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埃塞俄比亚文明(作为人类最早发源地)
东非埃塞俄比亚文明(作为人类最早发源地)图|智人化石发现地当然 上述发现与现代埃塞俄比亚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科学家还无法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近年来 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家通过研究 大致勾勒出今日埃塞俄比亚史前居民的图景。这些居住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居民讲的语言属于亚非高级语系 其中包括奥莫特语、库希特语和闪米特语 所有这些语言今天都可以在埃塞俄比亚找到。图|露西女士化石2001年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 在埃塞俄比亚发掘的一批约16万年前的人类骨整化石 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即“智人”的化石。这一发现填补了“智人”进化历程起点处的空白 并对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提供了证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显示 上述智人生活在16万~15.4万年前。科学家认为 他们有着相当多的现代人特征 例如成年人头骨有较大的球形颅骨 面部扁平。但他们也有一些较为原始的特征 例如两眼距离稍远 眉脊凸出等。此外 这些智人缺少尼安德特人的某些特征。这些证据表明他们处在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为数不多的文明古国之一 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关于当前居住于埃塞俄比亚境内各主要民族的起源的详细情况 至今人们知之甚少 学者们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仍持不同看法。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经过研究普遍认为 东非大裂谷一带是人类的最早发源地。而东非大裂谷从东北至西南斜穿埃塞俄比亚国境 向南延伸至马拉维。
上古简史1974年11月 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阿瓦什河谷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一具距今350万年的不完整的女性类人猿骨骼化石。这一化石俗称“露西女士” 现陈列于亚的斯亚贝巴的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这是在当时所发现的最早的类人猿化石 被认为是现代人共同的祖先。考古学家称这一时期的类人猿为南(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但后来人类学家又在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地发现时代更早的类人猿化石。
1994年 考古学家在阿瓦什河谷又发现距今440万年的类人猿化石。2001年 美国科学家宣布 他们在埃塞俄比亚阿瓦什河谷地区新发现了一种原始人类的化石。这种原始人类属于种比较古老的地猿 生活在580万~520万年前。据分析 这些牙齿、颚骨和肢骨化石可能属于此前发现的另一种原始人类—一地猿始祖种的早期形态。
当地地质特征及伴随出土的一些古代动植物化石还表明 这些古的地猿生活在气候湿润的森林里 后来才迁徙到广阔的草原上。2001年另一批科学家宣称他们在肯尼亚发现了一种60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 并认为地猿始祖不属于人类家庭 其血缘关系离黑猩猩更近。
图|露西女士化石
2001年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 在埃塞俄比亚发掘的一批约16万年前的人类骨整化石 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类即“智人”的化石。这一发现填补了“智人”进化历程起点处的空白 并对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提供了证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显示 上述智人生活在16万~15.4万年前。
科学家认为 他们有着相当多的现代人特征 例如成年人头骨有较大的球形颅骨 面部扁平。但他们也有一些较为原始的特征 例如两眼距离稍远 眉脊凸出等。此外 这些智人缺少尼安德特人的某些特征。这些证据表明他们处在智人这个物种发展的刚开始的阶段 介于更原始的人类与现代人之间这一阶段之中。
