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桑葚和非野生桑葚的区别:桑葚 一种极其 老
野生桑葚和非野生桑葚的区别:桑葚 一种极其 老儿时故乡的味道而这一句,引发了当下多少人的共鸣。在我国古代任何农作物不入药,那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桑葚也入了药方。《唐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几乎多有的古代药学典籍均可寻得桑葚的身影,当然桑葚的药效之说绝不是生拉硬扯,它可是现代医学认可,入《中国药典》正儿八经的中药材。若不入药典不完美,那没有文人骚客的笔墨赞颂,那这个水果定算不上突出,桑葚虽在桑树的强大光环之下,但也不乏赞颂诗词流传,文豪欧阳修就写到:“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我国虽是诸多水果的重要发源地,但在我国种植历史超过5000年的作物,能入《诗经》的水果,屈指可数,所以这个极其“老”桑葚当得。
做水果、入药方
再而后的古代,由于桑葚是蚕桑业的副产品,做为水果表现的并不是那么突出,但也一直没有没落,做了水果,入了药方,并且也不缺文人骚客的赞颂。
早期桑葚作为贡果,专供皇亲贵胄食用,据说是因其有不可说的功效。随着蚕桑业的快速发展,古代桑种植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广,副产品桑葚逐渐变成了平民百姓也可享用的普通水果。
在我国古代任何农作物不入药,那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桑葚也入了药方。
《唐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几乎多有的古代药学典籍均可寻得桑葚的身影,当然桑葚的药效之说绝不是生拉硬扯,它可是现代医学认可,入《中国药典》正儿八经的中药材。
若不入药典不完美,那没有文人骚客的笔墨赞颂,那这个水果定算不上突出,桑葚虽在桑树的强大光环之下,但也不乏赞颂诗词流传,文豪欧阳修就写到:“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
而这一句,引发了当下多少人的共鸣。
儿时故乡的味道
古时的桑葚确实够“老”,但当下我们不曾见过,只能从文献典籍中寻其踪迹。
当下的桑葚也“老”,不过这“老”不远、不旧,能“触碰”到,就是回忆中儿时故乡的味道。
依农对于桑葚的回忆,有甜蜜也有担忧。
少时嘴馋,入阴历五月桑果完全成熟,有玩伴喜欢爬到树上一颗一颗地去吃桑葚,但我觉得这样着实不过瘾,我都是摘下来,抓一把塞嘴里,那感觉真满足啊。
但是担忧就在这里,紫黑的桑葚总会把手、嘴、牙染成紫黑,更可怕的是吃后排出来的粑粑也是紫黑的,当时我一度认为自己是吃太多中毒了。
虽然担忧但还是耐不住嘴馋,再一年还是吃。
往后好多年没吃过桑葚,也才知道那令我担忧的紫黑颜色,竟源自桑葚富含的花青素,切切实实的好东西。
你又有多少年没吃过桑葚鲜果了?
白桑葚
桑葚的特别“新”极其“老”聊完咱来谈谈桑葚的特别“新”。
我相信很多朋友和依农一样,对于吃鲜果桑葚有一个“断层”,至多也就喝桑葚酒、泡泡桑葚干,它作为鲜果不明所以的消失了一段时间。
其实桑葚的消失,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于水果的选择越来越多,更甜、更大的水果,把桑葚排挤成了罕见的“小野果”;
其二是桑葚自身的原因,作为浆果桑葚果期非常短且极其不耐储运,甚至摘下来就会破损,几天就会变质,所以商品性不高,难有竞争力。
不过现阶段,桑葚回来了,作为商品果成为产业,特别“新”地归来了。
长果桑葚
第三代水果——果桑
随着消费者对水果种类多样化以及“吃得健康”的迫切需求,在急需改革的桑蚕业和各种大宗水果的乏力发展势态以及储运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天时地利,富含营养物质,主打健康功效的桑葚,以第三代水果的姿态回归了。
我国是桑葚的原产国,拥有着庞大的种质资源,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有人提出大力发展以产果为主的果桑品种。
虽然我国果商产业发展很慢,当前仍是一个极为小众的水果,但是在果品市场上已经很常见了。
果桑的产业化发展
依农在这里表明一下态度,其实作为一个农业人,我对所谓“第三代水果”的发展并不看好,因为它们始终存在“果期短、不耐储运”的先天劣势。
好在桑葚发展的较慢,好在桑树在我国各地都能种植,好在产业人已经着力于桑葚汁、桑葚果酱、桑葚干、桑葚酒等加工产业的发展。
农业,有时候慢点,真的挺好。
写在最后,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于桑葚的回忆,但即便没有,我也希望大家去尝试下这个“新兴”的水果。
如果你去新疆,别忘了尝尝特甜的白桑葚,如果你来山东,那不妨黄河故道夏津城中染一染那一抹紫红,如果你去广东,可以品一品近10厘米果实的稀奇和甜蜜。
当然如上再美味,也抵不过家乡,对于桑葚你有啥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