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纪录片上(唯美佛界释迦摩尼的一生)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纪录片上(唯美佛界释迦摩尼的一生)(景逸之注:在长部第2经《沙门果经》中记载,未生怨国王(在宾比萨拉国王过世之后,他已经继位成为摩羯陀国的国王)在宫廷医师耆婆的推荐下,前往拜访当时正住在耆婆医师的芒果园中的佛陀,未生怨王因为参与过谋害佛陀的事情,所以一直不敢去见佛陀,这次拜访他出动了500头乘骑象,大量人员持炬照明,即便是这样,当他接近佛陀住处时,依然感到巨大的恐惧,当时佛陀身边有1250个比库,未生怨王认为这么多人同在一个住处,不可能会如此安静,他甚至因此怀疑这是一次谋害他的阴谋(如图描绘的场景);当他亲眼见到佛陀和一同静坐的比库时,感慨地说期望他的儿子也能获得这样的安详寂静(他因为谋害了父王,所以害怕他钟爱的儿子也会这样对待自己,于是有点期望他儿子出家(DA.i.153).,很遗憾,他在位32年之后,还是死在自己儿子手里),那次会面佛陀向他详细解释了出家修行能在当生所得到的果报,这个问题他问了当时许多外道的导师都无法得
091 Admonishing the assassins who had been sent by Devadatta
教示提婆达多派来的刺客
(景逸之注:提婆达多当时派了好几拨的刺客去行刺佛陀,而且从刺杀到灭口安排得极其缜密,他先派1名刺客直接行刺佛陀本人(这是位皇家弓箭手,未生怨王子委派给提婆达多使用的),然后又派2名刺客埋伏在第一个刺客归路中,灭口第一个刺客,同样,又再安排4名刺客同法灭口上2个刺客,这样环环相扣,最后一批刺客达到16名;当第一个刺客接近佛陀的时候,恐惧感让他僵立住无法动弹,早已知晓的佛陀让他不要害怕,并为他说法,这名刺客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并且皈依了佛陀,佛陀让他取其它路返回,让他免于被其他刺客灭口,就这样,佛陀依次把提婆达多派出的所有刺客都渡化并且安全遣回,图里这拨应该是第2拨的2名刺客。)
093 The thirty Baddavaggi brotthers and The Buddha
三十位 巴达瓦吉 兄弟 和佛陀
(景逸之注:如果按照律藏的记载,30 巴达瓦吉兄弟当时应该已经是比库了(而非图里的世俗人打扮),他们当时都修习苦行,在一次雨安居前想从远方赶来和在沙瓦提城的佛陀一起住,但是时间来不及,只好在离佛陀8由旬的路途中过雨安居,雨安居之后他们满身湿漉漉地来拜见佛陀,佛陀因此制定了有关‘迦希那衣’的戒律,允许在雨安居结束后的一个月内,安排其中的一天来制作僧袍,所有的制作程序,包括接受布料、裁剪、缝制、染色、晾干,以及在僧团当中进行分配与随喜,都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当天所制作的僧袍就称为‘迦希那衣’;图里的场面和英文注释似乎有点不太相符,待查。)
094 King Ajatasattu coming into the presence of the Buddha
未生怨 国王 来见佛陀
