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强十大战将(开国将领中有三只)
历史上最强十大战将(开国将领中有三只)北伐战争时期,还是排长的徐海东一举打垮敌人四个炮兵连,缴获12门大炮,一战成名,之后又在鄂豫皖打了好几场胜仗,威名更胜。徐海东从没到正规军校学习过,只是刚参军时有过扫盲训练,但他的作战天赋却令人惊叹。这两位开国中将又是谁呢?徐海东长着一张圆脸,看起来十分憨厚,可一旦到了战场上,他总是冲锋在前,且常常不按套路出牌,经常打得敌人摸不着头脑,只要是由他指挥的战斗,几乎每仗必胜,如有神助。徐海东也因此被称作“徐老虎”。
在十位开国大将中,徐海东排名第二,仅次于“战神”粟裕。
他骁勇善战,勇猛无敌,曾率2000士兵击溃国民党一个师,绰号“老虎”,一度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还曾悬赏25万大洋取他首级。
《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说:“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没人能比他更神秘的了。”
其实在开国将领中,还有两位和徐海东一样充满传奇色彩,巧合的是,他们的外号也叫“老虎”,除此之外,大家还称他们为“冷面将军”“驴子”“猴子”等。
这两位开国中将又是谁呢?
徐海东长着一张圆脸,看起来十分憨厚,可一旦到了战场上,他总是冲锋在前,且常常不按套路出牌,经常打得敌人摸不着头脑,只要是由他指挥的战斗,几乎每仗必胜,如有神助。
徐海东也因此被称作“徐老虎”。
徐海东从没到正规军校学习过,只是刚参军时有过扫盲训练,但他的作战天赋却令人惊叹。
北伐战争时期,还是排长的徐海东一举打垮敌人四个炮兵连,缴获12门大炮,一战成名,之后又在鄂豫皖打了好几场胜仗,威名更胜。
有一次在根据地时,我军刚经历过大战,尚未休整过来,又恰逢冒进分子的错误指挥,导致我方惨败。
本就满腔怒火的徐海东正找不到发泄处,恰好国民党的追击部队又赶上来偷袭,徐海东立即召集战士,布置战斗任务。
战斗打响的时候,徐海东赤膊上阵,一马当先,犹如一匹狩猎的猛虎,快速冲向敌军。战士们并不了解徐海东当时的心情,只看到首长如此彪悍,一身黝黑的肌肉,宛如天降战神,深受感染,也不要命地跟着徐海东奋勇向前。
敌人哪里见过这般不要命的阵仗,有的还没开一枪,就吓破了胆,转身就逃,此战俘敌470名,红军大捷!
此战之后,“徐老虎”的名声越传越响。
国民党吃了败仗,损失惨重,蒋介石甚至下达了“一旦占领苏区,姓徐的一个也不能留”的命令,还悬赏25万大洋,要徐海东脑袋。
要知道,当时缉拿毛泽东和彭德怀的金额也才25万大洋。
万万没想到,杀不了徐海东的国民党,就丧心病狂地屠杀他的亲人泄愤,66名徐姓亲属惨遭杀戮。
闻此家族噩耗,徐海东只能将悲愤留在心底,从未在人前流露出来,自己一家人的性命跟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性命比起来,不算什么,只有百姓彻底当家作主,才是大孝。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火中,徐海东曾九次受重伤,身上的子弹孔多达15个,再加上长期行军打仗未能好好休养,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好几次指挥时,口吐鲜血。
解放战争时期,徐海东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撑他像以前那样行军打仗,他专门让人做了一副特制的大担架,就坐在担架上指挥。
只要有仗可打,他就精神百倍,反之,则精神倦怠。
部下们都感叹,“徐老虎”人如其名,猛虎之名当之无愧!
