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夫妇(扎克伯格妻子泪崩)
扎克伯格夫妇(扎克伯格妻子泪崩)彼时Facebook上市第二天,小扎宣布要与女友举办婚礼,人们纷纷揣测:什么样的姑娘配得上这有钱、帅气又阳光的小扎?种种非议与质疑在2012年达到顶峰。“难以理解洋人的审美”或许直到今天,他们也想不明白:这个全球第三大富豪,地球上最有钱的80后,怎么会看上这样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发胖,样貌如此普通的姑娘?毕竟普莉希拉·陈在媒体的镜头下,经常是这样的画风。
最近两天,扎克伯格妻子普莉希拉·陈,接受采访的一段视频,瞬间把她推上风头浪尖。
在接受采访时,小扎妻子坦言:“运气不该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今天,我们应该打造一种机制,让每个人,哪怕没有运气的加持,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全部潜力。”
本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段视频,没想到一些评论,却看得阵阵恶心。
“她嫁给了老公就是运气啊”
“难以理解洋人的审美”
或许直到今天,他们也想不明白:这个全球第三大富豪,地球上最有钱的80后,怎么会看上这样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发胖,样貌如此普通的姑娘?
毕竟普莉希拉·陈在媒体的镜头下,经常是这样的画风。
种种非议与质疑在2012年达到顶峰。
彼时Facebook上市第二天,小扎宣布要与女友举办婚礼,人们纷纷揣测:什么样的姑娘配得上这有钱、帅气又阳光的小扎?
结果看到普莉希拉·陈后,不少人大失所望。
甚至婚礼前4天,曾经的地产大亨特朗普(没错,就是如今的美国总统)还跑出来提醒小扎:
“如今你身价190亿美金,我不知道你是否跟她签了婚前协议?万一结婚几年后她起诉离婚,那么她将获得100亿美元的财产,岂不跟中了大奖一样?”
小扎不以为意,因为他始终认为:她嫁给我,是我“赚”了。她从来没想过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反而是我,一直在受她的影响,一直在改变。
“我考上哈佛后,险些退了学”
普莉希拉祖籍在江苏徐州,她的父母在上世纪70年代,乘坐越南难民船来到美国。那个时候,美国当地对难民非常宽容,普莉希拉的父母得以在美国留下,不过在难民营生活了很久。1985年普莉希拉出生,从小波士顿郊区长大。
在接受CNN采访时普莉希拉回忆说:
“我的父母,一个做服务生,一个做会计,他们都没有机会进大学读书也不会说英语。但他们心中有一个信条就是:教育可以通往更好的未来,所以他们想尽办法送我们去读书。”
即便如此,普莉希拉也不是个饭来张手的孩子,2岁半时,她就已经把自己定位在“照料者”的角色当中了,经常搬个小板凳,踩上去为家人洗碗。
而学业上,普莉希拉也从未让父母失望过,高中时代她已经被同学评为“班级天才”,她的高中老师则是告诉她“你一定要读大学,去准备SATS高考。”
当姑娘回家把老师的话转述给妈妈听,普莉希拉的妈妈说:“我不知道高考是什么,但是你需要我接送吗?”
老师和父母的一路帮助下,2003年,普莉希拉拿全额奖学金进了哈佛,成了整个家族第一代大学生。
走进哈佛之后,一路却颇为曲折。
“在哈佛那段时间真的不容易,我初到哈佛时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就觉得‘我不属于这里’,当时连转学文书都准备好,打算离开了。”
在接受CNN采访时,普莉希拉说。
“遇到改变我人生的10岁小女孩,我决定为他们而战”
一直以来,聪明是普莉希拉唯一的优势。
而到了哈佛,周围聪明的人太多了,姑娘觉得自己根本没办法融入,大家都说着同样正确的答案,强调着同样重要的问题,说着些自己听不懂的话。
直到时隔多年后回想起来,普莉希拉仍旧有些激动。
就在决定离开的当口,她想着在离开之前也去做点什么吧,普莉希拉就去当了志愿者,在一个低收入者安居项目里工作,帮学生补习以便他们可以跟上课程。
在那里,普莉希拉遇见了一个10岁小女孩,因为连续十天没到辅导班上课,老师来问普莉希拉见过女孩没有,普莉希拉就决定一起帮忙出去找,最后到一处操场找到了女孩,发现女孩的两颗门牙被打掉了。
因为不敢见人,小女孩也就没去上学。
“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才导致她受到伤害,即便不是我直接导致,也是我本该可以做什么的,这伤害原本可以不发生的。”
看到嘴巴里豁着两个口子的小女孩,普莉希拉陷入自责当中,她内心痛苦又愤怒,原本决定从哈佛退学了,转而又决心为他们而战。
“我想保护其他孩子们不受伤害,不沦落至此,那件事让我反省自己,我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更大的格局,学更多技能,我必须留下来,有所作为,才能有朝一日变得更强大来保护他们,帮助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当“学渣”遇到学霸
20岁时,普莉希拉去了哈佛医学院,并拿到了分数为A的成绩单。在哈佛,姑娘除了为自己寻找到人生方向外,还认识了扎克伯格。
当时小扎就快被哈佛开除了,因为他黑进了学校的数据库,把女生的照片放在网上让校友打分,这也是后来世界级社交网站Facebook的雏形,当时有朋友为他办了个Party,打算欢送他。
小扎对普莉希拉一见钟情,在派对上年轻气盛的小扎对普莉希拉说:“我们明天就约会吧,因为我可能很快就要被学校开除了。”
不过,他们真正开始约会是在一个星期以后,在最开始,普莉希拉对小扎的印象并不算好,觉得他不爱学习,但在一起看了电影,两人深入交流后,普莉希拉慢慢喜欢上眼前这个外向、乐观的大男孩。
现在回想起来,普莉希拉还觉得非常有趣:“他是一个敏感、体贴而有意思的人,奇怪的是,我好像比其他所有人都更快发现他的特质,也更快被他吸引。”
在小扎建立Facebook、前往硅谷打拼的创业时期,刚好也是两人步入热恋的时期。普莉希拉虽然清楚小扎非常忙碌,却依然制定了严格的“恋爱守则”。在普莉希拉看来,工作再忙,也需要留着时间经营爱情。
普莉希拉告诉我们,美好的爱情需要经营
普莉希拉制定的恋爱守则明确规定:“两人每周必须约会一次”、“单独相处时间至少保证100分钟”,但以上这些并不包括在扎克伯格家中共度的时光,也不包括在Facebook上互动。
