“我74岁的父亲是怎么走上这里的”……满头白发的斯蒂芬夫妇一路走来历尽艰辛。

斯蒂芬说:“知道长征是一回事,真正感受长征是另外一回事。这次经历让我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坚韧、坚持、努力挑战自己的故事。这真是史诗般的成就!”

一口气看完长征历史(震撼世界的长征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5)

长征似与江河有着不解之缘,红军共跨过24条江河和18座高山。令斯诺遗憾终生的是,没能亲自走上长征路,没有写出记述长征全过程的专著。索尔兹伯里追着他打开的这扇窗,踏上了这片红色神秘之地,解开了萦绕在心头的红色信仰之谜。

历史远去,记忆长存。人类精神伟力穿越时空、跨越种族,牵引着古今中外无数人追寻……

同样的史实,不一样的“史记”。《震撼世界的长征》用国际化的视角,用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和见证长征的当事人来构成主题。摄制组派出了大量搜集资料的人员,走遍世界挖掘鲜为人知的史料和故事。寻访身临其境,洗礼镌入心底,整个导演和剪辑团队没有在凌晨三点前睡过觉,年轻的女编导们几个月见不到自己的孩子……

前尘今世漫相呼,直笔谁人纵董狐?古往今来,真实都是“记录”的生命,而执笔者又何尝不是用生命在记录。“真的是用长征精神来做长征节目……”制片人魏纪奎把一路艰辛都凝聚在了这句话里。

一次震撼世界的远征,一次呕心沥血的探寻。此刻,你是否也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

一卷卷或一帧帧从未披露的珍贵历史资料;

父子两代人30年间先后踏上探访长征之旅的心路历程;

外国史学家揭开红军屡次突出重围的战争智慧;

好莱坞歌星影星行走在雪山、草地的蹒跚脚步……

一切的一切,都在《震撼世界的长征》之中。

一口气看完长征历史(震撼世界的长征带给我们的不止是震撼)(6)

声明:内容为中国军视网综合(我们的天空微信公众号、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中国军网),转载请注明出处。责编:马媛投稿邮箱:dongyu@js7tv、luoli@js7tv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