和徐海东一样被叫作“老虎”的,还有他的湖北老乡——开国中将“王老虎”王必成。
17岁就参加红军的王必成个子不高,身体瘦弱,说话言简意赅,上阵杀敌的时候,却异常凶猛,连续作战,连连取胜,他参与指挥了几百场战斗,连战皆捷,曾率领的二团被称为“老虎团”,他也喜提外号“王老虎”。
抗日战争初期,王必成指挥部队取得了对日军作战的4个“首次”胜利,首次夜战、首次攻入敌占县城、首次攻点打援兼顾、首次引起全国舆论关注。
每逢作战,敌人听闻对手是王必成,总是心惊胆战,部下们也对他又敬又怕。
有一次,王必成所在的部队被12个团的敌军包围,危险万分,王必成铁青着脸下达突围指示,言简意赅:“完不成任务,团长、政委提头来见,我自己找领导领罚。”
大家一听,横竖都是死,不如打出一条血路来,而且王必成还冲在最前边,士气大涨,一番恶战后,部队终于顺利突围。
和徐海东性格不同,王必成总是板着一张脸,少言寡语,冷得像块冰渣子,所以,他也有另外一个绰号——“冷面将军”。
有一次,王必成和一个老领导共同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结束后,老领导一番好意,想和他叙叙旧,顺便请他吃饭。
热忱待客的老领导特意安排了几个好菜,王必成平时吃惯了素菜饭,而且部队经费也有限,全程冷着脸,坐得端端正正,筷子也不拿,水也不喝一口。
不管领导如何劝他,王必成都是一副冷冰冰的模样,只是盯着饭桌,一声不吭,老领导只得让人换上普通小菜,王必成这才开口吃饭。
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他面对领导也是一副“冷面孔”,对他更敬畏了。
王必成对外人冷着个脸,对自己的家人,更是严格要求。
他给家人立下严苛的家规,不准搞特殊,不准坐他的公车,更不准私自进他办公室翻文件等,谁要是不听,一旦被发现,必定被好一通教训。
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时,王必成因身体欠佳,不适合高负荷的实战指挥,中央军委于是临阵换将。
为了弥补自己不能亲自上战场的遗憾,王必成亲自动员儿子和小女儿上前线参战,连已经怀孕两个月的儿媳妇也受到鼓舞,主动请战,王必成不但欣然同意,还斩钉截铁地表示:家里有三个半人参战,心愿了了。
得知此事的同事朋友都不得不佩服,老将军果然是久经战火考验的虎将,“冷面将军”的绰号名不虚传。
徐海东和王必成被授予大将和中将是当之无愧,那么被称为“皮老虎”的皮定均,由最初的少将改为中将,则是实至名归。
毛主席的那句“皮有功,少晋中”得“皮”,就是指皮定均。
在“三虎”中,皮定均年龄最小,能被称为“老虎”,自然和前两位虎将一样,叱咤战场,有勇有谋。
但皮定均还有两个外号,因为性格倔强,认准的事绝不改变,大家都叫他“皮驴子”;又因在和敌人周旋时,不但打得他们狼狈不堪,还屡次靠机智灵活逃脱追捕,所以被称作“皮猴子”,人称“三皮将军”。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公然朝我中原解放区派出20多个师,妄想消灭我主力部队。
为此,毛主席紧急致电中原军区,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立即突围。
要想突围成功,必须留下一支队伍担任掩护任务,这个重任交给了皮定均率领的一旅。接到命令的皮定均心情非常沉重,他明白,此时形势严峻,一旅的任务简直就是九死一生。
虽然抱定了必死的信念,但“皮驴子”的倔劲也上来了,他召开紧急会议,跟干部商讨作战方案,务必找到机会既完成任务的同时又能逃出生天。
他将7000兵力全部分散出去,战线拉开数十公里,还派人深入敌后侦察,不断向东边打听突围道路,造成假象,让敌军误认为他们就是中原军区主力,要向东突围。这一招声东击西十分凑效,敌人果然上当了,立即集结部队向东而行,企图围堵我主力部队。
此时的主力部队却在皮旅的掩护下,迅速向西顺利突围。
皮旅的掩护任务圆满完成,然而面对敌人的重兵,如何甩开他们,则成了皮定均面临的大难题。
皮定均命令一旅官兵全线出击,跟敌人猛攻猛打,企图撕开一条口子,趁机突围。
或许,老天爷也为他们的处境感到担忧专门来帮助他,突然天降暴雨,狂风凄厉,皮定均一看机会来了,借着暴雨掩护,立刻带着部队迅速摆脱敌人,留下一支队伍断后,主力向东转移。
一路上,皮定均更是“猴性”十足,带着部队神出鬼没,转战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像孙猴子大闹天宫一样,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把国民党几大战区搅得天翻地覆,最后,安全抵达苏皖革命根据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战期间,皮定均和王必成这两员虎将,曾一起合作过一次,他们分则各自为战,如猛虎下山;和则天下无敌,形成“王炸”,打得国民党王牌部队屁滚尿流,敌将张灵甫被当场击毙,打出了载入史册的孟良崮一战。
1976年,62岁的皮定均不幸遇难,徐向前亲自题词:多谋善断,英勇虎将!
在那些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我军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将领,能够称得上“老虎”的人却屈指可数。
徐海东、王必成、皮定均,这三名战功赫赫的虎将,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新中国的解放画卷上,写下了自己独具特色又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出生贫寒,从小吃苦,为了人民群众能够早日过上幸福生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将生死置之度外,最终凭着坚毅的品格、不屈的斗志和灵活的头脑,接受战火的洗礼,经受战争的磨炼,成就一番伟业。
其实还有许多像徐海东、王必成、皮定均这样的人,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用生命和鲜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永远闪耀着光芒,在黑暗中为我们照亮道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向他们致敬!
参考资料:
360百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战将星丛书》
《大将徐海东:战斗之外的小故事》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冷面将军”王必成》、《皮定均率部中原突围》
本文作者:谢大凤
责任编辑:改改
终审: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