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支钢个展广东美术馆开幕(来支钢个展广东美术馆开幕)
来支钢个展广东美术馆开幕(来支钢个展广东美术馆开幕)“来支钢的艺术立足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他的作品中能看到‘李家山水’焕发光彩,又能看到一种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精神。在他笔下的山、水、云中,能读到一个大的自我的表现。”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说。《云道》(局部)。气吞山河的巨幅山水亮相展厅,给人以强烈视觉震撼。《艺道》《云道》《峡道》中,大山横出,笔壮墨厚;重山复水,云物映带,既是雄伟壮阔的山川风貌,又是画家胸中所蕴藏山峦峰谷的外化。展览现场。来支钢的“笔墨”意味来自传统,又极具当代气息。他通过不同深浅和触感的墨痕交织、聚散得宜的笔线,控制整幅画的肌理和节奏。从“看山”到“追云”,他对于云水的水墨表现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展现刚浑雄厚、气势磅礴的时代气象,以黑白水墨语言为观者演奏一幅壮美激扬的水墨乐章。
来支钢个展广东美术馆开幕:攀登传统的高峰,每一步都不能踏空
鹤发白髯,目光炯然。6月18日下午,当代积墨山水代表性画家来支钢携114幅水墨作品亮相广东美术馆。作为李可染“李家山水”精神的传承者,他在展览中呈现了自己苦心研习传统山水画文脉40年余的体悟、转化与创造。
开幕式合照。
气吞山河的巨幅山水亮相展厅,给人以强烈视觉震撼。《艺道》《云道》《峡道》中,大山横出,笔壮墨厚;重山复水,云物映带,既是雄伟壮阔的山川风貌,又是画家胸中所蕴藏山峦峰谷的外化。
展览现场。
来支钢的“笔墨”意味来自传统,又极具当代气息。他通过不同深浅和触感的墨痕交织、聚散得宜的笔线,控制整幅画的肌理和节奏。从“看山”到“追云”,他对于云水的水墨表现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展现刚浑雄厚、气势磅礴的时代气象,以黑白水墨语言为观者演奏一幅壮美激扬的水墨乐章。
《云道》(局部)。
“来支钢的艺术立足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他的作品中能看到‘李家山水’焕发光彩,又能看到一种面向当代、面向未来的精神。在他笔下的山、水、云中,能读到一个大的自我的表现。”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说。
“希望观众能感受到其作品所折射出的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在当代水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来支钢的水墨艺术创作呈现出了一位勤奋踏实的艺术家对于传统笔墨的继承和坚守。
展览开幕前,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专访了来支钢,请他解读“来氏山水”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之关系。
“打枪打到十环上”
自幼家境贫寒,唯独对绘画痴迷。12岁正式拜师求艺,来支钢40余年一直钻研探索传统山水画,如同“苦行僧”在传统的道路上攀岩,心无旁骛。
2001年进中央美院学习,2002年考入贾又福研究生班,从这个阶段开始,来支钢对“积墨”展开深刻钻研,由此爱上“积墨”。2005年又进入李小可先生工作室,深度感受“李家山水”的精神和思想。
《空山新雨后》。
“李可染先生有一句话,只管低头拉车,不用抬头看路。”来支钢说,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点过时,但却是自己的艺术“座右铭”,在艺术道路上心无旁骛,低头也有很多景致。
寻找对传统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来支钢找到的“靶心”就是“积墨”。“打枪要打到十环上”。
《枫桥夜泊》(局部)。
李可染先生曾写道:“前人论笔墨有积墨法,然纵观古今遗迹,擅用此法者极稀。”所以这条路注定是一条“孤独的路”。
“积墨是传统山水画笔墨最难的一环,许多人不愿触及、绕开走。我属于知难而进者。”20多年下来,来支钢苦苦求索其中,以最大的功力投入对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历代大家积墨语言的钻研,将其推向另一个高峰。
从“墨无极”到“烟云注我”
来支钢认为,“积墨”中蕴含着东方水墨艺术最精华的部分,是结晶、是珍珠。它不是水和墨的简单叠加,而是用笔、用墨与意趣、境界的综合渲染,蕴藏千变万化。
《春夏秋冬》。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孙美兰认为,来支钢触摸到中国画艺术本色的高境界、大境界,这就是“见素抱朴、素以为炫、黑白无极”。
来支钢的笔墨语言充分展现“黑、白、灰”的变化,有极致透亮的“黑”,也有层次丰富的维度“灰”,还有缥缈逍遥的“白”。
从传统水墨的“墨分五色”到“墨无极”,在水墨的单纯中容纳万象,体现来支钢“大道至简”的朴素美学追求。
《峡道》(局部)。
“烟云”是来支钢水墨艺术中的重要符号。几十年的写生经历,来支钢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不是在看山,就是在“追云”,从黄山的云到江南的云、西藏的云……
来支钢突破古人画云的程式套路,以积墨法表达,烟云中看到层次、空间、体量,以飘逸流动的美呈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了大半辈子的云,有时候不知道是我在画烟云,还是烟云在画我。”
找到比油画更强的表现力
著名美术理论家王镛认为,来支钢的积墨新山水画,开创了一个新样式。凭借“积墨”使中国传统老庄哲学思想现代化,进入现代审美范畴。
来支钢认为,积墨是通向中国山水画艺术顶峰的一把钥匙,它的层次感、体量感、空间感,最能表现博大雄浑的时代精神,展现出比西方油画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力。
“艺者,道之形也。”来支钢深刻领悟古代山水画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老子的‘道’,我理解为规律,笔墨的规律表现出来的是力量,力量背后是道,道是美学观。”他说。
“回归传统文化的本源,汲取强大自信。”来支钢认为,对传统的回溯,每一步都不能踏空,创新才能水到渠成。
艺术家简介
来支钢,号云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3年生于安徽蚌埠,现居北京、深圳。2001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200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2005年进北京画院“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研修。代表作品有《崛起》《艺道》《云道》《峡道》《大潮》《圣域》《黄山烟云》《长江三峡》等。
南方 专访来支钢:一幅好的山水画是可以“呼吸”的
南方 :为何对“积墨”情有独钟?您是如何对积墨法进行传承创新的?
