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吴昌硕少字:吴昌硕的亲笔点评 一句顶一万句

吴昌硕少字:吴昌硕的亲笔点评 一句顶一万句王个簃(1897-1988)其实这时候,师生还未曾谋面,王个簃倾慕吴昌硕大名,将印稿托朋友带去上海请求指点,吴昌硕也毫不客气,直接下笔,该赞的赞,该批的批。这是吴昌硕在上世纪20年代,为弟子王个簃印稿所作的点评。寥寥数语,却直达本质。对不足,直接指出要害;对优点,毫不吝啬美言。

李卓吾尚有巨著《焚书》,金圣叹靠着只言片语点评几大才子书,就已经在文学史立足。《水浒》、《三国》固然精彩,但读李卓吾、金圣叹的批点,尽管都是些“入妙”佛““画”之类的词语,可伴随着小说的故事情节,你会觉得人家的话都说到了点儿上,一句能顶一万句。

看吴昌硕的点评,也有那种不亦快哉的感觉。

吴昌硕少字:吴昌硕的亲笔点评 一句顶一万句(1)

吴昌硕少字:吴昌硕的亲笔点评 一句顶一万句(2)

吴昌硕少字:吴昌硕的亲笔点评 一句顶一万句(3)

这是吴昌硕在上世纪20年代,为弟子王个簃印稿所作的点评。

寥寥数语,却直达本质。对不足,直接指出要害;对优点,毫不吝啬美言。

其实这时候,师生还未曾谋面,王个簃倾慕吴昌硕大名,将印稿托朋友带去上海请求指点,吴昌硕也毫不客气,直接下笔,该赞的赞,该批的批。

王个簃(1897-1988)

吴昌硕少字:吴昌硕的亲笔点评 一句顶一万句(4)

而这些批点也直接促成了一段师生缘:二十几岁的王个簃携着书画,抱着古琴,从江苏南通赶赴上海,拜在吴昌硕门下,一方面向老师学习请教,一方面担任老师孙子的家庭教师。

因此,王个簃也成了吴昌硕晚年关系最亲密的学生。

很多人不知道王个簃的簃字怎么读,其实很简单,读半边就对了。簃的意思是“阁楼边的小屋”,别说,吴王这师生俩在一起,在艺术界还真像一个阁楼,一个小屋,数十年来,散发着一路海派风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