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战役共牺牲多少人:老山作战中唯一一位从敌阵中3天两夜爬回来的战士成为战斗英雄
老山战役共牺牲多少人:老山作战中唯一一位从敌阵中3天两夜爬回来的战士成为战斗英雄1988年8月,经成都军区云南前指批准, 37师侦察兵奉命执行一项“绝密军事行动”—— 代号“黑豹三号”行动。该师及配属部队为摸透敌纵深内的兵力、火器部署,消除其可能对我防御造成的潜在威胁,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实施侦察渗透活动,发挥侦察兵战场上的“眼睛”和“短剑”作用。谢晓波1967年出生在贵州习水革命老区,1986年当兵是来到四川江津县,那里既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也是“柑橘之乡”,远离边关冷月、大漠风沙。用当地话说,他是 “糠箩斗掉进米箩斗”。可是,1987年底,谢晓波随所在的13军37师却走上了血与火的老山前线。该师是 10年中越作战打响“第一枪”和“最后一枪”的红军师,既是最后一支轮战的部队,也是轮战时间最长的一支部队。△一等功臣、战斗英雄谢晓波
老山前线轮战5年多时间,涌现许多战斗英雄和功臣模范。然而,其中有一位被授予荣誉称号的战士很特殊:他是在中弹负伤与部队失联、孤身陷入敌阵被围剿之下,蛇行3天两夜爬回来的,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他就是原成都军区13军37师侦察连战士谢晓波。
原创作者:牛兴
一、深入虎穴,遭敌围剿
谢晓波1967年出生在贵州习水革命老区,1986年当兵是来到四川江津县,那里既是聂荣臻元帅的故乡,也是“柑橘之乡”,远离边关冷月、大漠风沙。用当地话说,他是 “糠箩斗掉进米箩斗”。
可是,1987年底,谢晓波随所在的13军37师却走上了血与火的老山前线。该师是 10年中越作战打响“第一枪”和“最后一枪”的红军师,既是最后一支轮战的部队,也是轮战时间最长的一支部队。
△一等功臣、战斗英雄谢晓波
该师及配属部队为摸透敌纵深内的兵力、火器部署,消除其可能对我防御造成的潜在威胁,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实施侦察渗透活动,发挥侦察兵战场上的“眼睛”和“短剑”作用。
1988年8月,经成都军区云南前指批准, 37师侦察兵奉命执行一项“绝密军事行动”—— 代号“黑豹三号”行动。
虽说此前全军15支侦察大队执行过类似行动,该师侦察兵也对越军开展了系列侦察行动。但此次行动是全新课题:渗透到最危险的敌人心脏和最陌生最险恶地域,持续时间也最长。尤其是相机捕捉俘虏和引导炮兵对敌重要目标射击。
为适应“黑豹”行动需要,侦察连编为突击队、火力组、警戒组、接应组、预备队等。利剑出鞘 战士谢晓波和战友们,从1423高地西侧沟谷秘密出境,深入虎穴,对敌重要地域目标逐个进行抵近侦察。
△侦察连副连长高金虎烈士
1988年8月28日,“黑豹三号”行动进入第8天,注定是个悲壮日子。老山战区 烟灰色的云雾山薄变厚 压得人透不过气。下午1时左右 突然 “哒哒哒”枪声大作——我军侦察分队与越军325师侦察分队在丛林中相遇,不是冤家不聚首。
狭路相逢勇者胜。但越军凭借熟悉地形对军侦察兵实施了包围性进攻,敌人三面夹击,形成3个火力点交叉网状封锁了他们退路,战斗异常激烈、残酷。
19岁的战士张云清在激战中,腹部中弹负伤,栽倒在小河边。为抢救战友,副连长高金虎穿越风火前去与敌人拼杀。不料,敌人一梭子弹射中高金虎腹部,血流如注,流淌的鲜血染红了河水……
引蛇出洞被“蛇”咬,深入虎穴“虎”喋血。 由于山高林密,沟深坡陡,地雷遍地,满是泥泞,32岁的副连长高金虎和19岁战士张云清被救回后,因负伤流血过多,光荣牺牲。
另有两位侦察兵——副班长陈凤柏、战士谢晓波被打散失踪,音讯全无,生死未卜。
战友在哪里?官兵在呼唤,祖国在召唤。
二、孤身喋血,迷失敌阵
此时,谢晓波被敌人打中了左肩,股红的鲜血浸透了军衣 染红了河滩。他孤身掉队 陷入敌阵,手表烂了 指南针没了 伤口钻心地疼。然而,谢晓波取下冲锋枪通条 一面探雷 一面拄着,忍受剧烈疼痛,根据山的走向和河水流向行走。
谢晓波陷入莽莽丛林里,陪伴他的到处是吐出红芯的毒蛇、成团嗜血的蚂蝗和成群疯狂的毒蚊。他既要小心翼翼蹚雷区,又要神出鬼没突围。
△衍生的电视剧《黑豹突击队》
漆黑的夜晚 他每行走一步都很艰难:一忽儿跌进山沟 摔得鼻青脸肿; 一忽儿爬入刺丛 被划出道道血口;一忽儿陷入沼泽 浑身泥水……
就这样,他攀陡坡、涉河沟、穿丛林、跨沼泽,一边与敌人“藏猫猫”,一边行走。
他摸到一座小山头时 骤雨般的炮弹就倾泄而来,他被强大的气浪抛起 重重地摔到山下。
他苏醒后,弥漫的雾悄悄散去一些,两座山脊的轮廓隐约可见,他不禁毛骨悚然——摸到了山头越军的火炮阵地上了!他在沙盘上见过这个地方,而敌人的说话声,也听得一清二楚。
置身于敌人黑洞洞的枪口和明晃晃的刺刀下的谢晓波,马上调过头 继续沿着山的走向 不顾一切地往山下滑去。
丛林中突然有个小黑点在蠕动,他揉了揉眼皮 发现是一个敌人正在瞄准他。但几乎在敌人要向他开火的瞬间 他就把敌人送上了西天。
沐浴在大雨中,他被浇成“落汤鸡”,压缩干粮被雨水化为稀糊糊,饥饿难忍,只好张口接雨水、舔稀糊糊充饥。
之后,“稀糊糊”也没有了,饥饿、伤痛、疲惫一齐向他袭来,他实在站不起来、走不动了,只好爬行。他咬紧牙关,手抠山岩,试图往前爬,可是手臂不听使唤,手指僵硬,指甲被抠脱……
两天两夜没吃一口东西,他眼冒金星,感到整个世界都在旋转。他又一次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 他醒了过来。摸了摸了挂在脖子上的“光荣弹”还在,那里留给敌人的,也是留给自己的。他薅了一把青草吃下,似乎有了点精神,暗下决心:“一定要活着回去!决不能当俘虏!”
