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理论的实际运用英语(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理论的实际运用英语(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三、“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支架”理论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支架”理论(scaffolding)旨在通过教师、同伴的帮助,使原本复杂的学习任务得以分解,以便使学生理解并逐步深入,从而完成任务。张雪梅(2002)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支架”理论,通过对学习者会话与教师-学习者会话的对比,提出有利于学习者会话的因素,也为教师提供了设计课堂教学任务的必要原则。鲍勤(2007)认为通过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突出学习主体——学生。“支架”理论不仅关注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强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把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从而最终撤去支架(闫寒冰,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理论的实际运用英语(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1)

“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马 莉

摘要:本文依据“支架”理论,以北师大版英语教材为实例,探讨通过在写作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合适的支架,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技能和水平。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利用“支架”理论时,教师要注意找准支架,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并重视自身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支架理论;最近发展区;写作教学;写作能力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目标有明确规定:高中生须能比较详细和生动地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评述他人的观点,文体恰当,用词准确,文字通顺,格式正确(教育部,2003:12-13)。书面表达可检测学生恰当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如主题明确,意义连贯,语句协调有致,联结转换得当,用词准确(王才仁,2001:282),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性等。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由于教师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侧重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的训练,忽视写作教学和英语的实际运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未能使用恰当的策略,对学生的写作“重结果而轻过程”,也是写作教学耗时费力、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学生由于词汇量不足、语法规则不清、语篇结构模糊、逻辑关系混乱等原因,也不重视写作。所以,如何找到一种好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能,提高写作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笔者在实际写作教学中采用“支架”理论,在各个环节搭建多个支架,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了写作方法,最终脱离支架,完成写作任务,提高了写作技能。

理论的实际运用英语(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2)

二、“支架”理论有助于写作

“支架”理论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支架”理论(scaffolding)旨在通过教师、同伴的帮助,使原本复杂的学习任务得以分解,以便使学生理解并逐步深入,从而完成任务。张雪梅(2002)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支架”理论,通过对学习者会话与教师-学习者会话的对比,提出有利于学习者会话的因素,也为教师提供了设计课堂教学任务的必要原则。鲍勤(2007)认为通过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突出学习主体——学生。“支架”理论不仅关注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强调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把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从而最终撤去支架(闫寒冰,2003)。另外,平海燕(2013)根据“支架”理论,在语篇教学中,通过搭建合适的教学支架,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提升语篇教学的有效性。缪四平(2013)也在教学中运用“支架”理论,构建了“空缺填空式记忆”等六种不同的支架记忆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合理地搭建支架,就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理论的实际运用英语(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3)

三、“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支架的设计。支架的设计不仅指学生在进一步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基础知识,可以是文本的、音频的、视频的,也可以是教师或同伴的帮助(王笃勤,2009)。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Unit 6 “Design”中“Writing”(王蔷、Harris,2009:44)为例,具体探讨如何在写作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合适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渐脱离支架,掌握写作技能。

(一)写作前搭建支架,导入写作话题

写作前属于语言输入阶段,教师应根据写作话题,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资源,搭建多种支架,达到该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兴趣;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讨论写作主题;为进一步写作提供必要的语言素材。

1. 以视频和图片为支架,导入写作话题,清除词汇障碍

由于该课时前,学生学习过《梦想的房子》一课,所以学生对有关房屋的词汇并不陌生,但对“detached house semi-detached house mansion wood cabin”等与写作有关的词汇不太清楚。因此,笔者以视频 “Blur Building” 和图片为支架,让学生在欣赏视频和图片的同时,学习space windows natural light architect detached house semi-detached house mansion等有关词汇。

借助视频和图片,学生拓宽了文化视野,并能准确理解与房子有关的较高级词汇的意义,为下一步写作中的词汇运用铺平道路,并自然引入写作话题——My dream house。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头脑风暴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动,回顾相关词汇:kitchen dinning-room bathroom bedroom balcony。

2. 以阅读材料为支架,提供衔接词和重点的句式

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掌握了有关房屋的词汇后,笔者又展示一篇名为 “My Dream House” 的阅读材料,并让学生关注其中划线的重点句式和衔接词。这样学生可以迅速感知英语的连贯性,欣赏优美句式,为写作时达到词汇使用恰当准确,句式灵活多变,表现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等要求(何安平,2004)做好铺垫;同时就这些衔接词和句式进行相关操练,做到准确运用。

文章中出现的,学生欣赏、并能运用自如的复杂句式有:not ... but ...; not only ... but also ...; either ... or ...; As is mentioned in the news ...; And inside it would have real stairs.; ... with trees around it; A is to B what C is to D.; What ... is ... that ...

常见的衔接词包括:when so before so ... that so that as far as I’m concerned in short in conclusion in a word; what’s more furthermore besides as well as; however but nevertheless; for one thing ... for another ... on the 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 ...