(景逸之注:在长部第2经《沙门果经》中记载,未生怨国王(在宾比萨拉国王过世之后,他已经继位成为摩羯陀国的国王)在宫廷医师耆婆的推荐下,前往拜访当时正住在耆婆医师的芒果园中的佛陀,未生怨王因为参与过谋害佛陀的事情,所以一直不敢去见佛陀,这次拜访他出动了500头乘骑象,大量人员持炬照明,即便是这样,当他接近佛陀住处时,依然感到巨大的恐惧,当时佛陀身边有1250个比库,未生怨王认为这么多人同在一个住处,不可能会如此安静,他甚至因此怀疑这是一次谋害他的阴谋(如图描绘的场景);当他亲眼见到佛陀和一同静坐的比库时,感慨地说期望他的儿子也能获得这样的安详寂静(他因为谋害了父王,所以害怕他钟爱的儿子也会这样对待自己,于是有点期望他儿子出家(DA.i.153).,很遗憾,他在位32年之后,还是死在自己儿子手里),那次会面佛陀向他详细解释了出家修行能在当生所得到的果报,这个问题他问了当时许多外道的导师都无法得到满意的答复;佛陀后来提到,如果不是已经犯下杀父的业,那次会面他就能证得初果须陀罕;尽管如此,他依然从此成了佛陀最虔诚的追随者之一,据说从他父亲去世的那一天起,他就没法睡好觉,和佛陀见面之后,他终于能睡得安稳了(DA.i.238)。)
095 Ambapali the courtesan and the licchavi Princes
安芭帕莉,韦沙离城的城花,和利察维族的王子们
(景逸之注:“城花”这个是古印度的一种特色职业,象征一座城市的女神,工作是为贵族提供风尘性质的服务,据说韦沙离整个城都因为她的存在而变得非常繁荣;安芭帕莉婴儿时期被发现于一颗芒果树下,所以她的名字有“芒果”的意思,长大之后她的姿容极其端丽,为了避免因争夺她而起冲突,贵族们于是达成协议让她当了‘城花’,她的魅力大到佛陀在她来访之前,还要特地警告比库们要注意保持正念,不要被她迷住(DA.ii.545);她在佛陀即将进入涅盘前,经过韦沙离城的时候,专程驱车前去拜访佛陀,在听讲之后,邀请佛陀次日到她的家里应供,佛陀默许了,在她离开时,利察维族的王子们正好前来拜见佛陀,她当时因为能够获权供养佛陀而自豪到没有给他们让路,两车交错的时候,王子们想要以重金换取供养佛陀的权利,安芭帕莉说即使把韦沙离整个城给她,她也不换(如图中的拒绝手势)。邻国的宾比萨拉国王和她发生过一段感情,生了一个儿子叫维玛拉·坎达纳,后来他出家成为一名出色的比库,安芭帕莉晚年听了她儿子的说法,也出家修行,证得阿拉罕果(ThigA.206-7);她此生之所以沦为风尘职业,是因为过去生她曾作为沙弥尼,和比库尼们一起敬拜舍利塔的时候,一位阿拉罕长老尼不慎留下一滴口水在地上,当时她虽然不知道是谁的口水,但是冒出一句不敬的话‘哪个游女在这吐的口水?’(ThigA.206-7))
(P.S. 现在在YOUTUBE上还能看到一部1966年的印度电影《Amrapali》,描述的就是她和宾比萨拉王的那段感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领略一下印度人自己展现的佛陀时代古印度的场景,要用代理软件才能看;国内目前这个地址可以看:v.youku/v_show/id_XMzE1ODM4MDIw.html(公元2012年8月8日测试有效,非中文)。)
096 The Buddha and Nakulapita
佛陀和 诺酤罗父
(景逸之注:诺酤罗父和诺酤罗母被佛陀称为是在家弟子中最出色的一对夫妻典范,在诺酤罗父第一次遇见佛陀的时候,就顶礼他的双足,称他为‘亲爱的儿子’,问他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来探望他们,因为诺酤罗父记得一些前世的事情,佛陀在过去生有500世都是他的儿子,佛陀当时为他们夫妻俩说法,让他们都证得了初果须陀罕;诺酤罗夫妻有一次请教佛陀,他们来生如何还能再相遇并且再做夫妻,佛陀回答说彼此忠诚、慈爱,有正信、持戒、布施、培养智慧,来生就还能在一起,‘如法住于此世间,同持戒与伍波萨,逝后喜生于天界,同受丰盛之悦乐’(AN 4:54)。英文原文是说图里那位是 诺酤罗父,但是个人从 衣着类型 和顶礼的地点推测这位应该是巴谢那地国王,那次是他和佛陀最后一次会面,巴谢那地王当时和佛陀一样都八十岁了,他说他和佛陀同龄,同是刹帝利,同是高沙喇人(佛陀故乡伽毗罗卫城实际上是从属于高沙喇国的一个属国),但是作为国王,他对人心的把握却远不如佛陀,比如他在会议上讲话时,经常被手下打断,而佛陀说法时,听众连清嗓子的声音都没有,他因此对佛陀致以最高的敬意(M.89)。)