当然 上述发现与现代埃塞俄比亚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科学家还无法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近年来 历史语言学和考古学家通过研究 大致勾勒出今日埃塞俄比亚史前居民的图景。这些居住在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居民讲的语言属于亚非高级语系 其中包括奥莫特语、库希特语和闪米特语 所有这些语言今天都可以在埃塞俄比亚找到。
图|智人化石发现地
语言学家认为 亚非语系的起源地位于东北非 大概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某个地方 并从这个地方逐渐向其他地方传播 成为今天北非、东北非乃至西南亚诸语言的祖先。
从亚非语系中衍生出来的第一种语言很可能是奥莫特语。约在公元前13000年 讲奥莫特语的居民向南迁移 来到今天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和西南部地区。随后 讲库希特语的居民也向南迁移 并定居于非洲之角北部包括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的地区语言学研究表明 至少在公元前7000年前 讲奥莫特语和库希特语的居民就定居于今天的埃塞俄比亚。后来 随着这些居民居住地域的不断扩大 又从奥莫特语和库希特语中衍生出许多种新的语言。
例如 从库希特语中衍生出阿高语、萨霍语、阿法尔语、索马里语、锡达莫语、奥罗莫语等;从奥莫特语中也衍生出许多语言 其中沃莱塔语( Wolaita)和格莫一戈法语(Gemu-Cofa)是两种最主要的语言。
图|库希特语
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 操着库希特语和奥莫特语的居民主要以采集为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他们也逐渐培植和驯化了一些植物和动物。根据人类学家对有限的考古资料推算 早在公元前数千年前 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的居民就开始使用犁来进行耕作。
苔芙就是这些居民最早培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后来 他们又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引进大麦和小麦。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部较潮湿的地区 当地居民们也逐渐培植了一种叫恩塞特( Ensete)的粮食作物 当地人称其为假香蕉。埃塞俄比亚居民驯化的动物包括牛、绵羊、山羊、驴等。
图|埃塞俄比亚农业
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 居住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操闪米特语的居民开始渡过红海 定居于今天厄立特里亚沿海及内地高原边缘地区。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的语言、书写方法、农业技术以及主要以石头为材料的建筑艺术。
他们与当地居民相互交往、融合 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 称为“前阿克苏姆文化”。当时红海两岸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位于今天厄立特里亚的阿杜利斯港是红海的贸易中心 也是阿拉伯半岛居民进入埃塞俄比亚的门户。考古资料表明 在公元前后 前阿克苏姆文化已经向西传播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的阿克苏姆地区 最终孕育出后来成为现代埃塞俄比亚起源的阿克苏姆文明。
图|阿杜利斯港
中古简史阿克苏姆王国被视为现代埃塞俄比亚起源的阿克苏姆王国是非洲大陆最著名的文明国之一 因其都城为阿克苏姆而得名。阿克苏姆王国兴起于基督纪元之初 其渊源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旧约圣经记载和埃塞俄比亚圣传 阿克苏姆国王系示巴女王与古代以色列所罗门王所生。示巴女王在前往以色列朝拜期间 与所罗门王发生性关系 回国途中在厄立特里亚产下一子 名叫埃布纳·哈基姆(意为“智者之子”)。
后来 埃布纳·哈基姆照塞俄比亚的习惯继承王位后 被称为孟尼利克一世。孟尼利克一世的继位标志着埃塞俄比亚所罗门世系统治的开始。孟尼利克一世继位后又到以列朝拜 见到他的父亲所罗门。孟尼利克一世回国时 所罗门王还派以色列贵族家庭的20多名少年陪同 据说他们偷走了“约柜”(传说收颢取刻有摩西十诫的那块石碑的柜子) 把它带到阿克苏姆 而且据说那个“约柜”现今仍保存在阿克苏姆的圣玛丽教堂里。
图|《示巴女王拜访所罗门王》
公元1~7世纪是阿克苏姆王国繁荣昌盛的时期。公元8世纪后 王国开始衰落 最后于公元12世纪灭亡。公元4~6世纪是阿克苏姆王国的鼎盛时期,其中心地区是厄立特里亚和今天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州及阿姆哈拉州的沃洛等地 主要城市有阿克苏姆、阿杜利斯和叶哈等。