借助阅读材料,学生了解倒装句、并列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等句式,以及衔接词,同时清楚了一篇好的作文不仅需要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式来润色,而且需要恰当的衔接词使行文连贯流畅,过渡自然。

(二)写作中搭建支架,突出语用

《课标(实验)》强调高中英语教学应特别注意学生使用英语的得体性;另外高考也加大了对语用能力的测试,增加了有具体语境的应用性试题的比例(马莉,2008)。

1. 以写作材料为支架,明确要求

《课标(实验)》对写作的要求首先就是切中题意。因此,拿到写作材料后,学生应认真研读题目说明,弄清题目要求。针对审题环节,笔者以写作材料为支架,帮助学生确定文章的主要时态、人物、结构及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有了支架的帮助,学生对于即将写的作文“My dream house”,很快就可以确定其体裁——说明文,以一般现在时为主要时态,第三人称为主,并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2. 以写作主题为支架,确定写作思路

接着,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该篇写作任务的相关信息——房型、材质、房间、位置、特点合作设计理想的房屋。在此环节,笔者要求每组画出他们的房子,同时确定自己的描写顺序。讨论过程中,学生也相互交流了所用的词汇、句子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整合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3. 以审题和语篇为支架,拟定提纲,列出要点

依据审题和语篇的支架,学生可以通过列提纲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同时,学生可以在段落结构或设计空白处写上自己有把握的句式及较高级的词汇,来增加文章的亮点。在此环节,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笔者适时给予启发、帮助。基础好的学生不仅能列出提纲,而且也能写出每段的主题句;基础弱的学生也在帮助下列出写作要点和提纲。该环节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组织篇章结构和掌握作文核心的能力。

理论的实际运用英语(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4)

(三)写作后搭建支架,提升能力

1. 以学生的设计、提纲为支架,写初稿

通过列提纲及要点,学生已在脑海中搭建了一个清晰的写作支架。这时,笔者要求学生组词成句,并用恰当的衔接词连句成段,写出初稿。在组织语篇的过程中,关键是要用好过渡句和衔接词,从而使语篇流畅,内在逻辑紧凑(邢文骏,2009)。在此过程中,笔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的设计、提纲、句式和衔接词为支架,引导学生整合语言信息,组织语篇结构,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2. 以好作文的标准为支架,修改初稿

根据王笃勤(2002,转引自童鸿,2010)的观点,高中学生的英语文章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丰富,统一连贯,内容充实简洁。一篇好的作文应该覆盖全部要点;语言准确得体;句式丰富多样;行文连贯流畅;篇章结构完整;卷面干净整洁。笔者将该标准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这一标准,分组讨论,评价同伴的初稿,指出其中存在的语法错误、表达不清、汉语式英语表达等问题并给予纠正。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以及欣赏同伴作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此环节中,教师撤去外部支架,学生协作学习。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同伴合作共同完成对文章的润色,并培养鉴赏能力。

理论的实际运用英语(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5)

四、运用“支架”理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支架”理论突出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搭建不同的支架,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笔者在教学中,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找准支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写作水平,分析学生的具体需求,找准“最近发展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为学生搭建适度的写作支架,确保学生通过教师或同伴的合理帮助,可以完成语言的输出。

第二,充分发挥师生、同伴间的有效合作、互动。在运用“支架”理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教师的搭建,师生间的交流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完成由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转化。其次,通过同伴间的讨论,互相评价初稿,教师逐渐退出,撤去支架,把空间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支架理论对于那些被动学习、不善交流的学生尤为重要,使他们在同师生、同伴间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完成之前无法完成的写作任务,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支架”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比传统教学的要求更熟悉教材,精心备课,了解学生的水平、兴趣和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搭建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支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和调整,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经验,提高能力。

五、结语

写作是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笔者将“支架”理论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最近发展区,在写作前、写作中以及写作后逐步搭建恰当的支架,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实践表明,通过支架的帮助,学生的写作技能和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同时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

注:本文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二语语用能力培养研究”(12YJA740016)项目研究成果。

理论的实际运用英语(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6)

参考文献

[1] 鲍勤. 支架理论模式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 云南电大学报,2007(1).

[2] 何安平.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际[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马莉. 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教育),2008(1).

[5] 缪四平. 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课文记忆中的运用[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5).

[6] 平海燕. 巧搭教学支架提升语篇教学有效性[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5).

[7] 童鸿.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写作教学设计[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教育),2010(6).

[8] 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9] 王笃勤. 教学中如何搭建支架[J]. 英语教师,2009(2).

[10] 王蔷,Harris M.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必修模块2[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 邢文骏.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趋势和解题策略[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教育),2009(3).

[12] 闫寒冰. 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13] 张雪梅. 有利于学习者会话的因素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The Application of Scaffolding in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

Ma Li

Abstract: According to scaffolding theory the teacher mainly deals with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taking textbooks fro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for example. In each step the teacher sets up proper scaffolds suitable to the students’ instantly changing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a higher level in order to raise their writing competence. Meanwhile the teach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eaching writing.

Key words: scaffolding;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writing teaching; writing ability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2期)

理论的实际运用英语(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