097 Blocking Vitthathuba and his army
劝阻 维都达巴(毗琉璃) 和他的军队
(景逸之注:毗琉璃是释迦族一个宫女和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的儿子,因为当时巴谢那地王想要娶一名释迦族的公主,于是释迦族用宫女伪装成公主嫁给了他,所以当毗琉璃王子16岁拜访娘家释迦族的时候,由于血统低贱,他坐过的座位被用牛奶来洗,这种巨大的歧视行为让他发誓一定要复仇;巴谢那地王发现这事之后,一时废掉了毗琉璃母女的地位,后来在佛陀的建议下又恢复了;毗琉璃20岁时,趁巴谢那地王当时出游,篡夺了王权,巴谢那地王死在逃往摩羯陀国求援的路上,而毗琉璃很快发兵攻打释迦族复仇,佛陀精确预知了此事,于是来到两国交界处,在大军面前孤身一人,顶着烈日暴晒坐在释迦族境内的一颗无法遮荫的枯树下(如图中情形),当毗琉璃王问他为什么不坐在高沙喇国境内的茂盛大树下时,佛陀回答‘亲族之荫胜他族’,毗琉璃王会意并退兵;毗琉璃王此后又出兵2次,都遇到佛陀坐在同一颗枯树下,于是又都退兵,佛陀因为这事而承受的暴晒,让他留下了延续一生的头痛(UdA.265; Ap.i.300);毗琉璃王第4次出兵的时候,佛陀知道释迦族的业报(在过去世中曾经做过集体向河里投毒的事情)无法避免,就不再试图挽救;两军交战时,释迦族人虽然全副武装,但是无人愿意杀生,于是落败,全族人几乎都被屠杀,但是因为坚定持戒,全部往生天界,佛陀预言毗琉璃王7日之后就要死亡,7日之后毗琉璃王的军队驻扎在一个干枯的河床上过夜,河水突发,全军覆没,从此高沙喇国的国土并入摩羯陀国。佛陀在有一次和外道讨论‘身业’更重还是‘意业’更重时,有提到一个例子说:得‘心自在’者,摧毁一座城市只在一闪念之间(M.56),所以即使佛陀只是一个人坐在那里,毗琉璃王仇恨再大,带着整个军队也是不敢硬闯的;当时的传统也是如果军队行军途中遇到沙门,一般是要退兵。)
098 英文原文空缺
(景逸之注:这图里应该是佛陀进入涅盘前,卧于纱罗双树下的场景,当时佛陀身上披的是居士福贵供养的‘柔绢金色衣’,福贵原先是外道阿罗逻·伽罗摩的信徒,他见到佛陀和僧团在静坐,深为那种宁静所触动,佛陀为他描述了禅定的境界之后,他就皈依为佛陀的在家信徒,佛陀即将入涅槃前的肤色极其光辉明亮,据说让这件金色衣披在身上时都显得失色;当佛陀以‘狮子卧’的姿势右侧卧于纱罗双树下时,纱罗双树在非开花时期开花并散落,空中的天神也同时散花奏乐供养,佛陀却说这些都不是适宜的供养方式,他强调持戒正直、依法禅修,才是对他最高的尊敬和供养;当地的末罗族人闻讯之后纷纷赶来拜见(如图右端人群),因为人数太多,阿难达尊者安排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一团一团地集体礼敬。)
099 The Buddha's last conversion: that of the wandering asceitc Subadda
佛陀最后渡化的人:游方沙门 苏跋达
(景逸之注:这一幕发生在上图接受大批末罗族集体礼敬时,佛陀的身体已经非常疲惫;苏跋达当时还是外道行者,他听说佛陀即将入涅槃,连续求见3次都被阿难达尊者拒绝,怕佛陀再受外道烦扰,佛陀读知苏跋达的心念,让阿难达尊者不要再阻拦他(如图所示的情形);苏跋达请教佛陀:世间有那么多的教派和导师,他们到底知道不知道真理呢?佛陀回答说‘在任何行法和戒律中,有8正道者,才有真正的沙门果,依8正道而行,这世间将不空缺阿拉罕’,苏跋达听佛说法之后立刻请求皈依出家,那时外道要加入僧团都要先考察4个月,佛陀破例当场接受苏跋达成为比库,苏跋达出家后不久就证得阿拉罕果;佛陀进入涅槃前最后一句留言,是:‘Vayadhamma(坏灭之法) sankhara(造作聚合) appamadena(不放逸) sampadetha(去完成吧)’:所有的造作聚合,都具有即将坏灭的特质,即由不放逸地努力,去完成(解脱)吧(D.16)。)
