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行孝道(慈恩视角孝亲之月)
中元节行孝道(慈恩视角孝亲之月)众所周知,我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而各种“祭祀仪程”也是中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辞海》的解释,“祭”指礼祭神明、供奉祖先或通过仪式追悼死者的统称。《礼记•郊特牲》中也有记录,中国古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因而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之礼。另据《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可见,祭祀用于“向内”整合资源,战争用于“向外”争夺资源,两者互为表里,同为古代的国家大事。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缅怀先人,心胜于形。今年中元节前,成都、长沙、南昌、廊坊、唐山、忻州、大庆、威海、沈阳、牡丹江、贵阳等多地民政部门相继发布《文明祭祀倡议书》,旨在呼吁人们文明祭祀、安全祭祀、节俭祭祀,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祭扫新风。「慈恩天下」作为网络文化领域“科技传承孝道”的旗手,通过“敬祖祭祖、认祖归宗”的各种行为和仪式,在满足大众网上祭扫需求的同时,也逐渐帮助用户体悟孝道智慧、传承祖先德性、认识生命本源,
三茶五酒,皆为人间烟火;清明中元,总牵祭祖情愁。中元节在立秋之后,恰逢北方初秋,此时天凉暑消,瓜果成熟,一派丰收盛景。农历七月又称“吉祥月、孝亲月”,而且“七月半”也是民间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中元节当依例祀祖、新米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及相关时祭。自秦汉时期开始,相关祭祀礼仪基本沿袭儒家学者的规范而发展,并结合国家政治的现实需要不断改进。
到东汉时期,作为国家礼典的祭祀制度基本定型,与西周祭祀制度相比更符合“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此后历朝历代,祭祀方式虽几经变革,但整体格局却没有实质性动摇。
时至盛唐,上元、中元、下元“三元节日”正式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官方节日。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及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多有中元节俗的相关记述,常由皇帝亲自主持大型祭祀典礼,中元祭扫之风一时聊胜清明。
众所周知,我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而各种“祭祀仪程”也是中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辞海》的解释,“祭”指礼祭神明、供奉祖先或通过仪式追悼死者的统称。《礼记•郊特牲》中也有记录,中国古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因而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之礼。另据《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可见,祭祀用于“向内”整合资源,战争用于“向外”争夺资源,两者互为表里,同为古代的国家大事。
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缅怀先人,心胜于形。今年中元节前,成都、长沙、南昌、廊坊、唐山、忻州、大庆、威海、沈阳、牡丹江、贵阳等多地民政部门相继发布《文明祭祀倡议书》,旨在呼吁人们文明祭祀、安全祭祀、节俭祭祀,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祭扫新风。「慈恩天下」作为网络文化领域“科技传承孝道”的旗手,通过“敬祖祭祖、认祖归宗”的各种行为和仪式,在满足大众网上祭扫需求的同时,也逐渐帮助用户体悟孝道智慧、传承祖先德性、认识生命本源,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