公元6~7世纪 阿克苏姆失去了对阿拉伯半岛的红海沿岸的控制 势力逐渐缩小至其中心地区 国家的政治中心也随之南移。在公元4~6世纪阿克苏姆王国的鼎盛时期 王国出了一位著名的国王埃扎纳。
图|阿克苏姆
埃扎纳于公元320年即位 不久后皈依基督教 并定基督教为国教 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教堂和修道院。他年轻时要的家庭教师、叙利亚人弗鲁门蒂斯被基督教科普特派亚历山大城总主教阿塔纳休斯任命为阿克苏姆第一任主教。此后 基督教在阿克苏姆迅速传播。阿克苏姆王国信奉的基督教派是基督教一性论派 即认为耶稣基督的人性完全融于其神性之中。这就是埃塞俄比亚正教的起源。
在埃扎纳统治的40多年间 阿克苏姆王国发动了多次战争 不断向外扩张领土。王国势力扩大到埃塞俄比亚高原后 埃扎纳又积极向白起罗河和青尼罗河地区扩张。他利用库施国日趋衰落之机 出兵灭亡了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他还继续向阿拉伯半岛扩张 先后征服希米里亚莱丹尼特和萨巴等国。罗马帝国时代的作家曾把当时的阿克苏姆王国与同时代的中国、罗马和波斯并列称为世界四大强国。
图|尼罗河流域
阿克苏姆王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当时的人们创造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建造了许多主要以石头为原料的宫殿和公共建筑 其规模非常可观 可惜没有完整保留下来。今天 人们从阿克苏姆城外的古王宫遗址仍可看出王国极盛时期的繁荣景象。为纪念死去的王公贵族 阿克苏姆王国还在他们的坟墓上竖立了许多用巨石雕刻而成的方尖碑。这些方尖碑中 有的还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在今天阿克苏姆城中心 仍矗立着几尊高数十米的方尖碑 在其旁边还躺着已经倒下并裂为几段但规模更大的方尖碑。
阿克苏姆王国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载。这些记录是以两种文字书写的 即几埃兹语(Gez)和希腊语。几埃兹语是阿克苏姆王国独创的文字 是今天阿姆哈拉语和提格雷语的祖先。今天 埃塞俄比亚正教许多典籍仍然以几埃兹语这种古老的语言书写。希腊语也是阿克苏姆王国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特别是在与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商业往来中。
图|阿克苏姆方尖碑
阿克苏姆王国有着相对发达的经济。农业和畜牧业是王国的经济基础。在耕作方式方面 修建灌溉设施和役使耕牛已相当普遍。铁器工具的使用对提高农业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
考古学家从当时留下的石碑铭文中了解到 那时种植的作物有小麦和其他谷物 饲养的牲畜有牛、羊、驴和骡子等。阿克苏姆王国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除拥有发达的制铁和制陶技术外 造船和建筑业的技术工艺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极盛时期的国王布列加为了准备再次出征也门 曾命令在一个港口集中建造大小船只170艘 其造船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图|阿克苏姆地理位置 |
对外贸易在阿克苏姆王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阿克苏姆王国地处东西方之间途经红海的过境贸易的中间站。阿克苏姆的对外贸易十分活跃 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商业联系。那时 由红海商道北端经埃及著名的“法老运河” 顺尼罗河而下 可进入地中海通往欧洲;南下印度洋 可达南亚和太平洋沿岸。这是贯通东西方水路交通的唯一干线。
早在公元3世纪 阿克苏姆王国就占领了红海对岸的也门沿海地区 从面控制了红海商道的南端出口。红海沿岸的阿杜利斯港成为著名的国际贸易中转站。黄金、宝石、牲畜和象牙是其主要出口物资 从边远地区掠夺来的奴隶也大量出口到其他地区。
图|法老运河
进口物资有来自波斯的衣料和服装 意大利和叙利亚的葡萄酒 埃及的染料 阿拉伯半岛的白银和皮张 印度的棉布和铜铁器 等等。随着贸易的发展 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铸造业也得到发展。阿克苏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它铸造的货币分为金币、银币和铜币三种 一些银币和铜币还镶有金线 铸币上一般都有当时的统治者的头像。
阿克苏姆王国的政治体制为高度中央集权制 王权意识浓厚 王权制度较为发达 贵族们都要向国王纳贡称臣。从公元3世纪起 国王就被称为“万王之王”。这种王权制度在埃塞俄比亚一直保留下来 直到20世纪中期。