100 The Brahmin Dona distributing relics
婆罗门 多纳分配佛陀的舍利
(景逸之注:当时为了佛陀舍利的供养权,各方势力差点又起冲突,多纳婆罗门劝说众人依佛陀的教导而忍辱无争,于是众人推选他用陶瓶平分佛陀舍利为8份:1)摩羯陀国的未生怨王;2)韦沙离城的利察维族;3)伽毗罗卫城 的 释迦族;4)遮罗颇 的 跋离族;5)罗摩伽 的拘利族;6)毗留提的婆罗门;7)波婆的末罗族;8)佛陀涅槃所在地库西纳伽罗的末罗族;各方领回建舍利塔供养;此外,多纳婆罗门自己留下分舍利用的陶瓶,建‘瓶塔’供养,毕钵梨瓦那的莫利耶族也派遣使者赶来,迟到了一步,只得到剩余的灰烬,于是建‘灰塔’供养;在凡俗世界之外,龙王和诸天也得到了一些佛牙舍利,其中一颗佛牙舍利据说供养在‘三十三天’)(D.16)
101 Assembly of the First Council
第一次经典结集
(景逸之注:世尊进入涅槃7天时,消息传到当时正在半路的摩诃迦叶尊者和随行的五百比库,其中有一个年老才出家的比库须跋陀罗反而庆幸地说‘这下终于没人制约我们,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了’,于是摩诃迦叶尊者深感尽快结集经法和戒律,以免肆意歪曲者得势的必要性;当时僧团决定在王舍城过雨安居时进行第一次结集,由 未生怨王负责供养,参加者是由摩诃迦叶尊者精选的499位阿拉罕和阿难达尊者,除了参加者外,其他比库不得进入王舍城过雨安居,阿难达尊者在举行结集前的一夜彻夜禅修,终于赶在结集前证得阿拉罕果,所以正式结集时是整500位阿拉罕,这次结集因此又称为‘五百结集’,会间由摩诃迦叶尊者担任询问者,伍巴离尊者 诵答出律藏,阿难达尊者 诵答 出 经藏。)
102 Dispatching Sona Thera and Uttara Thera on their missionary work
派遣 索纳 长老 和 乌塔拉 长老前往弘法
(景逸之注:图中的场景发生在第3次经典结集之后,中间那位贵族应该就是阿首咖王;索纳长老 和乌塔拉长老此去的目的地是金地国,据说这就是下缅甸的海岸一带(或是印度大陆东南角某地),当时那里有一名女性的海神,每当国王有子嗣出生,就把孩子吞噬掉,两位长老抵达的时候,恰好有一个王子出生,因此他们一开始还被视为是食人海神的同伙,后来两位长老用神通驱退了那个食人海神,并且通过念诵《梵网经》,在那个国家周边竖立了一道防护结界;当时有6万民众皈依佛教,贵族出身的3500位年轻男子和1500位年轻女子出家,从那时候起,王室出生的所有王子都取名为‘索努塔拉’(就是两位长老的名字连起来)。)(Mhv.xii.6 44f.; Dpv.viii.12; Sp.i.64)
103 Dispatching of bhikkhus on missionary works to the nine regions
派遣比库前往九大地区传法
(景逸之注:同样是发生在第3次经典结集之后,记载中的9大地区就包括上图中的‘金地国(今下缅甸或印度东南角)’和‘楞伽岛(今斯里兰卡)’。)
104 Presenting the sacred Bo Tree to Sanghamitta
将菩提树种交给 僧珈米塔
(景逸之注:在马欣德长老前往斯里兰卡弘法之后,当地的女众也很想加入僧团,包括当时斯里兰卡国王的王后 阿努拉,于是 僧珈米塔 长老尼 也被派往 斯里兰卡去开启当地的比库尼 传承;僧珈米塔是阿首咖王的女儿,阿首咖王一开始还不太情愿自己的女儿越洋远涉他国去弘法,后来在僧珈米塔本人的坚持下,终于同意了;僧珈米塔当时还带去了菩提树的幼苗(如图所示),据说就是直接分蘖于菩提伽耶那株佛陀坐于其下得以证道的菩提树,幼苗被种植在阿努卢塔普拉城的‘大寺’中(从前是斯里兰卡国王的宫廷园林,后来供养给僧团作为道场,是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的主要根据地),据说至今还生长在那里。)