每到周末,两人会一起在湖上泛舟,也会下厨为对方做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普莉希拉成熟的爱情观让小扎为之倾倒,也在Facebook的发展起步期,更加巩固了二人单纯的校园恋情。
她亲口拒绝了爱人发来的offer
随着Facebook越做越大,小扎的事业也逐渐趋于稳定。眼见着普莉希拉就要毕业,小扎便亲自向爱人发来了邀请。他希望普莉希拉能够成为Facebook的合伙人,共同经营这份前途光明的事业。没想到的是,普莉希拉却亲口回绝了他。
普莉希拉向百思不得其解的小扎解释道,自己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底层,是通过教育才改变了命运,现在自己学业有成,更希望能够拥有独立的事业,尤其希望为生活在贫困中的底层人群做点事情。
2013年,普莉希拉从加州大学医学院毕业,一手创立了为低收入家庭服务的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免费为孩子们教授课程,还为他们的家人看病。看到女友如此善良独立,小扎忍不住在Facebook上撒一把狗粮,直夸女友是自己的“骄傲”。
小扎在Facebook上公开夸赞普莉希拉:
“我太为你感到骄傲了,陈医生”
他俩曾经凭借在慈善领域的影响力,位列美国《慈善纪事报》年度慈善排行榜榜首,还双双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进入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列。
夫妇俩荣登《时代》杂志封面
可能是受妻子的影响,婚后小扎也成为了“慈善狂魔”——一言不合就要捐款。
新泽西州的学校硬件跟不上?捐!
硅谷社区基金会缺钱?捐!
顶级科学家做研究没钱?捐!
大女儿出生了太高兴?捐!
童年的经历让普莉希拉知道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于是她和老公共同决议:捐建学校,这一捐就破了美国青年人慈善捐款纪录。
在做儿科医生时,面对因器官衰竭而找不到配型的孩子们,普莉希拉一度心痛到辗转难眠。如今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两人拿出30亿美金,成立基金会研究重大疾病。
而且在Facebook上推出器官捐献注册工具,第一天就引来10万注册者。
因为对涉及孩子的事特别上心,普莉希拉总是亲历亲为,四处奔走。
她做演讲:
同世界各地的政要面谈:
这也导致她在工作上投入太多,身体吃不消,三次流产。
但她就是那么爱孩子,2016年Max出生后,夫妻俩又做出重大决定:成立“陈·扎克伯格”基金会,将持有的Facebook 99%股份,450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免于病痛折磨,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生活中陈非常质朴节俭,但在做慈善这件事上,她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却是:我们给的够不够?
正是这样不遗余力地做慈善,早在2013年,她便登上美国《慈善纪事报》,成为美国2013年最大的慈善家。
没有好的出身,样貌普通,身材差又怎样?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总有人会看到你内在的美与价值。
好看的皮囊随岁月流逝,终会烟消云散;而丰盈的内心则会伴着岁月不断积淀。
普莉希拉·陈,一个让人值得尊敬的女人,不是因为她老公,而是因为她本人。
片段双语原文
- Havard was so hard for me. I showed up and I just felt like a failure.
- 在哈佛那段时间真的不容易。我初到哈佛时,觉得自己就是个失败者。
- At Harvard?
- 在哈佛?
- Yes! I just felt like I didn't belong. My>- 是的!我觉得自己不属于那里。聪明是我唯一的优势,在那里比我聪明优秀的人太多了。我根本无法融入。所有的同学都在说同样正确的答案,强调着同样的问题,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我当时就觉得,“哦天哪,我不属于这里。” 事实上我当时甚至已经填好了转学文件,想要离开。
- You did?
- 真的?
- I did.
- 千真万确。
- Even today this great success story brings tears to your eyes.
- 尽管今天,再谈起这段了不起的往事,你依然热泪盈眶。
- Oh it was so hard. And so I was ready to leave but I was like while I was still there I thought I might as well do something with my time here. I decided to volunteer and worked at a low-income housing project right next door to where I grew up. That's where I realized that just how lucky I was and that other kids weren't going to have those opportunities. And I needed to stay at Harvard and succeed so that I could be part of unlocking those doors for others.
- 嗯,因为真的太难了。我当时已经准备好离开了,想趁着我还在哈佛,我也做点什么吧。于是,我决定去当志愿者,在一个低收入者安居项目里工作。那个项目恰好就在我长大的地区附近,也就是在那时,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多么的幸运。有很多孩子,他们根本无法触及我眼前的这些机会。所以,我必须留下来,留在哈佛,努力有所作为。这样,我才能帮助更多人,打开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