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本幸雄什么时候加入紫光集团(被美韩坑害的日本芯片巨头)
坂本幸雄什么时候加入紫光集团(被美韩坑害的日本芯片巨头)紧接着它的竞争对手仙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造,两家公司在不断地竞争中,芯片技术得以向前发展,同时,仙童的工程师们先后出走,形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英特尔、AMD等公司。70年代以前,芯片领域在美国可以说是独步江湖,德州电器和仙童是两家不得不提的公司。世界第一块半导体,是在1959年,由德州电器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将晶体管、电阻、电容用几根零乱的导线焊接在一块板上,制造而成。目前,全球DRAM市场由三星、海力士和镁光三家公司垄断,只是,可曾有人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DRAM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而如今却在主要的DRAM生产商中已找不到日本企业的身影了。这是坂本幸雄心中永远的痛。说起芯片江湖的争斗史,我们从时间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前,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以后。
当前我们电脑、手机所采用的芯片其实是将微电路采用光刻工艺,在半导体圆晶表面上进行切割而成的。
通常12寸的圆晶可以切割出500个符合标准的14纳米芯片,而纳米是指芯片上晶体管的密度,一个小小的芯片上通常有数以亿计的晶体管,相同面积的芯片上晶体管数量越多,该芯片的功能就越强大,功耗也越低。
小小的芯片承载着电脑、手机的运算存储功能,可以说,芯片是电脑和手机的大脑。
坂本幸雄要帮助紫光实现量产的DRAM芯片,即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就属于存储芯片。
目前,全球DRAM市场由三星、海力士和镁光三家公司垄断,只是,可曾有人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DRAM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而如今却在主要的DRAM生产商中已找不到日本企业的身影了。
这是坂本幸雄心中永远的痛。
说起芯片江湖的争斗史,我们从时间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前,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以后。
70年代以前,芯片领域在美国可以说是独步江湖,德州电器和仙童是两家不得不提的公司。世界第一块半导体,是在1959年,由德州电器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将晶体管、电阻、电容用几根零乱的导线焊接在一块板上,制造而成。
紧接着它的竞争对手仙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造,两家公司在不断地竞争中,芯片技术得以向前发展,同时,仙童的工程师们先后出走,形成了后来大名鼎鼎的英特尔、AMD等公司。
而二战后,美国各行各业全面崛起,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1951年与美国签订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成为美国的从属国。在政治、经济上对美国极度顺从、依赖,堪称美国在亚洲的忠实小弟。
也正因为如此,日本得以在经济、科技领域分得美国施舍的羹,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埋头苦干,实现了自主研发技术而超越了美国。
时间来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与美国的经贸合作中,日本半导体产业从最初的模仿美国,到后来自主研发,用了近十年时间,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就以价格低、质量好而从美国手中抢夺了许多市场份额。
到八十年代后,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逐渐取代美国,占据全球90%的市场,逼得美国硅谷的大部分半导体企业不敢与日本企业直接竞争,逾七成的企业退出了DRAM市场,甚至逼得CPU之王英特尔濒临破产。
在这样的情况下,1985年,美国以臭名昭著的301条款,向日本发起了针对半导体的贸易战。日本毫无招架之力,于次年就签订了《美日半导体协议》,以限制日本半导体的出口价格。
协议签订的第二年,即1987年,美国就以《美日半导体协议》为借口,对日本出口的电子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从此衰落,市场占有率断崖式下滑到10%,累计失去80%的市场份额。
见此光景,韩国三星暗戳戳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自己的半导体产业。从此,DRAM市场长期处于三星、海力士和镁光三分天下的局面,DRAM芯片江湖再无日本企业的传说。
但对于在半导体芯片行业行走大半辈子的坂本幸雄来说,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盛到衰落的完整过程,心中凄凉自然不言而喻。这激发了他要振兴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执念。
03 废墟英雄坂本幸雄出生于二战后的1947年,他的成长阶段正是日本战后重建,经济逐步向上攀升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