105 Kassi Thera presenting felicitations to Prince Pakkusati
卡西 长老 为 帕库萨提 王子 赐福
106 King Asoka erecting the stone monument
阿首伽 国王竖立石碑
(景逸之注:阿首咖王是孔雀王朝的第3任统治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印度大陆的帝王,他登基时为佛陀进入涅槃后第218年,阿首伽王起初是打算继续扩张版图,但是受到攻打卡琳伽国时所造成的大屠杀场面的刺激,放弃了这种流血冲突的方式;在皈依佛教之后,他转而推行一种非暴力的政策;当时由于君王信仰佛教,于是大量外道为了各种好处也混入了佛教,导致教义和戒律一片混乱,为了净化僧团,阿首伽王恳请马欣德尊者的老师 帝沙长老出来主持局面,据说当时阿首伽王跪在河里,伸出右手迎接帝沙长老的船,而碰触帝王的右臂,在那时是即刻处死的重罪,阿首伽王喝止了皇家侍卫,于是帝沙长老持起他的右手,作为接受他成为自己弟子的标志,阿首伽王请求帝沙长老展示一个神通以证明自己,帝沙长老当场在他面前引发了一场地震; 历史上的第3次经典结集就是在阿首咖王的护持下,由帝沙长老主持完成,在那次结集中,三藏经典正式定型为今天的形式;阿首伽王皈依佛教后,陆续在各地篆刻了记录自己征战历程和佛法教义的碑文,成为印度最早的文字资料,使得从那个时代开始,有可能对印度诸王朝的存在时间进行大致地估算。正是在阿首咖王统治下的孔雀帝国将佛陀的教法传播到了东亚和东南亚,让整个亚洲的历史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P.S. 2001年有一部印度电影《阿育王(Asoka,即阿首伽王)》,讲述的就是阿首伽王早年的一段感情故事,直至入侵卡琳伽国,影片中的几段插曲相当不错。片中的女主角据说是 阿首咖王的第一个妻子,而著名的马欣德长老 和僧珈米塔长老尼 的母亲戴薇(她是释迦族的后裔,就是上述 毗琉璃王 攻打 释迦族时逃难者的后代)则是第二个,影片里戴薇也有出场;国内目前这个地址可以看:yinduabc/mtv/28.htm(公元2012年8月12日测试有效,中文字幕)。)
107 Assembly of the Fourth Council
第四次经典结集
(景逸之注:发生于公元前29年,由当时的一位 阿拉罕 摩诃拉奎塔主持,地点是在斯里兰卡一个叫阿路卡勒纳的山洞中,这次结集的特色是:将三藏典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之前都是以传承者记忆和口诵的形式流传(这也是为什么三藏原文里有许多高度重复的段落,目的是为了便于记诵);当时斯里兰卡内乱和饥荒严重,而能记诵全部三藏典籍的比库越来越少,为避免经典失传,所以结集之后,将经典刻录在贝叶上,流传后世。)
108 Assembly of the Fifth Council
第五次经典结集
(景逸之注:这次结集发生于公元1871年,由3位阿拉罕大长老:贾伽拉比文萨、纳瑞达比答雅、苏曼伽拉萨弥住持,2400位比库参与,地点是在缅甸的曼德勒,整个结集为期5个月,特色是,结集内容被镌刻在729块厚12.7厘米、长167.64厘米、宽106.68厘米的大理石板上(如图),并建为一座佛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