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最前线的故事(木堤村是抗洪留下的印记)
抗洪最前线的故事(木堤村是抗洪留下的印记)目前,河北省大名县龙王庙镇也有东、西两个木堤村。据记载,历史上黄河在当地决口,人们运来木桩门板堵住决口,形成一段木堤。有人迁此定居,村名木堤。后东西分治,在西的名西木堤,在东的称东木堤。这次洪流于皇佑四年(1052年)才堵塞成功,当地至今保留下的一些村名记录了当时的那段抗洪历史,除了东、西木堤村之外,还有克宁村取名于河水重归平静,公曹村取名于工曹,是朝廷令工部组织人力抗洪的印记等。由于北宋京城处于黄河下游,河患与统治者的利害关系紧密相连,宋王朝对黄河的治理相当重视。从皇帝到朝廷重臣,许多人参与到关于治河的争论中,提出过不少治河意见。北宋曾三次人工改道进行治理,结果三次改道都以失败告终。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县再次发生决口,且决口形成的新河道进一步向北摆动,其所经行的路线称为“北流”。这一次的大改道拉开了多灾多难的宋代黄河史的序幕,自此到北宋灭亡的近70年间,接连发生了30多次重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现在冠县东古城镇有东、西两个木堤村,是黄河决口时人们扎木排打桩修建河堤留下的印记。”8月12日下午,戴敬仁站在冠县东古城镇西木堤村村口,凝视着白底红字的村名墙说。
戴敬仁是冠县融媒体中心六级职员,对当地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他说,当地地处黄河故道附近,历史上有长期与洪水做斗争的经历,一些村名就是那些历史片段的印记。
北宋初期,黄河河道大致与隋唐五代时期的走向相同,但由于长时间行水,河床严重淤积,黄河发生灾害的频次大大超越前代。之后,河道变迁十分剧烈,决、溢、徙都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新纪录。
由于北宋京城处于黄河下游,河患与统治者的利害关系紧密相连,宋王朝对黄河的治理相当重视。从皇帝到朝廷重臣,许多人参与到关于治河的争论中,提出过不少治河意见。北宋曾三次人工改道进行治理,结果三次改道都以失败告终。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县再次发生决口,且决口形成的新河道进一步向北摆动,其所经行的路线称为“北流”。这一次的大改道拉开了多灾多难的宋代黄河史的序幕,自此到北宋灭亡的近70年间,接连发生了30多次重大的决溢事件,几乎每隔一年就会发生一次重大的洪灾。
皇佑二年(1050年)七月、三年(1051年)七月,黄河连续两年在大名府馆陶县郭固村决口。郭固村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关于该村的位置,清代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在馆陶(现在的冠县东古城镇)东北”,也就是现在东、西木堤村的附近。
这次洪流于皇佑四年(1052年)才堵塞成功,当地至今保留下的一些村名记录了当时的那段抗洪历史,除了东、西木堤村之外,还有克宁村取名于河水重归平静,公曹村取名于工曹,是朝廷令工部组织人力抗洪的印记等。
目前,河北省大名县龙王庙镇也有东、西两个木堤村。据记载,历史上黄河在当地决口,人们运来木桩门板堵住决口,形成一段木堤。有人迁此定居,村名木堤。后东西分治,在西的名西木堤,在东的称东木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