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作品(一农妇把织布玩出新花样)
织布作品(一农妇把织布玩出新花样)等数百种纹样,还能将汉字织进鲁锦。她的鲁锦不仅有“迷魂阵”“孔雀开屏”在山东嘉祥县却有一位74岁的老“织女”,她是鲁锦织造传承人——赵芳云,也是鲁锦织造技艺唯一传承人。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织女曾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可如今也是难寻了。
在山东嘉祥县却有一位74岁的老“织女”,
她是鲁锦织造传承人——赵芳云,
也是鲁锦织造技艺唯一传承人。
她的鲁锦不仅有“迷魂阵”“孔雀开屏”
等数百种纹样,还能将汉字织进鲁锦。
赵芳云自幼学习鲁锦织造的整套工艺,
从二匹缯到四匹、十匹缯以上的作品,
鲁锦是鲁西南俗称的“老土布”“老粗布”。
1985年被定名为“鲁西南织锦”,
“鲁锦”这个名字就从那个时候沿用下来。
原来鲁锦的颜色比较单一,
主要以蓝、黑色为主。
为适应这一需求,赵芳云老人借鉴市场
上流行的面料和颜色,
更新了原有的鲁锦面料和颜色,
让鲁锦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里。
鲁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
从纺到染到织,大大小小有72道工序。
织娘们用最基础的22种色线排列组合,
可以织出1990种绚丽图案。
其中流传的有平纹、斜纹、缎纹等纹样,
织造技艺也从早期的2匹缯发展到
现在的4匹缯、6匹缯、8匹缯。
根据织布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
她独自发明的织字工具“缯线”,
这种工具一端拴着铁钩、一端拴着螺丝帽。
完成一幅带古诗的要100多条“缯线”,
一根“缯线”只能负责牵引一种颜色的棉线。
织汉字需要使用数十根甚至上百根缯线,
才能把汉字提出来,
对技艺的精确性要求非常高,
必须头脑清晰、记忆力强,
否则稍有疏忽出错,笔画就会错乱。
随着现代纺织业的飞速发展,
手工生产方式主导地位丧失,
鲁锦这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
民间艺术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在嘉祥县乃至整个鲁西南,
像赵芳云这样的鲁锦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
传统技艺濒于失传。
“年轻时生活条件不好,
全靠我锦卖钱补贴家用,
那时候,一天要织10多个小时,
除了吃饭睡觉都坐在织机旁。
现在日子好过了,织锦的习惯却丢不掉了,
一天不织上两三米就觉得浑身不得劲儿。”
随着,鲁锦被例入国家非遗项目后,
十里八乡的妇女都来找她学习织锦技艺。
每隔10天她开班授课,
进行技术指导。
目前,老人最希望的就是找到一个传承人,
把织汉字的鲁锦技艺传承下去。
“年龄得在三四十岁,要耐心、细心,
还要真心喜欢这门技艺!
这么多苛刻条件,
找到合适的真是很难!”她感叹道。
鲁锦曾是山东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她们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和艺术表现力的证明!
可如今,却也要被时代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