5世纪时的阿克苏姆王国的情况 没有留下很多记载 因此人们知之不多。但到了6世纪 阿克苏姆统治者再度夺回对阿拉伯半岛南部沿海的控制权。随后 萨珊波斯攻占埃及 进一步切断了阿克苏姆与红海沿岸地区的贸易联系。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 阿克苏姆王国逐渐失去对其原有的海外贸易据点的控制 从而进入一个漫长的衰落阶段 最后终于放弃其海上贸易网 退入埃塞俄比亚北部内陆地区。
图|阿克苏姆王国钱币
埃塞俄比亚与早期伊斯兰时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兴起 对7世纪和8世纪的阿克苏姆王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时 包括红海东岸的整个阿拉伯半岛都处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之下。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 伊斯兰教发展迅速 征服了前萨珊波斯帝国的所辖领土以及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地区。
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初 阿拉伯世界与阿克苏姆王国还能和平相处。根据伊斯兰教的传说 在先知穆罕默德掌权之前的混乱年代里 先知的一些家族成员和弟子曾渡海到阿克苏姆王国避难。为表示对阿克苏姆王国的感谢、据称先知告诫他的弟子说 不要去碰阿比西尼亚 除非它主动发起进攻。因此 在一段时间内阿克苏姆没有受到伊斯兰势力对外扩张的影响。
阿克苏姆与红海沿岸港口的贸易还在继续 只不过规模较从前小得多。
图|阿拉伯帝国
然而 阿克苏姆王国与新的阿拉伯帝国的矛盾很快就开始尖锐起来。伊斯兰教对埃及和利凡特的征服 大大削弱了阿克苏姆王国与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的联系 导致阿克苏姆基督教会与世界其他地区基督教会联系的中断。与阿克苏姆基督教保持联系的 只剩下埃及的科普特教会。后者虽继续为阿克苏姆基督教任命大主教 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
这种情况 加上阿拉伯人取得了对红海和印度洋贸易的控制权 进一步加剧了阿克苏姆王国在宗教上的孤立。而阿拉伯人通过贸易来传播伊斯兰教 这在7世纪中后期导致阿拉伯人与阿克苏姆王国的直接冲突。阿克苏姆王国的舰队与阿拉伯舰队时常在红海和印度洋发生冲突 最后阿拉伯人占领了红海的达赫拉克群岛 并进而进攻阿杜利斯港 摧毁了阿克苏姆王国的舰队。后来 穆斯林又占领位于苏丹东部的萨瓦金( Sawakin) 使贝贾人改信伊斯兰教。
到9世纪中期 伊斯兰教的影响已扩大到亚丁湾的南部沿海地区和东非沿海 为后来伊斯兰教在这些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播打下了基础。12世纪初 埃塞俄比亚中央高原的东部地区兴起了一个穆斯林苏丹国——伊法特(Ifat) 其周围的一些操库希特语的居民也相继改信伊斯兰教 从而形成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争夺影响的局面。
图|亚丁湾
扎格威王朝由于受伊斯兰势力扩张的影响 阿克苏姆王国的权力中心被迫南移。
至7世纪中期 阿克苏姆城实际上已被放弃 阿克苏姆王国的文化、政治中心逐渐向南方的拉斯塔( Lasta)、瓦格(Wag)和安格特(Agot)等地转移。但阿克苏姆城仍然是王国的宗教中心 阿克苏姆王国的几代国王也到阿克苏姆城举行加冕典礼。
这一南迁过程持续了好几个世纪。随着阿克苏姆统治中心的南迁 阿克苏姆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也扩及南方。当地的原有居民阿高人、阿姆哈拉人纷纷改信基督教 接受基督教文化。约在公元1137年 一个新的王朝—扎格威王朝在埃塞俄比亚北部高原诞生。
图|埃塞俄比亚高原
扎格威王朝的统治持续了130多年。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是阿高人 他们不同于自称是所罗门后裔的阿克苏姆王国的统治者 自称其祖先是摩西。因此在埃塞俄比亚历史上 它被认为是一个僭位王朝。扎格威王朝先后有十一位国王 其首都设在拉斯塔群山之中的阿德法( Adefa 即今天的拉利贝拉)。扎格威王朝的历代国王笃信基督教 热衷于建造教堂和修道院。这个王朝对埃塞俄比亚历史的最大贡献之一 是它在其都城阿德法(又称罗哈”)打造了许多规模巨大的石凿教堂。
图|拉利贝拉教堂
今天 拉利贝拉保存下来的石凿教堂共有十一座 分成三群 它们中绝大多数开凿在整块岩石里 周围挖了深沟 使之单独矗立 进入教堂要经过地道、桥梁和涵洞。各个教堂的大小和岩石的颜色都不一样。其中梅德哈尼阿莱姆教堂是最大的教堂,该教堂长33米、宽23.7米、高11.5米 面积达782平方米 整个建筑雕刻十分精细 颇为壮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拉利贝拉的石凿教堂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石凿教堂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