来支钢:“积墨”表现力强,厚重深邃。从龚贤的“点积墨”,到黄宾虹的“线积墨”,到李可染的“面积墨”,我的“积墨”集合、融汇了三家之长,将积墨作为系统研究对象,从而更发挥出水墨的特性,形成了自己的“来氏山水”。
《江雪》(局部)。
通过“积墨”来进行“积云”“积水”“积山”,从而通过作品呈现一种体积感与厚重感,这种山水是运动着的,画作的“墨”是黑中有“亮”、有层次的。我认为这是我对“积墨”所做出的一种创新。
我始终认为,积墨不仅最长于表达中国山水体积感、量感、块面感、结构感、空间层次感,而且浑沦大气,有着无限拓展人文时空的现实性和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如何表达当代中国精神与现代中国民族魂,一直是我在积墨探索与研习过程中思考和追寻的中心课题。
南方 :古人用“澄怀观道”表达山水画与自然的关系。您认为当代山水画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来支钢: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自然中受到启发,得到升华,中国画也来源于自然,从笔、墨、纸、砚到创作灵感,无一不是从大自然中找寻根源与力量。
写生作品。
“写生”是解决和突破中国画概念化、同质化的一剂良药。我热衷写生,几十年间,走过了很多地方,大自然的“烟云”成为我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元素。有人评价说,我是一个“追云的人”。画“云”是历来山水画中的难点,云、水等自然元素是没有形状、不断变化的,因此更要在自然中找寻云、水、山的规律,通过“心观”去领悟“神韵”,用眼睛看到的是“形”,而用心看到的是“神”。这样才能达到自然与自己的内心同步,从而创作出“活”的作品。
我认为,在传统山水画讲究“可望可居可游”之外,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还应该是可以呼吸的、生长的。
《梦溪园写真卷》(局部)
南方 :您认为当代山水画家应当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来支钢:在创作中,我坚持追求自然、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将自己的创作与道家文化、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天人合一”的画面境界。
当代画家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抓住“不变”的本质和规律、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求“变”,才能谈创新。
我认为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一个“真”字。“真”是一种态度、境界、修行。“真”在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保持纯真之气、纯净之心;其次,艺术家要做到“心静”,心无旁骛,从而发现别人不易发现之物,完成纯粹的艺术追求。
当代中国画画家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深刻的理解,懂传统、通传统、用传统,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不能踏空。
画家解画
《大潮》
《大潮》(局部)。
作品灵感来源于5年前我在虎跳峡写生的经历,虎跳峡惊涛拍岸、气势磅礴,令我震撼。如何用传统中国画技法予以表现?这是一个难题。最终我用“积墨法”表现浪潮起伏奔腾、水击长空的千变万化。
创作灵感还来源于我参观“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时的感触。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通过涌来的潮水表现,每一滴水的迸发都寓意人的一次思想解放,我用“潮水”抽象表达时代的解放、向前的力量。
《艺·道》
《艺·道》(局部)。
画中融汇展现了我对传统山水画高峰跋涉的心路历程。从李唐、范宽到清代黄宾虹,我在这幅画中,将这些历代大家的笔法、精神思想集中传承,通过结构、笔墨,组合成一部穿越时空的“教科书”式长卷。画面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大大超越笔墨语言的表象。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局部)。
作品灵感来源于我前后三次前往黄公望居住地,富阳、钓台等地的采风写生经历。画面多用焦点透视手法,将新安江两岸风景抽象化,用“心”创作体悟,用“烟云”来表达两岸山峦以及水中倒影,旨在以当代画家的眼界、技法,重现黄公望笔下的山水,以当代笔墨精神致敬传统山水画的高峰。
【记者】李培 关雨晴 实习生尹露
【拍摄】仇敏业
【剪辑】罗斌豪
【图片】主办方提供
【作者】 李培;罗斌豪;关雨晴;仇敏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