三、不当俘虏,誓死爬回
他又以惊人毅力爬呀爬呀,手抠烂泥,脚蹬荆棘,吭吭哧哧地一寸一寸向前爬行,一寸一颤抖,一寸一滴血……
终于爬行第3天,他爬到一条小溪边,朦朦胧胧记得那是他们连队出发时经过的地方,离我军前沿阵地不远。
△“黑豹三号”在行动
于是,他向天空放了几枪,与战友联络。但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他又向天空鸣枪求救,战友们猜测可能是谢晓波的呼救信号,便发出 3发曳光弹联络。于是,谢晓波他向着曳光弹方向爬行,战友向着枪声方向寻找……
8月30日,经过3天两夜蛇行,谢晓波终于爬回连队。
他是裹一身血 裹一身泥 裹一身胆 用战士特有的山一般坚硬的毅力回归的。
大约50多公里的“奇路” ,他“走”了70个小时。脖子、肚皮、臂、腰、手、腿、脚被蚊叮蛴咬和荆棘刺伤数百道血口,渗透血迹的迷彩服被荆棘撕成一条一条,变得黑呼呼,让人分辨不出是军装还是百姓衣服,他如出山的“白毛女” ……
祖国是磁铁,战士是钢铁。笔者和军报记者徐文良最先报道谢晓波的事迹,成都军区《战旗报》和《解放军报》突出宣传。1988年11月1日,成都军区张太恒中将把两枚一等功奖章佩带在谢晓波和陈凤柏胸前。1989年成都军区授予谢晓波“钢铁战士”荣誉称号。
四、英雄新曲,再写风流
1990年2月5日,谢晓波走下战场,回到家乡探亲,数百名群众把他家围得水泄不通,县里秧歌队、龙灯队以特殊形式向英雄致意。
正在欢呼时,突然有人疾呼:“不好了,失火了!” 谢晓波随着呼声望去 只见不远处一坐民房浓烟滚,火苗巳冲上屋檐。
△贵州兴义军分区参谋长谢晓波
谢晓波冲出人群,大喊:“快去救火!”,就带头向着失火的民房跑去。在他感召下,数百群众变成了“消防队”, 与“钢铁战士”并肩战火魔。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战斗,就扑灭了大火。只见他满身灰黑 汗水和泥水湿透了军装……
当地群众拍摄一幅《英雄何处不风流》的照片,投稿《战旗报》发表后被《解放军报》转载。
谢晓波被保送上军校提干后,组织安排他在贵阳市一个人武部任职。2009年5月,他被从省城调到从江县人武部任部长。报到当天,乘车颠簸了13个小时才从贵阳到达从江。
他知道,从江县不仅是国家级贫困县,还贵州省的“老、少、边、穷”地区。但没想到,县人武部里因为新建营房欠下400万元的债务,部里连个食堂都没有,干部、职工一日三餐“打游击”……
有人告诉他,到这里工作的干部大都是“飞鸽牌”的,短短几年就有两任部长、4任政委自愿转业或调走了……
面对窘境,“钢铁战士”谢晓波带领干部职工把驻地7亩荒山,作为“民兵生态示范种养殖基地”,发展农副业生产,打响了人武部“脱贫攻坚”战役。
△谢晓波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在30度斜坡的荒山上,他们硬是靠着双手,用铁铲、锄头和钢钎,开山、垒石、填土,开垦出一片生态示范种养殖区。双手磨出的水泡疼得钻心,他们忍受;水泡慢慢变成了老茧,他们坚持;老茧又“开花”变成血泡,他们无悔……
经过连续5年奋战,昔日的7亩荒山坡变成了如今的“从江花果山”:10多种蔬菜飘香诱人;鸡鸭成群追逐嬉戏;各种果树开花挂果……。
从江县人武部的干部职工生活不但得到了改善,而且欠下的400万元债务也全部还清,还积累了数十万元的“家底”。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2012年,从江县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四连冠,谢晓波也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如今谢晓波为贵州省兴义军分区参谋长。
(作者:吴明举,笔名牛兴,老山作战亲历者和幸存者,时任《南疆战报》记者。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等发表作品数百篇。其长篇纪实文学《经典岁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