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否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信仰缺失的一代)
信仰是否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信仰缺失的一代)爱好和平,爱好宁静和淡泊,“我只有爱好,爱好文学,爱好诗词,一偶然翻看到十年前的一份存稿,当时与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先生以笔会友,其中一章,对于信仰的讨论,如今看来竟觉得依然不过时。老先生说:
从80后到90后,再到而今的00后、10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是不是都常常听到一句话:信仰缺失的一代。
因为这个社会看起来越来越“笑贫不笑娼”,越来越“唯权财是论”,越来越把成功等同于房子、车子与金钱,而轻视了精神上的远大与独立。
因为这个社会看起来佛教、道教,乃至外传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信徒都只占到了总人数中的极小数,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并没有明确的宗教或者主义的信仰,更关注的是世俗的生活。
但,我们真的信仰缺失了吗?
一
偶然翻看到十年前的一份存稿,当时与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先生以笔会友,其中一章,对于信仰的讨论,如今看来竟觉得依然不过时。
老先生说:
“我只有爱好,爱好文学,爱好诗词,
爱好和平,爱好宁静和淡泊,
我相信待友真诚和一诺千金,我相信宽恕和容忍的魅力,我相信金钱诱惑有限,
我相信功利主义是腐蚀心灵的毒剂,
我相信靠狡诈、欺骗、撒谎去谋取利益没有好结果,
我这些爱好和相信就是我的信条,也可叫一种信仰。”
这段话让我不禁拍手叫好,我喜欢这种自然的信仰。
信仰不可能真正划出界限。没有什么可以成为绝对的信仰,因为人人心性不一,人人的好恶自然不同,好恶不同,评定善恶的标准自然也就不同。
二
那又会有哪种物事是可以吻合所有人的心意,成为所有人的信仰呢?
同样是佛教信徒,我信仰的可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信仰的可能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说来,信服的还是不同。
我不是个纯粹的佛教信徒,但我相信善念;我不是个基督教徒,但我认为人需要反省和忏悔自己的过错。其实,我的信仰都是对于自然认识到的善恶留在心头的点点喜恶。
我相信亲情,我相信有爱情,我相信世上好人会更多,我相信我可以做个正直的人。就像老先生一样,我自己的相信就是我信仰。
信仰是一种力量,但它造成的结果就要分开来看。
三
一说信仰的内容。信仰的内容自然会影响到它带来的结果。
信仰基本来说,应该是有分好坏的。
信仰金钱万能的人和信仰好人好报的人行为自然是不同的。但并不是说前者就一定行恶,而后者就一定为善。
信仰金钱万能的人可能为了追求金钱,而在追求的过程中,无心插柳成就好事,而信仰好人好报的人可能因为对事态了解不足,好心办坏事呢。但这种情况自然还是少的。
另一点信仰的多寡。
当一个人的信仰太多,他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信仰太多,追求也太多,最后贪婪也太多,他会走向欲望的极端。一种是信仰太多,束缚太多,最后行动太少,他变的冷淡人生,消极处世。
信仰太少同样是两种结果:一为信仰少,追求少,而贪婪宜少,从而淡泊;一种为信仰少,束缚少,则开始肆无忌惮,因为没有了太多心灵的约束,他没有道德底线,也就没有了可为不可为的标准。这种人才是真正肆无忌惮之人。
所以说,没有信仰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信仰多寡的极端,是否就是老先生所说,人之极端思想的由来之一呢?
信仰的内容不同,会让信仰引发的力量所用之处截然不同,而信仰的多寡,则决定这股力量的大小,从而导致结果自然也不尽相同。
四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
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
正如近日大学张维为教授在他的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里,感人至深而又平白写实的一段描述“爱国主义”。
在他的眼中:
中国人的爱国主义,
是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
是诗经,楚辞,先秦散文;
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是屈原,岳飞,文天祥,毛泽东;
是普通话,四川话,广东粤语,上海方言;
是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桂林山水,陕西兵马俑;
是川菜,粤菜,鲁菜,淮扬菜;
是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武夷岩茶,洞庭碧螺春;
是梅花三弄,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
是四合院,广东骑楼,徽派大院,江南民宿;
是昆剧,京剧,越剧,黄梅戏;
是南昌起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血战,抗美援朝;
是两弹一星,北斗导航,神舟号飞船,高铁八纵八横;
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等等,等等
这是一种包容性极大的,既有个人志趣,又有人类情怀的爱国主义!
这其实,也正是中国人埋在骨子里的信仰。
平时不显,用时至强!
多灾多难的2020,不正是实实在在地验证了这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